分享

明正德时期瓷器上出现的阿拉伯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惠训书院 2018-09-13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统计,正德阿拉伯文官窑瓷器大概占正德官窑器的三分之一。

近年以来,城市旧址及景德镇窑址又陆续出土了数量可观的正德官窑残片,其中一些也带有阿文装饰,值得重视。

传世的正德官窑中,却有不少带有阿拉伯文及波斯文装饰的青花瓷器,其中的立件大器,如北京首都博物馆与香港怀海堂各藏一灵芝纹青花罐,交映生辉。

正德官窑阿文作品不仅纹饰特殊,器形方面也新颖别致,很多立件的所谓琢器都是正德时期所仅见。如此标新立异的官样由谁制定,又始自何时呢?

《朝鲜王朝实录》中的一则记载非常重要,可知早在正德三年,皇帝本人就对伊斯兰教抱有浓厚兴趣。

通过史实记录我们发现武宗自即位初期的正德三年就将回回人请入宫中,拜为师傅,而且自始至终热心学习外语,体验异国文化,而这些无疑都影响了反映宫廷趣味的官窑瓷器。

牛街礼拜寺的弘治九年碑文记载了多位回回人太监发愿修建清真寺的事迹。而明初以来,宫廷一直委派太监督陶,正德朝亦然。在此背景之下,不难想象这些人参与了官样的设计。

总而言之,正如这件青花甘露瓶,烧造讲究,青花淡雅,纹饰新颖,不仅体现了正德时期官窑的制瓷水平,而且反映出十六世纪前期的时代背景—伊斯兰气息风靡明代宫廷,外来宗教文化和中国传统工艺撞出火花,烧造出标新立异的官窑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之长河中独树一帜,文化史意义至为深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