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章 清热药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第六章 清热药

 

一、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根据其功效应用的不同,清热药可分为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暑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和退虚热药六类。清热药是以《黄帝内经》“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疗热以寒药”的原则为指导而应用的,清热法亦称为清法。

清热药多为寒凉之品,一般具有苦味。寒者可以清热,苦则清泻里热。故清热药善于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所谓里热证,系指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火旺,出现以发热,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的证候。里热证可涉及各个脏腑经络,有时甚至多个脏腑经络同时受病,故清热药的归经不一而论。

二、功效与主治

1.  共有功效与主治  清热药都共同具有清解里热的功效,均可主治里热证,所谓里热证,系指外邪传里化热,或热邪直中于里,或阴虚火旺,出现以发热,舌红,脉数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其中清热泻火药善行气分,以清气分热为共有效主要用于气分实热证,症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脉洪数实等此外,本类药物还可治疗不同的脏腑热证。清热解暑药以清解暑热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暑热证,症见心烦口渴,口疮溲赤等。清热燥湿药以清热燥湿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湿热证症见身热不扬,胸满痞闷,呕吐泻痢,黄疸尿赤热淋涩痛,湿疮湿疹等。清热凉血药以清营血分热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营血分热证,症见吐衄发斑或心肝热盛,神昏抽搐等。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热毒炽盛证,症见热毒下痢,痈肿疔疮,咽喉肿痛,热毒发斑,痄腮发颐,虫蛇咬伤等。退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共有功效主要用于虚热证,如温病后期,热邪伤阴,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以及肝肾阴虚证,症见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2. 兼有功效与主治  清热药还常兼有养阴生津的功效,可生津润燥止渴,还常用于热病伤津,烦热口渴及阴虚内热之消渴证者。

三、性能特点

1.  药性  清热药主治里热证,根据四气的确定原则,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应该是偏寒性的药物,所以本类药物药性寒凉。其中寒性最强者为大寒,如石膏程度较强者为寒性,如知母、芦根、夏枯草、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青蒿等程度较弱者为微寒,如牡丹皮、赤芍等。

2.  药味  清热药主要用于清解里热,根据五味中“苦能清泄”的理论,故一般为苦味。除了苦味,一些清热药还具有甘味,“味甘能补”,如清热泻火药中的知母、芦根、天花粉等能生津清热凉血药中的生地黄能养阴生津,玄参味甘,具有滋阴的功效这些都属于甘味的作用。

3.  归经  清热药为里热证而设里热证可涉及多个脏腑经络,有时甚至多个脏腑经络同时受病,故清热药的归经不一而论,共性不明显,详见各分节。

4.  升降浮沉  清热药多为沉降之品,善于入里,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

5.  毒性  根据狭义的毒性,本章中的贯众、重楼、鸦胆子有小毒,山豆根有毒。

四、  配伍应用

使用清热药应根据里热证的证型、患者体质及有无兼证等差异,进行选择并适当配伍。

气分热证以清热泻火药为主暑热证,以清解暑热药为主湿热壅盛证,以清热燥湿药为主;营血热证以清热凉血药为主热毒炽盛证,以清热解毒药为主虚热证,以清虚热药为主脏腑热证,选用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若里热兼有表证者宜配伍相应的解表药,表里同治,或先解表,后治里若湿热为患,湿邪较盛者,宜以清热燥湿药配利湿、化湿药同用若气血两燔,宜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以气血两清;若心、肝热盛,神昏抽搐者,应配以开窍醒神,息风止痉药若里热积滞,则应配伍泻下药若阴虚发热,宜清虚热药配滋阴药同用。

五、  使用注意

1.  注意因证选药  使用清热药,应根据里热证的证型、患者体质及有无兼证等差异,进行选择。首先应辨明热证的虚实。实热证有气分热证、暑热证、湿热证、营血分热证、热毒炽盛证之分,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药、清解暑热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脏腑热证则应选用有针对相应脏腑的药物治疗。

2.  注意合理配伍  若里热兼有表证者,宜配伍相应的解表药,表里同治,或先解表,后治里若湿热为患,湿邪较盛者,宜以清热燥湿药配利湿、化湿药同用若气血两燔,宜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药同用,以气血两清若心、肝热盛,神昏抽搐者应配以开窍醒神,息风止痉药若里热积滞,则应配伍泻下药若阴虚发热,宜退虚热药配滋阴药同用。

3.  注意证候禁忌  本类药物药性寒凉,易伤脾胃,凡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热证易伤津液,苦寒药物又易化燥伤阴,故阴虚患者亦当慎用;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禁用清热药。

4.  注意中病即止  本类药物药性苦寒长期服用容易损伤脾胃和人体的阳气另外清热燥湿药过用又容易伤阴。所以使用清热药要中病即止,避免清热药引起的败胃、伤阳和伤阴等弊端。

5.  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炎热的季节、炎热的地区,素体有热的患者,使用清热药时用量可以偏大一点反之,寒冷的季节、寒冷的地区,素体有寒的患者,使用清热药时,用量可以偏小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