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薷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香薷(《名医别录》)

 

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石香薷的地上部分。石香薷主产于广西、湖南、湖北,多野生;江香薷主产于江西,产量大而品质优,为栽培品。果实成熟后割取地上部分,切段,晒干。以枝嫩、花穗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历史】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宋代赵叔向在《肯綮录·香薷》中曰:“药有所谓香薷者,薷字不见于《篇韵》,独《本草》音柔,今人多不识此字,北人呼为香茸,南人呼香莸,其实皆音讹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香薷》载“香薷有野生,有家蒔。中州人三月种之,呼为香菜,以充蔬品。”又在其“释名”项下说“薷,本作‘柔’。《玉篇》云‘菜苏之类是也。’其气香,其叶柔,故以名之。”别名有香菜、香戎、香茸、蜜蜂草等。

《名医别录》谓其“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本草经集注》记载“霍乱煮饮,无不瘥作煎,除水肿尤良。”重申《名医别录》之言。《食疗本草》补入“去热风,卒转筋,可煮汁顿服又干末止鼻衄,以水服之。”这个时期本品的主要作用是和中,利水。宋代《日华子本草》补“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履巉岩本草谓其“截四时伤寒”,为本品解表应用的明确记载。金元时期,《本衍义补遗》补充“治伤暑”功用。明代《滇南本草》言其“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痛,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详尽记载其功用主治。此外,《药品化义》认为“调中清胃,能除口臭,拨浊回清。”《本草纲目》还以之“主脚气寒热”。《本草备要》言其“利湿清暑”。上述文献记载与现代对本品的认识基本相似。

【性能】辛,温。主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退肿。

【应用】

一、风寒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如《本草正义》所言:“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故本草称其能“截四时伤寒”,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头身重痛、无汗,或恶心呕吐、腹泻等症,且以夏季多用。故李时珍言:“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但本品发散风寒之力较缓,且气味难闻,治疗单纯风寒表证临床并不多用。

二、暑湿证

本品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对夏月乘凉饮冷,外邪侵袭肌表,遏阻肺卫,湿浊困于脾胃,运化失司,见形寒身热,头身困重,无汗,脘腹痞闷,纳呆,腹痛吐泻,苔腻者,最为多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散,以之与扁豆、厚朴同用。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化出许多新方:表邪重者,配伍其他解表药,如上述二香散,《医方集解》香薷葛根汤。里湿重者配伍除湿之药,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物香薷饮、《医方集解》六味香薷饮、《症因脉治》十味香薷饮等。寒湿交阻,恶寒发热,吐泻交作,腹胀疼痛者,如《李聪甫医案》二香汤。表邪外束,里湿化热者,与清解暑热药配伍,如《温病条辨》新加香薷饮、《蒲辅周医案》加味香薷汤等。脾胃素虚而感受暑湿者,与益气健脾药配伍,如《增补万病回春》十味香薷饮等。

现代常用本品治疗夏季流行性感冒、暑湿感冒、暑季发热以及暑天吐泻等病。如临床报道香薷8g,白扁豆(炒)、厚朴各6g金银花、连翅、青蒿各10g板蓝根15g,治疗夏季流行性感冒患者258例。水煎,分2~3次内服1日1剂。服药后,平均1.78天退热2.3天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全部治愈[中国社区医师,2012,(1):15]。用香薷柴胡汤[香薷15g,柴胡10g,藿香10g,羌活10g,薄荷8g,川厚朴10g,金银花15g,板蓝根15g六一散(包)10g]治疗暑湿感冒52例。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均在3天内治愈,治愈率为100%[江苏中医200021(2)17]。有用香薷、金银花、连翅各30g,厚朴、扁豆各20g组成外洗方,治疗小儿暑邪感冒45例。每日1剂,水煎后加适量温水外洗早晚各1次。经上述方法治疗3天后,38例治愈,7例无效[陕西中医,200324(3)253]。用新加香薷饮(香薷15g桔梗15g厚朴15g连翘15g,金银花15g苏叶15g,柴胡15g荆芥15g,防风15g,扁豆花10g)加减,治疗夏季发热180例。每日2剂,早晚各1剂,3天为1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33例,好转37例,未愈10例,总有效率为94.4%[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5)10-11]亦用柴胡香薷饮(柴胡10g,黄芩3g,香薷6g,厚朴5g,炒扁豆6g金银花9g,连翘10g,淡竹叶6g板蓝根8g藿香10g)治疗小儿夏季高热40例。每日1剂,先用清水浸泡0.5小时,水煎10分钟,每剂水煎2次,取汁200ml,分3次服,连服3天。结果显效36例,有效3例,无效1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9)3699-3700]。

《急救方》之香薷汤,以之与小蒜、厚朴、生姜同用,治吐痢腹痛。《痧胀玉衡》薄荷汤,以本品与薄荷、厚朴、金银花等同用,治暑天吐泻、腹胀疼痛者。此外,本品还可用于治疗暑湿郁于肌肤,不得透泄之全身瘙痒,如《程门雪医案》止痒汤。

三、水肿

本品辛散温通,外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内能宣肺气以通畅水道,利尿以消肿。正如《本草衍义补遗》载“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但本品利水之力不强,主要赖其发表以开鬼门,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故水肿初起,表邪外闭,肺气失宣而小便不利者,用此为宜,一般性水肿少有选用。如《图经本草》引胡洽居士方,以本品单用,水煎,浓缩为丸,治“水病洪肿”;《僧深集方》香薷术丸,以本品浓煎取汁,和白术末为丸,“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现代治疗急性肾炎浮肿,偶有配伍本品者。

【用法用量】6~12g。用于发表,用量不宜过大,不宜久煎利尿退肿,用量宜大,需浓煎。

【使用注意】

1. 本品辛温发汗,表虚多汗,或暑热证发热较重,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心烦口渴,溲赤,舌红者,忌用。

2. 据《本草纲目》记载:“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唯宜冷服,则无格拒之患。”《本经逢原》则称“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幼科要略》还说“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之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均可供临床用本品之参考。

【按语】

一、关于香薷药材品种的讨论

历代所用香薷不止一种,目前全国药用的香薷,除上述石香薷外,主要还有:

1.海州香薷

2. 牛至

3. 果香薷

4. 密花香薷

5. 土香薷

6. 川滇香薷

7. 石荠苧

8. 小鱼仙草

现代中医文献一般认为海州香薷为本品的正品药材,但与目前实际不符。据报道作者收集并鉴定来自10个省市的11个香薷商品,结果表明目前国内的主流商品为江香薷(江西栽培品),其原植物是石香薷,以往误定为海州香薷,应予纠正[中药材,1986,(2)22]。又收集和鉴定包括主产地江西在内的22个不同产销地的中药香薷,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为石香薷,少数为牛至而无海州香薷。其与海州香薷的挥发油薄层色谱、紫外吸收光谱、抑菌试验结果等均不相同[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7(4)367]。

又据考证,早期本草记载的香薷,多药食兼用,为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香薷。该属有40多个种,我国产33种,多入药或兼作食用。唐代本草已对石香薷有描述,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之文字叙述及药图,亦为同科荠苧属植物石香薷及其变种江西香薷。建议以上均可视为正品,其他可作土香薷对待[北京中医,1996(5)39]。

由于上述原因,《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已将石香薷作为香薷的正品药材。

石香薷自唐代始已单独入药《四声本草》谓其“功比香薷更胜”;《开宝本草》谓其功用为“调中温胃,止霍乱吐泻,心腹胀满,脐腹痛,肠鸣。”鉴于目前香薷的用药实际,应对石香薷及海州香薷等的名实予以澄清。

二、关于香薷“解暑”功效的讨论

本草记载本品“治伤暑”、“解寒郁之暑气”、“发散暑邪”,现代不少中药专籍简称其“解暑”,但其与青蒿、绿豆、滑石诸药之“解暑”,迥乎不同,不可相混。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伤人,则出现壮热,心烦,面赤,口渴,脉洪大等一系列阳热亢盛的症状。其对证之治法,当泄热涤暑,清热生津,即张凤逵所说:“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故“解暑”之品,应能清凉涤暑决非辛温走散之物。

本品暑月多用,实因先受暑湿,复因乘凉饮冷,起居不慎,而继感寒邪,导致暑湿内蕴并兼寒邪外束之证。选用本品,其能外散表寒,内化湿浊,为解表与化湿功效在暑湿证中的特殊应用,并非针对性属炎热之暑邪,缪希雍称其“解寒郁之暑气”甚为准确。

将辛温之香薷与寒凉之青蒿等药混称解暑,不仅含义有欠准确,而且容易因该功效术语的随意使用,引起用药的失误。李时珍言:“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伤暑(热),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吐或泻者,乃劳倦内伤之证。……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张寿颐亦指出:“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因此,为了本品功效表述的准确,也为了中药功效术语的规范,不宜将此类辛温药视为“解暑”之物。

三、关于香薷解表功用的讨论

《本草纲目》认为“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使用此二药季节特点,反映了“因时制宜”选药的思想,也与临床实际相吻合。由于未加深究,而出了两种误解一是认为香薷发汗散寒之力,尤如麻黄一样,比较峻猛。其实,本品作用温和,其发散之力大致与紫苏、荆芥相似难及麻黄之开腠发汗,启窍逐寒,更少麻黄易致心烦不眠及阳亢等不良反应。李时珍的原文亦毫无将二者发散强度相提并论之意。其二,以为本品仅限于暑月感冒使用,其他季节则不相宜。上文之意,是强调香薷夏月多用,而本品四时感冒皆可入药,本草素有记载今人用之亦有效验。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石香薷含挥发油0.7%,油中主要含香芹酚、对伞花羟、麝香草酚、α-侧柏酮,α-丁香烯等萜类化合。江香薷含挥发油1.56%,油中主要含百里香酚、香荆芥酚、对伞花羟、γ-松油烯等。

二、 药理作用

挥发油有发汗、解热、镇静、镇痛、抗炎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多种病原性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作用。酊剂能刺激肾血管而使肾小球充血滤过性增大而有利尿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流行性感冒  采用柴胡香薷饮加减(柴胡、香薷、藿香、白扁豆、连翘各12g淡竹叶、厚朴、黄芩各10g金银花、焦栀子各15g)治疗本病40例。水煎,早晚内服,每日1剂3天为1个疗程。其中痊愈34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新中医,2011,43(5)27-28]。

2. 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柴胡香薷饮水煎内服,3天为1疗程。其中113例患者,痊愈94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90.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35-37]。

3. 治疗急性肠炎  采用新加香薷饮加味(金银花10g连翘10g大青叶10g,香薷10g厚朴6g扁豆10g茯苓10g,薏苡仁10g竹茹6g荷叶10g佩兰10g治疗急性肠炎60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3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51例,有效9例,有效率达100%[中国中医急症,200514(2)127]、

4.治疗口疮 用自制香薷草液治疗口疮85例。先用香薷草液清洗口腔溃疡面,然后再含液并保留3分钟。每天用药3次,严重者用药4次,7天为1个疗程,全部病例用药1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82%[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7)32-3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