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对患者是灾难性的,对于医生也是棘手的难题,其中以胫骨骨折术后感染最为多见。回顾近些年胫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流行病学,结合南方医院经验,我们认为:开放性骨折、高能量损伤、吸烟等是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看到了大量胫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患者: 一 解剖因素 胫骨前内侧缘为皮包骨结构,一旦骨折后极易发生开放性伤口,其血运较弱的特点也决定其骨折愈合能力及抗感染能力均相对较弱。 二 暴力因素 成人胫骨高度与轿车的前保险杠高度相当,车祸撞击伤中胫骨骨折的发生率很高。此外,在进行一些高强度运动时,也易造成胫骨骨折。 三 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如何判定感染? 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2、CT检查
3、核磁共振检查
4、核医学检查 白细胞扫描的标记物为Tc99m-HMPAO,Indium(111) 等,诊断慢性骨髓炎的敏感性为74%,特异性:68%。但在我国尚未推广普及。FDG-PET (氟-18氟-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诊断慢性骨髓炎的敏感性为100%, 特异性为92%。 对于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PET明显更佳。 实验室检查: 南方医院通过对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以及降钙素原的综合考虑来判定感染。2013年Stucken等在JBJS杂志上发表的文献指出无明显感染征象的骨不连患者,若白细胞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三项指标均高于正常时,存在感染的风险为100%。 诊断要点:
2017年AO组织制定了骨折术后感染的专家共识(MetsemakersWJ.Injury.2018;49(3):505-510),符合以下四项之一即可确诊骨感染: ①组织病理学 ②与骨或者内植物相通的窦道 ③术中发现脓液 ④细菌培养阳性 四 胫骨慢性骨髓炎分型 Cierny 和 Mader 等人在 1985 年制定的成人骨髓炎分型标准,根据骨髓炎病灶所在解剖部位和患者的生理状态将骨髓炎分为四型。本文不同胫骨慢性骨髓炎分型即以此为标准。 数字代表骨的解剖学分型,字母代表患者的生理状态。 Stage-1 为髓内型, Stage-2 为皮质型(表浅型), Stage-3 为限局型, Stage- 4为弥散型。 A 型,患者生理功能正常,免疫及血液循环系统正常; B 型,全身或局部生理功能异常; C 型,全身情况差,预后不良。 五 胫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 整体原则 全身处理 戒烟 营养支持 糖尿病控制 免疫支持 抗生素应用 全身抗生素 英国指南:静脉2周 + 口服4周 最新研究:若去除内固定 6 周,若保留内固定 12 周 局部抗生素联合使用 局部处理 充分清创 死腔处理及覆盖 骨骼稳定 重建 治疗--清创 清创原则:清除所有坏死、失活组织 清创理念:将感染病灶当作低度恶性肿瘤处理,将难以控制的骨感染转化为可以修复的骨缺损 清创范围:扩大清创,达正常组织5mm 临界清创(<5mm):复发率 28% 扩大清创(>5mm):治愈率 100% 彻底清创是骨感染治疗的前提,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本文来源:南医创骨 本文作者:余斌 胡岩君 如果你想把你的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与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让更多的人看见你,更多的人获益,欢迎投稿给我们!医无止境,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世界铭记。 投稿邮箱:sherry.hu@haoyishu.org
|
|
来自: dahaialex2008 > 《其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