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河柳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西河柳(《本草拾遗》)

 

为柽柳科灌木或小乔木植物柽柳的嫩枝叶。我国各地均有分布,野生或栽培。56月花未开时割取细嫩枝叶,除去杂质,洗净,喷润,切段,阴干。药材性状:气微、味淡。以色绿、质嫩、无杂质者为佳。生用。

【历史】西河柳首载于唐代陈藏器之《本草拾遗》“赤柽木”,谓“赤柽木,无毒,主剥驴马血人肉毒,……”柽柳之名首见于《本草图经》“柳华”条下,云“赤柽木,生河西沙地,皮赤,叶细,即是今所谓柽柳者,又名春柳。”以西河柳为名见于明代倪朱谟编著的《本草汇言》:“马氏曰:‘柽柳,又名西河柳南北所在倶有。喜生沙地水旁。’”《本草纲目》于柽柳释名项下曰:“按罗愿《尔雅翼》云:‘天之将雨,柽先知之,起气以应。又负霜雪不凋,乃木之圣者,故字从圣。’”上言是否完全确实,尚无证据。本品别名甚多,其主要有三春柳(《开宝本草》),三眠柳(《本草衍义》),长寿仙人柳(《履巉岩本草》),观音柳(《卫生易简方》),红柳等。

古代文献对西河柳功效和主治的记载主要谓其外用有解毒之功,“主剥驴马血人肉毒,取木片火炙熨之,并煮汁浸之。”应用十分局限。《本草纲目》开始谓其“消痞解酒毒,利小便”。《本草经疏》增“治痧疹热毒不能出”这一重要用途,本品自此主要作为透疹之用。《东医宝鉴》又补充:“主疥癣及一切恶疮”;《本草备要》谓其:“治痧疹不出,喘嗽闷乱”。《本经逢原》谓其:“去风,煎汤浴风疹瘙_效”。现代还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及咳嗽,其主治病证有所增加。

【性能】辛,平。主入肺、胃经。

【功效】解表,透疹,止咳,祛风湿。

【应用】

一、感冒

本品辛散之性,可以祛邪外出,微具解表功效,与其他解表药同用,能治疗感冒初起,恶寒、发热、身痛,咳嗽者。临床报道与羌活、金银花等配伍治疗流行性感冒,观察124例,有效率为81.45%[中国中医急症200918(6)878]。

二、麻疹不透

本品具发泄之性,以透疹为主要功效,《本草正义》谓其“治麻疹之不能透发者甚效”。其又略兼辛散解表之力,故麻疹初起疹点透发不畅,或表邪外束,麻毒内陷,始见形而骤然收没者,均宜使用。其症较轻者,可以单用。如《急救方》以柽柳叶风干为末,开水调服,治小儿痧疹不出,喘嗽烦闷者。亦可煎汤熏洗。属风寒外感者,常与胡荽等辛温透疹药配伍,如《本草纲目拾遗》以本品煎汤,去渣,半温,用胡荽蘸水搽之(勿洗头面),乳母及患儿同时内服其煎液。在后面胡荽“应用”项下之药酒药浴方、药液热敷方,亦有此二者同用。《经验方》治麻疹不出,则以柽柳叶、樱桃核同用,煎汤外洗(摘自《中药大辞典》)。其寒甚者,还可与麻黄、葱白等同用。“疹为阳毒”,以风热外感、肺胃蕴热毒居多,故本品亦常与辛凉疏散及清泄肺胃热毒之药配伍,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竹叶柳蒡汤,以之与牛蒡子、淡竹叶、薄荷、蝉蜕等同用。《中医儿科学》清解透疹汤,以之与金银花、连翘、紫草等同用。《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辛凉透表经验方,以之与荆芥、菊花、桑叶、金银花等同用。

三、咳漱

对于外邪闭肺,肺失宣肃而咳喘者,本品外可祛邪宣肺,内可止咳平喘,故《本草备要》谓其治“喘嗽闷乱”。风寒咳喘,宜与麻黄、细辛、紫苏、生姜等配伍风热咳喘,宜与薄荷、牛蒡子、桑叶等配伍。据报道,河北省曲周县医院以柽柳细嫩枝叶入药制成煎剂、冲剂、丸剂和注射剂等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1502例,证实该药对慢性气管炎有一定效果[中国中医药报,2004-8-11(3)]。

四、风湿疹证

本品祛风疗痹,《现代实用中药》载其“治关节风湿”,宜与其他祛风湿药配伍。临床报道以西河柳30g为君,配伍秦艽、威灵仙、牛膝、党参、黄芪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效[江西中医药,1996(增刊):94]。

五、风疹疥癣瘙痒

本品祛风达表,可用于风祛郁于肌肤所致之皮肤病瘙痒,正如《本经逢原》谓本品“去风,煎汤浴风疹身痒效”;《东医宝鉴》谓本品“主疥癖”,既可煎汤熏洗,亦可内服,若与防风、荆芥、蝉蜕等同用,其效更佳。

此外,本草还记载有消痞积解酒毒,利小便等功效。如《卫生易简方》单用煎汤,露一夜,五更空心饮数次主治腹中痞积。但以上功效鲜为临床使用,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

【用法用量】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

1. 麻疹已透者忌用。

2. 张寿颐认为:“俗又以此煎汤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则麻疹既不透发,最忌感寒冒风,而乃脱衣露体,虽用热汤,必有流弊,不可轻试,如在春、冬天寒,尤为大忌。”麻疹不透本品完全可以外用,但谨防再受风寒,则是必须注意的。

3. 本品所含柳苷(水杨素)能麻痹中脑及延髓中枢,如使用过量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呕吐、头晕、皮肤血管扩张、皮肤潮红、汗出、四肢痉挛、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神经中枢麻痹,陷入休克昏迷。

【按语】

一、关于西河柳用量的讨论

文献记载本品的用量颇不一致,相差达10倍之多。如张寿颐认为其“透发之性极速,人煎剂不当过二钱”,将其内服用量限于6g之内。《中国药典》2010年版也将其用量定为3~6g。目前,类似记载的中药专著甚多,恕不赘言。而江苏新医学院主编之《中药大辞典》认为其煎汤内服,应用至1~2两,即30~60g。也有临床报道以鲜品60g或干品30g煎服,治慢性气管炎,在用药过程中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的口干、头晕、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多等副作用,但一般不影响治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以30g煎服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说明本品的这一用量虽偶有不良反应,却是安全的。明代缪希雍治小儿痧疹的竹叶柳蒡汤中,用于小儿之量亦达15g,而同方之荆芥、葛根等,仅3~4.5g而已。此又证明成人使用3~10g其量偏小。根据以上用药实例,故将其用量定于15~30g

二、关于西河柳性味的讨论

关于本品性味,一直存在分歧。《履巉岩本草》谓其性凉,《本草纲目》等谓其甘、咸而温,《本草汇言》谓其味苦微寒。其药材滋味淡而气微弱,其功效以透疹见长,故性味应以辛,平为是[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第6版)及规划教材均谓其辛,平]。本品之归经,多宗《本草经疏》之言,缪氏认为:“经云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皆属心之旨也。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斑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本草从新》还谓其归心、肝二经。但根据其功效和主治之证,应以归肺、胃经为主,虽涉及他脏,俱为次要故略而未书。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本品含槲皮素、挥发油、芸香苷、有机酸等。

二、 药理作用

西河柳浸膏有一定的解热作用其水煎剂及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西河柳煎液对肺炎球菌、甲型链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有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水煎液有明显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西河柳提取物还能明显缓解乙醇、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保肝防治作用。体外抗肿瘤试验显示,其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