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桐,香花植物

 植物游记樊蓉 2021-05-17
写在前面

长沙路边的海桐,

4月份的时候,花开的特别厉害,

但是现在5月份,挂果率不那么高,

做了如下猜想:

原因一,

农民有一句谚语:

满树花,半树果,半树花,满树果。

花开的太多,

导致它的营养耗费的比较多,

所以果结的少。

原因二,

4月份一直是雨水天气,

小蜜蜂不出来活动,

给他授粉的昆虫少,

所以果结的少。

原因三,

当时路过的时候,

就觉得这花怎么香的那么厉害,

印象中海桐好像没有那么香。

现在想想会不会因为下雨,

他要努力的释放更多的香气,

来吸引昆虫授粉。

在努力释放香气的过程中,

又耗费了大量的能量,

导致后面挂果少。

做了上述猜想后,

看到植物志上说:

经长期栽培,

雄蕊常表现退化而不育,

结实率亦低。

一直认为海桐皮这个药,

是海桐的果皮,

查询关于海桐皮的资料后,

才知道海桐皮不是海桐的果皮。

我们来看相关介绍。

植物志上的海桐

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来自于海桐科,海桐属。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花白色,有芳香,后变黄色。

分布于长江以南滨海各省,内陆多为栽培供观赏;亦见于日本及朝鲜。

经长期栽培,雄蕊常表现退化而不育,结实率亦低。

变种秃序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嫩枝及幼叶仅有稀疏短毛,子房被稀疏微毛。

花序、苞片及萼片均无毛,其余特征和原种一致。

分布于我国台湾及福建。

文献中的海桐皮
01
基源

海桐皮具有祛风除湿,舒筋通络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膝疼痛,跌打损伤。

海桐皮一般以树皮带钉者入药,各地方习用品较多,目前尚有4科6种常做海桐皮使用。

《中国药典》1977年版曾将豆科刺桐(Erythrina varlegata)或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作为正品收载,其后各版药典未再收载海桐皮。

根据各地用药习惯不同,使用不同的基原,如广东省中药材标准则将木棉科木棉(Bombax malabaricum)作为广东海桐皮收载。

而贵州、湖南则将五加科植物刺楸(E.variegata)作为海桐皮入药。

浙江则将芸香科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或朵椒(Z.molle)作为浙桐皮入药。

造成该药材基原复杂的原因,固然与各地区就地取材有关,以上不同基原植物的树皮彼此性状相似,因此客观上容易混淆。

02
古籍

《广志》云:生南海山谷中。似桐皮,黄白色,故以名之。味苦,温,无毒。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开宝本草》以“海桐皮”作为正名收载:“海桐皮,味苦,平,无毒。主霍乱中恶,赤白久痢,除疳疥癣,牙齿虫痛,并煮服及含之。水浸洗目,除肤赤。堪作绳索,入水不烂。出南海已南山谷。似梓(一作桐)白皮。”

“坚韧、可作绳、入水不烂”,说明其树皮的纤维性极强可以作绳子,比较坚韧耐用,入水不烂。

木棉木材密度低,体轻而浮力大,且不易腐烂,因此常用于造船,这一重要特征只有木棉科的木棉较符合,而其他如豆科刺桐等树皮纤维性较差,不堪做绳。

《本草品汇精要》首次明确指出树皮有钉盖且手掰脱落,木棉幼树的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粗刺。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海桐皮的本草考证 孟武威 詹志来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北京 亳州市京皖中药饮片厂 安徽 亳州

(2)中国植物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