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桐皮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海桐皮(《海药本草》)

 

为科植物刺桐或乔木刺桐的干皮或根皮。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北等地。春或初夏剥取树皮,晒干。切丝,生用。药材性状气微香,味微苦。以皮薄、张大、钉刺多者为佳。

【历史】本品以“刺桐”之名始载于《海药本草》。李珣谓其“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开宝本草》始名海桐皮。亦名钉桐皮、鼓桐皮、丁皮(《药材资料汇编》),刺桐皮(《中药材手册》),刺通、接骨药(《贵州草药》)。

《海药本草》谓本品“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较准确地记载了其主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对其功效、主治及治疗机制有所补充。如《日华子本草》谓其“治血脉麻痹疼痛及目赤,煎洗”,《开宝本草》谓其“主霍乱中恶,……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除肤赤”,《本草纲目》谓其“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岭南采药录》补充“生肌止痛散血,凉皮肤敷跌打,杀疥癣虫”,《贵州草药》谓其“解热祛瘀,解毒生肌。治乳痈,骨折。”至此,较完整地总结了海桐皮的功用。现代对海桐皮的研究较多,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较为深入,临床应用亦有所发展。

【性能】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

一、风湿痹痛

本品苦燥辛散,主入肝经,能祛风湿、通经络、行血脉,达病所,有较好的止痛作用。故常用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疼痛诸证,尤善除下半身风湿,治下肢关节屈伸不利或麻木、腰膝酸痛。每配伍其他祛风湿药制成酒剂常服以取效,如海桐皮酒(《永乐大典》),即以之与牛膝、枳壳、杜仲、防风、独活、五加皮、生地黄、白术、薏苡仁等浸酒,用治湿痹,手足弱,筋脉挛肢节疼痹无力,不能行履者。又如《续传信方》治腰膝痛不可忍,则以本品配牛膝、川芎、羌活、五加皮、地骨皮、薏苡仁、生地黄、甘草等药浸酒服。亦可制成散剂服,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海桐皮散,即以本品配当归、牡丹皮、山茱萸、熟地黄、牛膝、补骨脂,共为细末。每服3g,水八分入葱白二寸,煎至五分,去渣,温服,用治脚挛不能伸举。现代有制成丸剂服,如关节炎丸(《中国药物大全·中药卷》),即以本品配伍川乌、草乌、秦艽、独活、牛膝诸药,制成水丸。每8粒重1g每服20~30粒1日2次,用于关节炎,四肢酸痛,伸展不利。或配千斤拔、秽草(落马衣)等水煎服,以治风湿骨痛(《全国中草药汇编》)。

据临床报道观察并比较温针灸配合海桐皮汤外洗治疗寒湿型和湿热型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寒湿型和湿热型膝关节炎患者各30例,采取温针灸和海桐皮汤外洗的方法治疗1个月。结果:温针灸配合海桐皮汤外洗对寒湿型和湿热型膝关节炎患者的疼痛、肿胀、屈伸受限、行走困难等临床症状均有良好疗效,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0%和87%但两者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各评价指标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该方法对寒湿型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湿热型患者(P<0.05)[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14]。采用加味海桐皮汤(即海桐皮和胆南星按11的配方煎汤)熏洗患膝关节,配合患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使药物通过渗透作用到达病所。每日1次,连续2周为1个疗程。治疗24例,治愈16例(66.7%),好转5例20.8%),无效3例12_5%)总有效率87.5%[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12)55]

二、跌扑损伤

本品辛散,有祛风通络、行血脉、止疼痛之功,除用于风湿痹证外,尚用于跌扑损伤肿痛。如《太平圣惠方》海桐皮散,即以本品配防风、黑豆、附子为末,每服6g,日三四服,温酒送下。用于治伤折,辟外风止疼痛。据临床报道观察应用海桐皮汤熏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8例79腕),均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6~8周后,采用海桐皮汤熏洗腕部,辅以适当功能锻炼,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2~3疗程治疗,患者优66例,良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91.14%。结论海桐皮汤熏蒸疗法能促进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可加快软组织软化,胀痛的修复更快,并发症少[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68]。另有观察中药熏洗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期愈合中腕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06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保守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夹板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并口服伤科接骨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海桐皮汤熏洗治疗,疗程3个月并随防618个月。结果根据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估标准,优良率治疗组为86.8%,对照组为69.8%,两组比较P<0.01。结论联合中药熏洗能促进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后期愈合中腕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确切[中医药导报2010,16(11)56]。

三、疥癣、湿疹瘙痒

本品辛散苦燥,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可用治疥癣、湿疹瘙痒等,常外用煎汤洗浴,或浸酒外搽,或研末调敷。亦可以黄柏、蛇床子、苦参、土茯苓等同用,煎汤外洗或内服。《如宜方》治风癣有虫,即本品与蛇床子等份,为末,以腊猪脂调搽之治风虫牙痛,以海桐皮煎水漱之。另《广西本草选编》治小儿蛔虫病,以海桐皮1.5~3.0g,研粉开水冲服。据临床报道海桐皮与蜈蚣相伍对各类瘙痒有奇效,曾治一糖尿病患者全身瘙痒,曾服西药阿司咪唑、氯苯那敏,不见好转,致出现红色丘疹,连成片,遍及全身皮肤剧烈瘙痒,皮肤抓破后,流滋结痂,日夜奇痒,寝食难安。处方生首乌20g,徐长卿30g连翘15g苦参30g黄柏15g白鲜皮20g等,每日1剂。连服6剂瘙痒稍有缓解,但仍无法彻底痊愈,后在方中加入海桐皮15g,蜈蚣2条,服药6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守方续服6剂,瘙痒痊愈[内蒙古中医药,2006(1)26]。

此外古今有用海桐皮治中恶霍乱、时行赤眼、乳痈初起等的记载。虽临证案例不多,但值得进一步研究。

【用法用量】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苦燥,血虚生风者慎服。有报道大剂量可使膈肌麻痹血压短暂下降,心率显著变慢,延长房室传导时间,故临床使用时要多加以注意,并经常监测心电图。

【按语】市售海桐皮的同名异物品种甚多,除刺桐树皮外,常见的有如下数种。

1. 川桐皮(四川、江苏、浙江等地作丁桐皮入药,广西称鼓丁皮,东北地区称海桐皮)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干燥茎皮。

2. 浙桐皮(浙江、福建等地称丁桐皮)为芸香科植物得叶花椒和朵椒的干燥茎皮。

3. 木棉皮(广东、广西、四川等地作海桐皮入药)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树皮。

以上药物目前都不作为海桐皮入药。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刺桐主要含各种生物碱:刺桐文碱、海帕刺桐碱、绿刺桐碱、刺桐灵碱、甜菜碱等,黄酮氨基酸,有机酸等。乔木刺桐含艾索文碱、艾索定碱、艾索平碱等。

二、 药理作用

海桐皮水煎液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水浸剂对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生物碱能麻痹和松弛横纹肌。能抑制心肌和心脏的传导系统,大剂量可引起心律紊乱及低血压。海桐皮提取物对多种人肿瘤细胞株均有抑制增生的效果,说明海桐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

三、临床新用

1. 治疗龋齿牙痛   30例龋齿牙痛患者,采用祛风通络、化湿杀虫的单味海桐皮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方法每次取海桐皮15~30g放置杯内,加开水100~200ml浸泡15分钟后,待放至温热时含漱或用海桐皮15~30g放置砂锅内,加水200ml水煎10分钟后,取100~150ml药液含漱510分钟即可。疗效28例患者用药液含漱35分钟后立即止痛,无不良反应出现,一般只需1~2次即愈,且半年以上未见复发仅有2例患者牙痛缓解不明显[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815(1)38]。

2. 治疗足跟痛   探讨海桐皮汤熏洗辅以手法按摩对足跟痛的治疗效果。方法:124例足跟痛患者采用海桐皮汤(海桐皮12g、透骨草9g、伸筋草9g、当归9g、红花9g、苏木9g、威灵仙9g、五加皮6g等水煎)熏洗足跟2~12次,并辅以手法按摩。结果痊愈101例(81.45%),显效21例16.94%),有效2例1.61%)总有效率100%表明:海桐皮汤熏洗辅以手法按摩对中老年足跟痛和运动员足跟痛具有较好疗效[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6252230]。

3.治疗腕管综合征   采用腕管减压、正中神经松解术配合海桐皮汤熏洗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48例,疗效满意。方法术后2周拆线后,给予海桐皮汤(透骨草、海桐皮、乳香、没药各6g当归5g,蜀椒10g等加减)水煎后熏洗患手,每日2次,每次3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结果:优23例,良17例,可6例,差2例,总有效率95.8%[中医正骨,201022(3)6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