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荑(《神农本草经》)
为榆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植物大果榆果实的加工品。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夏季果实成熟时采下,晒干,搓去膜翅,取出种子。将种子浸入水中,待发酵后,加入榆树皮面、红土、菊花末,用适量温开水混合均勻,调成糊状,摊于平板上,切成小方块,晒干入药。药材性状:气特异,味微酸涩。以块完整、具有特异臭气者为佳。 【历史】芜荑命名起于《尔雅·释木》,其日:“无姑,其实夷。”郭璞注:“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溃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故称之为芜荑。本品的异名有殿塘(《神农本草经》)、无荑(《尔雅》)、山榆仁(《本草抬遗》)、白芜荑(《太平圣惠方》)等名称,但均不甚常用。 芜荑始载于《尔雅》。本草专著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对芜荑的功用作了初步记述,言其“主五内邪气,散皮肤骨节中淫温行毒,去三虫,化食”,《名医别录》又日:“逐寸白”,《药性论》云:“能主积冷气,心腹癥痛”,孟诜又补充:“治热疮,捣和猪脂涂;又和白蜜治湿癣;和沙牛酪疗一切疮;长食治五痔”。至此,对芜荑的主要功用已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海药本草》又云:“治冷痢心气,杀虫止痛;又治妇人子宫风虚,孩子疳泻”,《日华子本草》日:“治肠风痔漏.恶疮疥癣”,对芜荑功用、主治的记述更加具体、准确。《雷公炮制药性解》云:“风寒湿痹,大肠冷滑者,此为要剂”,《医林纂要》又云:“泻肺祛风湿,燥脾消寒食,治疸黄”,《中国药植图鉴》也谓:“祛痰利尿”。这些进一步拓宽了芜荑的主治范围。现代对芜荑功效的认识更为具体深入,应用也较广泛。 【性能】辛、苦,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杀虫消积。 【应用】 一、肠道寄生虫病 芜荑善杀诸虫,消积止痛,可用于多种寄生虫病,而为治虫积腹痛要药。具体用于: 1. 蛔虫病 芜荑能驱杀蛔虫,而用于虫积腹痛之症,可单用本品或与其他驱虫药共用。《奇效良方》芜荑散以本品配雷丸、干漆为末,温水调服,治蛔痛不可忍,吐黄水涎沫或蛔虫时发时止;亦可配使君子、苦棟子等共用,如《证治准绳.幼科》使君子散。 2. 绦虫病 芜荑能“逐寸白”(《名医别录》),可用于绦虫病,常以之配槟榔、南瓜子及使君子等共用。 此外,对蛲虫等亦可选用本品治疗。 二、疳积 芜荑既能杀虫止痛,又可消积疗疳,治疗小儿疳积腹痛有虫。形瘦面黄或泄泻不止者,可与白术、鸡内金、山药等配伍。 三、疥癣、恶疮 芜荑味苦,可燥湿杀虫止痒而用于疥癣恶疮,可以本品研末,用醋、蜂蜜或猪脂调涂患处,如《食疗本草》治热疮、湿癣方。 【用法用量】4.5~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1. 脾胃虚弱者慎服。 2. 脾、肺燥热者禁用。 【按语】 一、 关于芜荑命名的讨论 《尔雅》对本品有两种记载,《尔雅·释木》日:“无姑,其实夷”。郭璞注:“无姑,姑榆也。生山中,叶圆而厚,剥取皮合渍之,其味辛香,所谓无夷”。但在《尔雅·释草》又记载:“筮荑,蔱蘠”。李时珍日:“此物蓝树之荑”。二物哪一种是芜荑,清代郝懿行认为:“芜荑在木部,与筮荑非一物矣”。从芜荑来源于大果榆,为木本植物,非草本植物来看,认为是筮荑之说依据不足。 二、 关于芜荑采制的讨论 在我国古代常取榆发酵作酱,汉代史游的《急就篇》谓:“芜荑盐豉醯酢酱”。而东汉·《四民月令》记载了二月里可作榆子酱。芜荑与榆发酵作酱相近,其采制法各地有不同。一种是夏季当果实成熟时采下,晒干,搓去膜翅,取出种子。将种子55kg浸人水中,待发酵后,加入家榆树皮面、红土各15kg,菊花末2.5kg,加适量温开水混合均匀,如糊状,放板上摊平约1.3cm厚,裁成径约6.7cm的方块,晒干,即为成品。另一种是在农历4~5月采果实取仁发酵,用种子60%、异叶败酱20%、家榆树皮10%、灶心土10%混合制成扁平方形,置于日光下晒干而成。从两种品种的药物组成和制法来看功用相差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选用前一种采制法。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本品含鞣酸、糖分、挥发油等成分。 二、 药理作用 芜荑醇浸提取物体外对猪蛔虫、蚯蚓、水蛭均有显著的杀灭作用;水浸液体外有抑制堇色毛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等12种皮肤真菌的作用。 三、 临床新用 治疗囊虫病:用干芜散(干漆、芜荑、朱砂)治疗囊虫病670例,治愈率50.7%,总有效率91.25%[中成药,1990,12(4):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