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章详情

 西安国康马YH 2018-09-13

感染性骨不连发病率高、治疗困难,本文余斌教授对骨搬运技术在感染性骨不连中的应用做了讲解,内容涵盖骨不连的分类,诊断要点,感染范围判断以及手术要点。



骨不连


美国FDA标准:骨折9个月未愈合,且连续3个月没有愈合迹象。


  • 肥大性骨不连

  • 萎缩性骨不连

  • 感染性骨不连(约1/3)


正确分类,了解骨不连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要点


  • 确定是否感染

  • 确定感染范围


  • 病史

  • 局部体征

  • 血液检查(WBC、ESR、CPR)

  • 放射学检查:X线、CT、MRI、ECT、PET-CT

  • 组织学检查:病理切片

如何确定是否感染?

1.png

骨不连患者: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均( ),则100%存在感染。


实验室检査一WBC、ESR与CRP

  • 白细胞计数(WBC):急性期多升高,慢性期多正常

  • 血沉(ESR):升高快,下降慢,可用于随访(随访指标)

  • c-反应蛋白(CRP):敏感性高,可用于监测(监测指标)

  • WBC、CRP治疗后7天左右恢复正常,ESR则需3个月


实验室检查Pct

  • 诊断骨关节感染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 纳入性而非排除性诊断指标

  • 低浓度的临界值能提高诊断敏感性

  • 局部组织检测的诊断价值尚需评估


影像学诊断—X-ray

  • 骨腐蚀

  • 反应性新骨但不是骨痂

  • 远离骨折部位的新骨形成

2.png


影像学诊断—CT

  • 提供高分辨率骨结构的多维重建

  • 能检测到皮质及髓内的死骨,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

  • 能准确定位骨内瘘管,皮肤窦道形成的原发部位


影像学检査一核医学检查

白细胞扫描

  • 标记物:Tc99m-HMPAO, Indium(111)等

  • 诊断慢性骨髓炎:敏感性:74%,特异性:68%

  • 我国尚未推广普及


FDG-PET(氟-18氟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诊断慢性骨髓炎:敏感性:100%,特异性:92%


感染范国判断-MRI

MRI可以更准确的判定感染范围

  • 清晰显示骨髓及周围软组织的结构及病理变化

  • 较CT的敏感性更高

  • 对于感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感染后3-5天)

  • 敏感性:82%-100%

  • 特异性:75%-99%

3.png


核素扫描及MRI

4.png

将核素扫描及MRI结合起来,可清楚显示感染病灶。


感染范围判断—PET-CT

5.png

使用PET诊断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并骨髓炎


各种检查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比校

6.png


PET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最高



骨搬运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手术要点


感染骨段切除

  • 感染范围判定一MRI、ECT、PET-CT、术中判断

  • 彻底清创

  • 必要时整段骨扩髓一从正常端向病变

  • 骨缺损较多一骨搬运或植骨


局部抗生素缓释载体的选择

  • 目的:阳止断端疤痕长入,局部抗生素缓释,刺激骨折愈合

  • PMMA(聚甲基丙烯甲酸)/移植骨(自体或异体)、硫酸钙、HA等

  • 硫酸钙一可吸收(8-12w)、缓释、骨诱导


骨搬运

  • 一期或二

  • 截骨部位一一逼常在干骺端

  • 截骨方法——微创经皮皮质截骨(采用“冷兵器“)

  • 开始延长的时间——术后7-10天

  • 延长速度及频率——0.75-1.0mm,3-4次/天

  • 延长后钙化时间——延长时间的2倍

  • 使用便于调整的外固定架——纠正运过程中的力线不良



病例


case1:

18岁,女性,11月前车祸致左侧胫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感染,多次行病灶清除 置管冲洗术,仍迁延不愈,2月前取出内固定——感染性骨不连

7.png


MRI可清楚分辨死骨的边界

8.png


清创:感染骨段切除,胫骨扩髓,脉冲冲洗

抗感染:局部抗生素 硫酸钙填充 静脉用抗生素

骨搬运:近端截骨延长、外固定架固定

9.png


病理检查结果

10.png

骨小梁间有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的毛细血管,伴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局部见死骨形成,自检两侧切源未见病变残留,符合慢性骨髓炎改变。


术后一周,开始骨延长

11.png

术后两月,骨延长后7周

12.png

术后10周,骨延长9周,牵引骨痂钙化增强

13.png

术后18周,骨延长17周

14.png

术后7个月

15.png

术后1年

16.png


case2

男,24岁,17年前因摔倒致左肱骨骨折,骨髓炎,行多次手术,肱骨短缩畸形、骨不连。

17.png

截骨延长、外固定架固定

18.png

骨延长中

19.png

20.png


case3

男性,21岁,左股骨开放性骨折术后3年,骨髓炎,股骨短缩6cm

21.png

  • 左胫腓骨骨折术后左小腿骨筋膜室综合症

  • 左腓深神经损伤,左踝关节僵硬,左足足下垂畸形。

22.png

第一步,纠正下肢长度,去除感染灶,股骨截骨延长。

23.png

截骨后延长——股骨长度纠正。

24.png

术后5个月,骨折端及截骨端均愈合良好。

25.png

第二步,纠正踝关节畸形,踝关节融合术,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

26.png


case4

男,3岁,左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性骨不连,皮肤破溃流脓,钢板外露,骨折对位对线不良。

27.png

术后第一天

28.png

术后1个月

29.png

术后3个月

30.png

术后5个月

31.png



小结


  • 感染性骨不连发病率高,治疗困难

  • 术前应充分评估并改善患者的全身及局部情况(营养、免疫、基础疾病、戒烟、软组织情况等)

  • 感染及感染范围的判定至关重要(MRI...)

  • 抗感染治疗(共6周,静脉2周,口服4周)

  • 彻底清创是关键(感染病灶的扩大切除)

  • 改善生物力学状况(接触、力线、稳定)

  • 正确处理骨缺损及死腔(植骨、骨搬运...)

  • 推荐使用”感染骨段切除 含抗生素骨粉填充 骨搬运“



作者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912153744.png


余斌

主任医师

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教授,科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委员,兼任创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