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 1.外用治湿疹瘙痒,疮疡疥癣。本品性燥酸涩,而善收湿止痒。尤宜治疮面湿烂或瘙痒者。治痈疽,常配朴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卫生宝鉴》);《证治准绳》单用白矾或配伍硫黄、乳香等治疗口疮、聤耳、鼻息肉、酒齄鼻。白矾更是治疗痔疮、脱肛、子宫脱垂的常用药,如以白矾、五倍子为主组成的消痔灵注射液。 2.内服治①便血、吐衄、崩漏。本品性涩,能入肝经血分,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种出血证。治衄血不止,以枯矾研末吹鼻(《圣济总录》);治崩漏,配五倍子、地榆同用;治金疮出血,用生矾、煅矾配松香研末,外敷伤处。②久泻久痢。取其涩肠止泻作用,配煨诃子肉为散,粥饮调下治之,如诃黎勒散(《圣惠方》)。③痰厥癫狂痫证。白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又当配郁金为末,薄荷糊丸服,治痰壅心窍癫痫发狂,如白金丸(《医方集解》)。④湿热黄疸。有去湿退黄之功,可与硝石配伍,治女劳疸,如硝石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6~1.5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齿骨。” 2.《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3.《本草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枯矾为脱水白矾。 2.药理作用:白矾能强力凝固蛋白质,临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泻和用作硬化剂。可广谱抗菌,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某些厌氧菌、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明显;在体外有明显抗阴道滴虫作用。白矾经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还能促进溃疡愈合;净化混浊生水。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白矾或经适当配伍治疗脓疱疮、湿疹、黄水疮、手足癣、顽固性口腔溃疡、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癫痫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应用饱合明矾溶液加钳夹枯痔法(即将饱合明矾溶液1~3ml 注入痔核粘膜下血管团内,约2~3分钟后用血管钳反复钳夹痔核,使其成一薄片),治疗痔疮1097例,术后随访787例,治愈率100%(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24∶2148);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将60%明矾注射液注入鼻甲肥厚粘膜下,每一部位0.2~0.3ml,5~6天1次,观察365例,有效率98.3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75);用2%明矾水溶液高压灭菌后备用,每次300ml,经鼻食管在60~75分钟内滴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3例,有效率95.3%(综合临床医学,1994,1∶38)。此外,还能防治稻田性皮炎,用治褥疮、烧烫伤、中耳炎、脚汗症、泌尿系手术出血、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肾结石、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等。 4.不良反应:明矾浓溶液对皮肤粘膜有明显刺激性,大剂量明矾内服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国中药杂志,1989,2∶42)。 蛇床子 Shechuangzi 《神农本草经》 为伞形科植物蛇床Cnidium monnieri(L.)Cuss. 的成熟果实。全国各地均产,以河北、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产量较大。均为野生,夏、秋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 【性能】 辛、苦,温。有小毒。归肾经。 【功效】 杀虫止痒,燥湿,温肾壮阳。 【应用】 1. 阴部湿痒,湿疹,疥癣。本品辛苦温燥,有杀虫止痒,燥湿诸作用。为皮肤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治阴部瘙痒,与白矾煎汤频洗,如《濒湖集简方》;现临床治滴虫性阴道炎较常用。《千金方》则单用本品研粉,猪脂调之外涂,治疗疥癣瘙痒。 2.寒湿带下,湿痹腰痛。本品性温热可助阳散寒,辛苦又具燥湿祛风之功。治带下,腰痛尤宜于寒湿兼肾虚所致者,常与山药、杜仲、牛膝等同用。 3.肾虚阳痿,宫冷不孕。本品温肾壮阳之功亦佳。如《千金方》在30首治肾虚阳痿精冷方中,用蛇床子方达半数以上,且内服、外用均有。亦常配伍当归、枸杞、淫羊藿、肉苁蓉等治疗阳痿无子,如赞育丹(《景岳全书》)。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3~9g。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或下焦有湿热者不宜内服。 【鉴别用药】 蛇床子、地肤子均可止痒,用治湿疮、湿疹、阴痒、带下。但蛇床子可散寒燥湿,杀虫止痒,宜于寒湿或虚寒所致者,并治疥癣;而地肤子为清热利湿以止痒,尤宜湿热所致者。再有,蛇床子又温肾壮阳,治阳痿、宫冷不孕以及湿痹腰痛;地肤子清热利湿之功又治小便不利、热淋涩痛。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男子阴痿湿痒,妇人阴中肿痛,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 2.《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湿痹,毒风,顽痛,去男子腰疼。浴男子阴,去风冷,大益阳事。主大风身痒,煎汤浴之瘥。疗齿痛及小儿惊痫。”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1.3%,已从油中分得27个成分。还含香豆精类等成分,如蛇床明素,花椒毒素等。 2.药理作用:蛇床子能延长小鼠交尾期,增加子宫及卵巢重量;其提取物也有雄激素样作用,可增加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重量。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及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可延长新城鸡瘟病毒鸡胚的生命;杀灭阴道滴虫。所含的花椒毒酚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另外,还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压,祛痰平喘,延缓衰老,促进记忆,局麻,抗诱变,抗骨质疏松,杀精子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蛇床子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急性渗出性皮肤病、疥疮、黄水疮、湿疹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如将蛇床子与苍耳等制成“皮肤净”针剂,每次肌注2ml,日2次,治疗皮肤瘙痒症607例,有效率83.6%(临床皮肤科杂志,1983,1∶15);用蛇床子、冰醋酸、乙醇再加水制成的复方蛇床子洗剂外用,治疗脚癣180例,有效率100%,(中药材,1996,8∶427);每次服蛇床子总香豆素80mg,日3次,10日1疗程,治疗支气管哮喘和喘息型支气管炎发作期患者118例,有效率87.3%(中草药,1988,9∶410)。此外,又可用治宫颈糜烂、阴道炎、女阴白色病变、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周围神经炎等疾病。 蟾 酥 Chansu 《药性论》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 mela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多为野生品种。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体表,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浆液,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晒干贮存。用时以碎块置酒或鲜牛奶中溶化,然后风干或晒干。 【性能】 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效】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应用】 1. 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粘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用法用量】 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内服慎勿过量。外用不可入目。孕妇忌用。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本草汇言》:“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蟾酥毒素类: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 2.药理作用: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及呼吸中枢、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并能升高白细胞、抗放射线;还有镇咳、增加免疫力、抗疲劳、兴奋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蟾酥或经适当配伍治疗化脓性感染、神经性皮炎、急性咽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结炎、急慢性牙髓炎等多种疾病,以及抢救呼吸及循环衰竭、局部麻醉,均获满意疗效。近年还报道:用蟾酥与茯苓1∶9比例治成强心散、胶囊或片剂服,治疗心力衰竭30例,有效率86.7%(新医药通讯,1992,5∶46);用华蟾素注射液静脉点滴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8例,有效率76.3%(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7∶1632);每日用华蟾素注射液20ml或4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点滴,治疗癌性疼痛143例,止痛有效率为94.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3∶60)。此外,又常用以拔牙、治疗瘘管、结核病、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晚期复发性肝癌等。 4.不良反应:静注或腹腔注射蟾酥后小鼠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惊厥、心律不齐,最后麻痹而死亡。 附药 蟾皮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其味辛,性凉,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利水消胀.适用于痈疽疮毒、疳积腹胀、瘰疬肿瘤等证。煎服,用3~6g。研末入丸、散,每次0.3~0.9g。外用适量,可研末调敷患处,或以新鲜蟾皮外贴患处。 樟 脑 Zhangnao 《本草品汇精要》 为樟科植物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的枝、干、叶及根部,经提炼制得的颗粒状结晶。主产于台湾及长江以南地区。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最佳。多为栽培品。每年多在9~12月砍伐老树,锯劈成碎片,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因易挥发,应密封保存。 【性能】 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功效】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应用】 1. 疥癣瘙痒,湿疮溃烂。本品辛热燥烈,外用除湿杀虫、消肿止痒以奏效。治癣可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伍用。若与枯矾、轻粉共为细末,湿则干掺,干则油调敷,可治臁疮,如香白散(《外科大成》)。若与雄黄等分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可治瘰疬溃烂,如雄脑散(《外科全生集》)。 2.跌打伤痛,牙痛。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治龋齿牙痛,与黄丹、皂角(去皮、核)各等分为末,蜜丸,塞孔中,如《余居士选奇方》。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樟脑辛香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化浊和温散止痛之功。与没药、乳香(1∶2∶3) 为细末,每次以茶水调服0.1g,可治感受秽浊疫疠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如《本草正义》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使用注意】 气虚阴亏,有热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2.《本草纲目》:“通关窍,利滞气,治中恶邪气、霍乱、心腹痛、寒湿脚气、疥癣、风瘙、龋齿、杀虫,避蠹,着鞋中去脚气。”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为一种双环萜酮(C10H16O)物质。 2.药理作用: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可作发赤剂,并有局部麻醉作用,临床用樟脑擦剂有止痒和镇痛作用。口服有驱风和轻微祛痰作用;对高级中枢神经兴奋作用明显,大剂量可引起癫痫样惊厥。在体内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作用。 3. 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樟脑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皮肤病、足癣感染、麦粒肿、中耳脓疖、褥疮、肛门湿疹、牙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樟脑、山萘各等量,研细末后混匀,取适量撒于胶布中心,贴敷患处,治疗淋巴结炎21例,治愈率95.2%(时珍国药研究,1991,3∶132);用樟脑丸1/4粒研末、豆腐50~100g捣成膏外敷患处,治疗下肢溃疡42例,均获治愈(江苏中医,1998,11∶33)。用樟脑油于止泻穴注射,每日1次,治疗婴幼儿腹泻60例,结果4天全部治愈,疗效优于对照组(吉林中医药,1994,1∶25)。此外,又可用治冻疮、小儿呕吐、偏头痛等病证。 4.不良反应:口服樟脑0.5~1.0g,可致头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服用2.0g以上,出现大脑皮层兴奋,导致癫痫样惊厥,而后因呼吸衰竭死亡(中毒急症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326)。 木鳖子 Mubiezi 《开宝本草》 为葫芦科植物木鳖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 Spreng.的成熟种子。主产湖北、广西、四川等地。多为野生,也有栽培。9~11月采收成熟果实,剖开,晒至半干,取出种子,干燥。用时去壳取仁,捣碎,或制霜用。 【性能】 苦、微甘,凉。有毒。归肝、脾、胃经。 【功效】 攻毒疗疮,消肿散结。 【应用】 1.疮疡肿毒,瘰疬,乳痈,痔疮肿痛,干癣,秃疮。本品能散结消肿,攻毒疗疮,并有生肌,止痛作用,故可治上述病证。如单用本品,则以醋磨汁外涂或研末醋调敷于患处。治痈肿诸毒,可与草乌、半夏等炒焦研细,水调外敷,如乌龙膏(《医宗金鉴》)。治痔疮肿痛,《普济方》配伍荆芥、朴硝等分煎汤,熏洗。治瘰疬痰核,可以本品研碎入鸡蛋内蒸熟食之,如木鳖膏(《仁斋直指方》)。若治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可配肉桂、丁香等研末,生姜汁煮米粥调糊外敷,如木鳖裹方(《圣济总录》)。 2.筋脉拘挛。本品亦能疏通经络,而治痹痛,瘫痪。可配乳香为末,清油、黄腊为膏,取少许搓擦患处,不住手以极热为度,如木鳖子膏(《百一选方》)。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内服0.6~1.2g,多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孕妇及体虚者忌服。 【鉴别用药】 木鳖子、马钱子皆为有毒之品,均能消肿散结,通络止痛,用治疮痈肿痛,跌打伤痛等证。但是,木鳖子为胡芦科植物,长于攻毒疗疮,临床上多用于恶疮肿毒、瘰疬、乳痈、痔疮等证;而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又名番木鳖,有大毒,应用宜慎,长于通经络,消结肿,止疼痛,临床多用于风湿顽痹,麻木不遂,跌打伤痛等证,止痛强于木鳖子。 【古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黑干 黑曾 ,妇人乳痈,肛门肿痛。” 2.《本草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木鳖子皂苷、木鳖子酸、木鳖子素、齐墩果酸、甾醇、氨基酸,以及油35.72%、蛋白质30.59%、海藻糖等。 2.药理作用:木鳖子皂苷有抗炎及降血压作用,并能抑制离体蛙心和离体兔十二指肠。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木鳖子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牛皮癣、干癣、秃疮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取木鳖子1个研碎放入适量75%乙醇浸泡,48~72小时后过滤,加入3g升汞和10ml甘油,再加75%乙醇至100ml,涂擦患处,治神经性皮炎效果明显(中原医刊,1984,4∶11);木鳖子(去壳)、荜茇、藿香、冰片按5∶5∶3∶1比例研细粉,每次取0.05g, 鼻(痛侧鼻孔吸入),日约4次,治疗三叉神经痛62例,有效率91.9%(中医杂志,1994,1∶35);取木鳖子3个劈开,入香油内煎至黑色,取油点耳用,治疗中耳炎60余例,收效甚佳(山东中医杂志,1993,4∶50)。此外,又可治疗乳腺增生、小儿腹泻、脱肛等。 4.不良反应:木鳖子水及乙醇浸出液均有较大毒性,其皂苷有溶血作用。[药学杂志(日),1971,2∶174]。其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四肢乏力,便血,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休克等。中毒轻者,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5%活性炭洗胃,服蛋清,灌肠,硫酸镁导泻等方法解毒。 【其他】 实验证明木鳖子无论动脉、静脉给药,在出现降压作用后,动物均于数日内死亡[中国医药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Ⅱ)]。 土荆皮 Tujingpi 《本草纲目拾遗》 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根皮或近根树皮。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多为栽培。于立夏前后剥取,除去杂质,晒干。生用。又名土槿皮。 【性能】 辛,温。有毒。归肺、脾经。 【功效】 杀虫,止痒。 【应用】 1.体癣、手足癣、头癣等多种癣病。有较好杀虫疗癣,祛湿止痒作用。以外用治癣为主,可单用浸酒涂擦或研末加醋调敷。现多制成10~50%土槿皮酊,或配合水杨酸、苯甲酸等制成复方土槿皮酊外用,如鹅掌风药水(《中国药物大全》)。 2.湿疹,皮炎,皮肤瘙痒。可单用浸酒外擦,或配大黄、苦参、黄柏等同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使用注意】 只供外用,不可内服。 【古籍摘要】 《本草纲目拾遗》:“其皮治一切血,杀虫瘴癣,合芦荟香油调搽。”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根皮含土荆皮酸、β-谷甾醇、鞣质、挥发油、多糖等。 2.药理作用:其有机酸、乙醇浸膏及苯浸膏,对我国常见的10 种致病性皮肤真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其水浸液,体外无抗真菌作用。土荆皮酸能抗癌细胞,还能抗早孕,抑制卵子受精;尚可抗中孕,但抗着床作用不明显。其提取物和制成的止血粉,实验均有良好止血作用。 3.不良反应:土荆皮酸A给犬口服的中毒症状主要在消化系统,对肠粘膜的损害随剂量增大而加重,提示给药时应注意胃肠道反应(生殖与避孕,1989,1∶34)。 蜂 房 Fengfang 《神农本草经》 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Ploistes olivaceous (DeGeer)、日本长脚胡蜂P. japonicus Saussure或异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 Fabricius的巢。全国均有,南方较多,均为野生。全年可采,但常以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蒸,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剪块生用或炒用。又名露蜂房。 【性能】 甘,平。归胃经。 【功效】 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应用】 1.疮疡肿毒,乳痈,瘰疬,顽癣瘙痒,癌肿。本品能攻毒杀虫,攻坚破积,为外科常用之品。虽可单用,但更常与解毒消肿生肌药配伍应用。如《证治准绳》治疮肿初发,与生南星、生草乌、白矾、赤小豆共为细末,淡醋调涂。若与蛇蜕、黄芪、黄丹、玄参等为膏外用,可治瘰疬,如蜂房膏(《圣惠方》)。《圣惠方》又以此为末,调猪脂涂擦,治头上癣疮。治癌肿可与莪术、全蝎、僵蚕等配用。 2.风湿痹痛,牙痛,风疹瘙痒。本品质轻且性善走窜,能祛风止痛、止痒而奏效。若与川乌、草乌同用,乙醇浸泡外涂痛处可治风湿痹痛,或配全蝎、蜈蚣、地鳖虫各等分,研末为丸服,治关节炎、骨髓炎(《虫类药的应用》)。治牙痛可配细辛水煎漱口用,《普济方》内即载有十数个以蜂房为主的治牙痛方。治风疹瘙痒,常与蝉衣等同用。 此外,蜂房还可用治阳痿、喉痹、以及蛔虫、绦虫病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用油调敷或煎水漱口,或熏洗患处。内服,3~5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惊痫瘈疭,寒热邪气,癫疾,肠痔。” 2.《日华子本草》:“治牙齿疼,痢疾,乳痈,蜂叮,恶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大黄蜂巢含挥发油(露蜂房油)、蜂蜡、树脂、蛋白质、铁、钙等。 2.药理作用:实验证明,露蜂房水提取液对急性和慢性炎症均能抑制,镇痛作用则主要对慢性疼痛有效。其丙醇和醇、醚提取物均有显著促凝血作用;水提取物能明显促进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并能增加血小板的粘附率。蜂房油可驱蛔虫、绦虫。提取物有降压、扩张血管及强心作用,并可抗癌、抗菌和降温。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蜂房或经适当配伍治疗化脓性感染、急性乳腺炎、神经性皮炎、牙痛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将蜂巢水煎浓缩成稠膏再压片服用,治疗慢性鼻炎158例及慢性副鼻窦炎65例,有效率分别为85%及72%;且对急、慢性肝炎也有较好疗效(中草药通讯,1979,10∶22);露蜂房、白芷各10g,烘干研末,加醋调成面团状,睡前敷于神阙穴,同时外盖纱布并用橡皮膏固定,日1次,治疗早泄43例,经敷6~7次,全部奏效(浙江中医杂志,1991,2∶86);用黄蜂房、黄药子各等量研细粉,每次服0.5g,日3次,饭后黄酒冲服,或装入胶囊服,治疗甲状腺囊肿71例,治愈54例(实用毒性中药学,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354)。此外,蜂房又可用治痢疾、遗尿、百日咳、慢性气管炎等疾病。 4.不良反应:露蜂房中的挥发油对实验动物有相当毒性,可引起急性肾炎等损害。 大 蒜 Dasuan 《名医别录》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的鳞茎。全国各地均有栽培。5月叶枯时采挖,晾干。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解毒杀虫,消肿,止痢。 【应用】 1.用于痈肿疔毒,疥癣。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疮疖初发可用独头蒜切片贴肿处(《外科精要》)。民间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痢疾,泄泻,肺痨,顿咳。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咯血。治泻痢,或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钩虫病,蛲虫病。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 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而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 【使用注意】 外服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散痈肿 疮,除风邪,杀毒气。” 2.《本草纲目》:“其气熏烈,能通五脏,达诸窍,去寒湿,辟邪恶,消痈肿,化癥积肉食,此其功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有大蒜油(挥发油)、大蒜素,硫化亚磺酸脂类,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γ-L-谷氨酸多肽,苷类,多糖,脂类及多种酶等。 2.药理作用:大蒜有抗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幽门螺旋杆菌、多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白色念珠菌、恙虫热立克次体、流感病毒B、疱疹病毒,以及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等,均有不同程度抑杀作用。抗菌作用紫皮蒜优于白皮蒜,鲜品强于干品。又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可能与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有关。大蒜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本品又可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酸胺合成。另外,还有不同程度的抗炎、免疫增加、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压、护肝、降血糖、杀精子、兴奋子宫、驱铅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大蒜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痢疾、小儿霉菌性肠炎、百日咳、结核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小儿真菌性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乳腺炎、多各癣症等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服用大蒜素治疗婴幼儿隐孢子虫感染性腹泻172例,小于1岁80mg/日,1~2岁120mg/日,2~4岁160mg/日,均分4次服,17天1疗程,均获治愈(中国医药学报,1994,3∶177)。将大蒜(去皮)100g,捣成糊状;李树皮50g,加水100ml,煎取20ml;生姜10g捣烂取汁,加蜂蜜6g调匀,以上诸药调成糊状,外敷关节周围,绷带包扎,待局部有发热、刺痛感30~50分钟,除去敷药,暴露患部即可,治疗104例关节炎,总有效率为95.2%(四川中医,1989,3∶33)。将大蒜素6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滴,日1次,治疗急性脑梗塞101例,有效率77.23%(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9∶390)。此外,又可用治高脂血症、前列腺炎、斑秃、扁平疣、急性肾炎、晚期癌肿等多种病证,以及防治铅中毒。 4.不良反应:大蒜汁局部应用有较强刺激性,大蒜外敷过久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起泡。口服大蒜可刺激胃肠粘膜。大蒜注射液可能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心肌缺血。对冠心病患者使用大蒜及其制剂时,见心绞痛加重或频繁发作时应立即停药。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第二十八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凡以外用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化腐生肌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痈疽疮疡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伤口难以生肌愈合之证;以及癌肿,梅毒;有些还常用于皮肤湿疹瘙痒,五官科的口疮、喉证、目赤翳障等。 本类药物的外用方法,可根据病情和用途而定,如研末外撒,加油调敷,或制成药捻,或外用膏药敷贴,或点眼、吹喉、 鼻、滴耳等。 本类药物多为矿石重金属类,或经加工炼制而成。多具剧烈毒性或强大刺激性,使用时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外用也不可过量或过久应用,有些药还不宜在头面及粘膜上使用,以防发生毒副反应而确保用药安全。其中含砷、汞、铅类的药物毒副作用甚强,更应严加注意。 现代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多能抑杀病原微生物,有些则具防腐、收敛、保护和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升 药 Shengyao 《外科大成》 由水银、火硝、白矾各等分混合升华制成。红色者称红升,黄色者称黄升。各地均产,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研细末入药,陈久者良。又名红粉、三仙丹、红升丹、黄升丹。 【性能】 辛,热。有大毒。归肺、脾经。 【功效】 拔毒,去腐。 【应用】 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去腐排脓作用,为只供外用的外科常用药之一。常与收湿敛疮的煅石膏同用,可随病情不同,调整二药的用量比例,如升药与煅石膏的用量比为1∶9者称九一丹,拔毒力较轻而收湿生肌力较强,2∶8者称八二丹,3∶7者称七三丹,1∶1者称五五丹,9∶1者称九转丹,则拔毒提脓之力逐步增强。 此外,升药也可用治湿疮、黄水疮、顽癣及梅毒等。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粉使用。 【使用注意】 本品有大毒,外用亦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外疡腐肉已去或脓水已尽者,不宜用。 【古籍摘要】 1.《外科大成》:“治一切顽疮及杨梅粉毒、喉疳、下疳、痘子。” 2.《疡医大全》:“提脓长肉,治疮口坚硬,肉暗紫黑,或有脓不尽者。” 3.《疡科心得集》:“治一切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新长肉。”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为粗制氧化汞(HgO),另含少量硫酸汞。 2. 药理作用:升药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等有很强的杀菌作用,效力比石碳酸大100倍以上;但因升药的组方配伍和炼制方法不尽相同,致使其成分、杀菌力和疗效也有差别;实验表明,升丹制剂可促进和改善创面微循环,减少微血栓,增加创面营养和血供,有利于创面愈合。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升药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痈疽疔疖、瘘管、顽癣、银屑病、梅毒等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近年还报道:升药外用每日换药1次,治疗阑尾炎及肠梗阻术后切口感染32例,结果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3.3日(吉林中医药,1983,3∶16);用平胬新(升药、枯矾等量研细末)外用,并盖贴黑膏药治疗胬肉85例,均获痊愈(湖南中医杂志,1997,6∶16);单用升丹或将其制成八二丹剂型(即升丹与煅石膏2∶8比例组成)外用,治疗皮肤溃疡105例,有效率98.9%(新中医,1991,9∶30)。此外,又可用治腋臭、痤疮、白癜风、酒齄鼻、化脓性骨髓炎等。 4.不良反应:升药有大毒,一般只供外用,不可内服。氧化汞对人的致死量为0.1~0.7g(有毒中草药大辞典,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242)。 轻 粉 Qingfen 《本草拾遗》 为水银、白矾(或胆矾)、食盐等用升华法制成的氯化亚汞(Hg2Cl2)结晶性粉末。主产于湖北、湖南、山西、陕西、贵州等地。避光保存,研细末用。又名汞粉、水银粉、腻粉。 【性能】 辛,寒。有毒。归大肠、小肠经。 【功效】 外用攻毒杀虫,敛疮。内服逐水通便。 【应用】 1.外用治疮疡溃烂,疥癣瘙痒,湿疹,酒齄鼻,梅毒下疳。本品辛寒燥烈,有较强的攻毒杀虫止痒及生肌敛疮作用。治黄水疮痒痛,配黄柏、蛤粉、煅石膏共为细末,凉水或麻油调涂,如蛤粉散(《外科正宗》);如配黄连末,猪胆汁调涂,治臁疮不合(《永类钤方》);或配风化石灰、铅丹、硫黄为细末,生油调涂治干湿癣,如如圣散(《圣济总录》);又可配大黄、硫黄加凉水调涂,治酒齄鼻、痤疮,如加味颠倒散(《疮疡外用本草》)。 2.内服治水肿胀满,二便不利。本品内服能通利二便,逐水退肿。常配伍大黄、甘遂、大戟等同用,治水肿便秘实证,如舟车丸(《丹溪心法》)。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制膏外贴。内服每次0.1~0.2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可致汞中毒),内服宜慎,且服后应漱口。体虚及孕妇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2.《本草图经》:“服之过剂及用之失宜,则毒气被逼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经年累月,遂成废疾。因而夭枉,用者慎之。”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氯化亚汞(HgCl),化学上又名甘汞。 2.药理作用:轻粉有广谱抑菌作用,对多种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及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良好抑菌效果。口服有一定泻下和利尿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轻粉或经适当配伍治疗疥疮、梅毒、酒齄鼻、神经性皮炎、哮喘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轻粉、滑石粉等量制成狐臭散,局部外用治疗狐臭100余例,效果良好(中成药研究,1982,7∶45);由轻粉与海螵蛸等量制成的汗斑散,在患处外用治疗汗斑31例,效果满意(新中医,1988,10∶11);治疗阴茎癌,用红粉9g,轻粉6g,水银3g,红枣适量,共研末为丸,丸如绿豆大,每日10丸,不可超过2次(中药的妙用,南京出版社,1990∶300)。此外,又可用治早期宫颈癌、瘘管、慢性泪囊炎等。 4.不良反应:轻粉大量口服可致中毒。汞是一种原浆毒,可损害肾、肝等器 官及组织,也可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可抑制多种酶的活性。外用也可致接触性皮炎。 砒 石 Pishi 《日华子本草》 为矿物砷华Arsenolite的矿石,或由毒砂(硫砷铁矿)、雄黄等含砷矿物的加工品。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药材分白砒与红砒,二者三氧化二砷(As2O3)的含量均在96%以上,但前者更纯,后者尚含少量硫化砷等红色矿物质。药用以红砒为主。砒石升华的精制品即砒霜。砒石又名信石、人言。 【性能】 辛,大热。有大毒。归肺、肝经。 【功效】 外用攻毒杀虫,蚀疮去腐;内服劫痰平喘,截疟。 【应用】 1.腐肉不脱之恶疮,瘰疬,顽癣,牙疳,痔疮。本品外用具攻毒杀虫,蚀死肌,去腐肉之功。虽可单用贴敷,因易中毒且引起剧烈疼痛,故多配其他药物以轻其剂缓其毒。若治恶疮日久,可配硫黄、苦参、附子、蜡同用,调油为膏,柳枝煎汤洗疮后外涂,如砒霜膏(《圣惠方》)。若配明矾、雄黄、乳香为细末,可治瘰疬、疔疮等,如三品一条枪(《外科正宗》)。 2.寒痰哮喘。本品味辛大热,内服能祛寒劫痰平喘。主治寒痰喘咳,久治不愈,可配淡豆豉为丸服,如紫金丹(《普济本事方》)。 此外,古方还用治疟疾,现已少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一次0.002~0.004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剧毒,内服宜慎;外用亦应注意,以防局部吸收中毒。孕妇忌服。不可作酒剂服。忌火煅。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带辟蚤虱。” 2.《本草纲目》:“除齁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又“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白砒和砒霜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As2O3),红砒尚含少量硫 化砷(As2S)等。 2.药理作用:砒石有杀灭微生物、疟原虫及阿米巴原虫作用。对癌细胞有特定的毒性,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杀伤白血病细胞,对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三氧化二砷还能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和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也可诱导多发性骨髓癌细胞凋亡。小量砒石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活跃骨髓造血机能,促使红细胞及血色素新生。另外,还有抗组织胺及平喘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砒石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早期宫颈癌、皮肤癌、神经性皮炎、皲裂疮、哮喘、肛瘘、牙痛等多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疗效。近年还报道:用三氧化二砷注射液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ml内静滴,日1次,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72例,其中初治者30例,有效率90%,复发性及难治者42例,有效率64.2%(中华血液学杂志,1996,2∶50);用红砒研极细粉末,每次2~3g,加白开水60~80ml,放入小烧瓶内,置乙醇灯上煮沸,用其蒸汽熏劳宫穴,先健侧后患侧,每次熏20~30分钟,日1次,10天1疗程,治疗颈淋巴结核151例,治愈90例(中医外治杂志,1992,3∶24);用白砒石0.6g,浸入高度白酒60ml,2天后用生姜蘸药液擦患处,日3次,每次1~3分钟,治疗斑秃200余例,效果良好(浙江中医杂志,1986,3∶133)。此外,又可用治汗斑、湿疹、酒齄鼻等多种病症,以及作牙髓失活剂。 4.不良反应:三氧化二砷有极大毒性,口服5mg以上即可中毒,20~200mg可致死,口服吸收后,随血液分布至全身各脏器,而以骨和毛发贮存量较大且较久。砷为原浆毒,对蛋白质的巯基有巨大亲和力,能抑制在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许多巯基的酶,使细胞呼吸和氧化过程发生障碍,还能直接损害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砷剂还可使肝脏变性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还可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癌变·畸变·突变,1997,3∶100),又对皮肤、粘膜有强烈腐蚀作用。 铅 丹 Qiandan 《神农本草经》 为纯铅加工制成的铅的氧化物(Pb3O4)。主产于河南、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生用或炒用。又名广丹、黄丹。 【性能】 辛,微寒。有毒。归心、肝经。 【功效】 拔毒生肌,杀虫止痒。 【应用】 外用治疮疡溃烂,湿疹瘙痒,疥癣,狐臭,酒齄鼻。本品辛寒,具拔毒,化腐生肌,收湿,杀虫止痒之功。可治疗多种疮疡、顽癣、湿疹等。配黄明胶,治疮疡初起红肿或脓成未溃者,如敛疮内消方(《普济本事方》);配煅石膏、轻粉、冰片研细末,外掺疮上治痈疽溃后不敛,如桃花散(《马氏方》)。铅丹又为制备外用膏药的原料,常与植物油及相关解毒、活血、生肌药熬制成外贴膏药应用。 此外,本品内服,可治惊痫癫狂,疟疾。因其有毒,现已很少应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0.3~0.6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用之不当可引起铅中毒,宜慎用;不可持续使用以防蓄积中毒。 【古籍摘要】 1. 《神农本草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 2. 《药性论》:“煎膏药用,止痛生肌。” 3. 《本草纲目》:“能解热拔毒,长肉去瘀,故治恶疮肿毒,及入膏药,为外 科必用之物也。”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主要含四氧化三铅(Pb3O4)。 2. 药理作用:能直接杀灭细菌、寄生虫,并有抑制粘膜分泌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铅丹或经适当配伍用于治疗湿疹、黄水疮、皮肤皲裂、褥疮、臁疮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铅丹、黄柏等量研细和匀,制丹黄散,撒于疮面,渗出物较少者加香油调敷,治疗湿疹100例,全部有效(四川中医,1984,3∶50);用淘米水漱口,再用纱布沾广丹少许擦患处,日2~3次,治疗小儿鹅口疮28例,效果显著(河南中医,1985,5∶6)。此外,又可治疗化脓性骨髓炎、骨结核、痹证等。 4.不良反应:铅为多亲和性毒物,可作用于全身各系统,主要损害神经、造血、消化及心血管系统。微量较长时间应用,亦可造成慢性铅中毒。 炉甘石 Luganshi 《外丹本草》 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石,主含碳酸锌(ZnCO3)。主产于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全年可采挖,采挖后,除去泥土杂石,洗净,晒干。有火煅、醋淬及火煅后用三黄汤(黄连、黄柏、大黄)淬等制法。水飞用。 【性能】 甘,平。归肝、胃经。 【功效】 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应用】 1.目赤翳障。本品甘平无毒,可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为眼科外用常用药。与玄明粉各等份为末点眼,治目赤暴肿,如神应散(《御药院方》);若与海螵蛸、冰片为细末点眼,可治风眼流泪,如止泪散(《证治准绳》)。 2.溃疡不敛,湿疮,湿疹,眼睑溃烂。有生肌敛疮,收湿止痒,解毒诸功效。常配煅石膏、龙骨、青黛、黄连等同用,以提高药效。如治疮疡不敛,配龙骨同用,研极细末,干掺患处的平肌散(《御药院方》)。若配黄连、冰片,可治眼眶破烂,畏日羞明,如黄连炉甘石散(《证治准绳》)。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 【使用注意】 宜炮制后用。 【古籍摘要】 1. 《本草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 调敷。” 2. 《本草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 【现代研究】 1.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尚含铁、钙、镁、锰的碳酸盐。 煅炉甘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锌。 2. 药理作用:本品所含的碳酸锌不溶于水,外用能部分吸收创面的分泌液, 有防腐、收敛、消炎、止痒及保护创面作用,并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长。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炉甘石或经适当配伍治疗湿疹、黄水疮、漆疮、药物性皮炎、肛门瘙痒症、睑缘炎、泪囊炎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用炉甘石、甘草、冰片,制成炉甘散,外用治疗皮肤溃疡154例,有效率96.75%(时珍国药研究,1997,2∶148);用炉甘石100g,煅后淬于三黄汤内,取出晒干研极细末,再加冰片5g共研,取适量撒于创面,治疗烧伤残余创面78例,治愈率97.4%(辽宁中医杂志,1994,11∶507)。此外,又治疗化脓性骨髓炎、儿童缺锌症等疾病。 4.不良反应:有些炉甘石含铅及镉,有相当大毒性。本品口服后在胃内可生成氯化锌,会刺激腐蚀胃肠道。 硼 砂 Pengsha 《日华子本草》 为天然矿物硼砂的矿石,经提炼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产于青海、西藏等地。一般8~11月间采挖。除去杂质,捣碎,生用或煅用。又名月石、蓬砂。 【性能】 甘,咸,凉。归肺、胃经。 【功效】 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应用】 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本品能清热解毒,消肿防腐,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较多外用。若配伍冰片、玄明粉、朱砂同用,可治咽喉、口齿肿痛,如冰硼散(《外科正宗》)。若配冰片、炉甘石、玄明粉共为细末点眼,可治火眼及翳障胬肉,如白龙丹(《证治准绳》);若配冰片、珍珠、炉甘石、熊胆为细末点眼,治火眼及目翳,如八宝眼药(《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2.痰热咳嗽。本品味咸性寒凉,内服可清肺化痰。较宜于痰热咳嗽并有咽喉肿痛者。可与沙参、玄参、贝母、瓜蒌、黄芩等同用。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1.5~3g,入丸、散用。 【使用注意】 本品以外用为主,内服宜慎。 【古籍摘要】 1. 《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癥结喉痹。” 2. 《本草纲目》:“治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嗝反胃,积块结瘀肉,阴溃,骨鲠,恶疮及口齿诸病。”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主要含四硼酸钠(Na2B4O7·10H2O),另含少量铅、铝、铜、钙、铁、镁、硅等杂质。 2.药理作用:硼砂对多种革兰氏阳性与阴性菌、浅部皮肤真菌及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并略有防腐作用。对皮肤和粘膜还有收敛和保护作用。实验表明,硼砂能抗电惊厥和戊四氮阵挛性惊厥;减轻机体氟负荷,调整体内微量元素平衡,增加尿氟排出,但不能动员骨氟的移出。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硼砂为主适当配伍可用于防治复发性口疮,效果良好。近年还报道:取硼砂10g开水冲化后洗头,三日一次,治疗脂溢性皮炎120例,全部有效(中国乡村卫生,1992,7∶14);硼砂研细末,取少许涂于眼睑结膜处用,治疗急性腰扭伤204例,痊愈率93%(中医函授通讯,1995,2∶31);成人每次服硼砂1.0~1.5g,日3次,半年不发病者减为日2次,治疗癫痫35例,有效率100%,治愈率91.4%(中国乡村医生,1992,4∶19)。此外,又可用治汗斑、真菌性阴道炎、氟骨病等。 (陕西中医学院 胡锡琴) 附篇 临床常见百种病证用药简介 本教材是按药物功效不同分章论述的,本附篇则是以常见病证为纲,打破章节界限,介绍临床用药,这样正文以药物功效主治纵向归纳,附篇以病证用药横向综合,纵横交错,融汇贯通,以期使学生打下辨证用药的坚实药性基本功,同时为学习方剂学、临床课,搞好辨证论治和遣药组方创造条件。 1. 感冒常用药 (1)风寒表证:麻黄 桂枝 紫苏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细辛 藁本 香薷 辛夷 苍耳子 生姜 葱白 淡豆豉 (2)风热表证:薄荷 牛蒡子 蝉衣 浮萍 桑叶 菊花 金银花 连翘 蔓荆子 葛根 升麻 柴胡 淡豆豉 (3)暑湿表证:藿香 佩兰 紫苏 大腹皮 香薷 白扁豆 厚朴 (4)暑热表证:青蒿 滑石 金银花露 通草 连翘 绿豆 荷叶 白扁豆 西瓜翠衣 淡竹叶 香薷 2. 气分实热证常用药:石膏 知母 寒水石 栀子 黄芩 黄连 黄柏 竹叶 芦根 天花粉 鸭跖草 3. 营分血分实热证常用药(包括热入心包证):水牛角 生地 玄参 金银花 黄连 连翘 赤芍 丹皮 丹参 莲子心 连翘心 连心麦冬 竹叶卷心 4. 温毒发斑证常用药:水牛角 玄参 生地 赤芍 丹皮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羚羊角 升麻 紫草 番红花 5. 湿温暑温证常用药:白豆蔻 薏苡仁 杏仁 藿香 佩兰 青蒿 黄芩 滑石 通草 香薷 茵陈 厚朴 清水豆卷 黄连 金银花露 绿豆 荷叶 6. 温邪发热、骨蒸劳热证常用药: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秦艽 龟甲 鳖甲 女贞子 牡蛎 玄参 泽泻 丹皮 熟地黄 生地黄 知母 黄柏 7. 咳嗽常用药 (1) 寒痰阻肺证:白芥子 苏子 莱菔子 生姜 皂角子 半夏 天南星 白果 (2) 湿痰阻肺证:半夏 天南星 白前 旋复花 橘皮 枳壳 茯苓 苍术 厚朴 白术 香橼 佛手 桔梗 (3) 热痰阻肺证:瓜蒌 贝母 知母 青黛 海蛤壳 胆南星 竹茹 竹沥 瓦楞子 海浮石 车前子 石韦 冬瓜子 芦根 天花粉 前胡 四季青 鸡矢藤 (4) 燥痰阻肺证:知母 贝母 桑叶 沙参 杏仁 天花粉 阿胶 百合 麦门冬 天门冬 玉竹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梨皮 荸荠 8.肺痨常用药:百合 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阿胶 西洋参 知母 五味子 川贝 百部 沙参 紫菀 款冬花 冬虫夏草 枸杞子 黄柏 龟板 鳖甲 仙鹤草 白及 三七 丹皮 山栀 紫珠 血余炭 花蕊石 郁金 9.喘证常用药 (1)肺热壅遏证:石膏 麻黄 杏仁 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葶苈子 牛蒡子 前胡 地龙 鱼腥草 马兜铃 枇杷叶 金荞麦 瓜蒌 海蛤壳 旋复花 白前 羚羊角 (2)寒饮涉肺证:麻黄 干姜 细辛 桂枝 苏子 沉香 五味子 厚朴 肉桂 磁石 (3)痰浊阻肺证:陈皮 半夏 茯苓 苏子 白芥子 莱菔子 旋复花 皂荚 白前 (4)肺肾虚喘证:人参 蛤蚧 冬虫夏草 胡桃仁 五味子 补骨脂 紫河车 山萸肉 沉香 磁石 钟乳石 诃子 硫黄 黑锡 10.痞证常用药 (1)脾胃气滞证:橘皮 枳实 枳壳 木香 苏梗 乌药 砂仁 白豆蔻 厚朴 沉香 檀香 降香 柿蒂 大腹皮 槟榔 甘松 薤白 (2)湿滞伤中证:藿香 佩兰 苍术 厚朴 白豆蔻 砂仁 白扁豆 草豆蔻 香薷 陈皮 大腹皮 11.胃脘痛常用药 (1) 寒邪客胃证:高良姜 干姜 吴茱萸 生姜 小茴香 胡椒 乌药 丁香 砂仁 荜拨 荜澄茄 白豆蔻 (2) 脾胃虚寒证:黄芪 党参 茯苓 白术 山药 白扁豆 干姜 桂枝 蜂蜜 大枣 饴糖 (3) 肝胃气滞证:香附 青木香 半夏 吴茱萸 佛手 香橼 木香 乌药 12.呕吐常用药 (1)胃寒呕吐证:半夏 生姜 吴茱萸 砂仁 木香 丁香 橘皮 柿蒂 刀豆 灶心土 旋复花 藿香 佩兰 代赭石 (2)胃热呕吐证:竹茹 黄连 芦根 枇杷叶 黄芩 生石膏 栀子 13.呃逆常用药:丁香 柿蒂 刀豆 沉香 荜拨 荜澄茄 14.腹痛常用药 (1)寒邪内阻证:高良姜 吴茱萸 荜拨 荜澄茄 乌药 丁香 小茴香 花椒 胡椒 白芷 檀香 草豆蔻 (2)脾肾虚寒证:黄芪 干姜 桂枝 芍药 益智仁 乌头 附子 肉桂 蜂蜜 饴糖 15.便秘常用药 (1)热结肠燥证: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牵牛子 枳实 (2)津枯肠燥证:火麻仁 郁李仁 蜂蜜 杏仁 桃仁 柏子仁 松子仁 瓜蒌仁 决明子 冬葵子 苏子 知母 天门冬 麦门冬 玄参 (3)血虚肠燥证:桑椹 黑芝麻 当归 生首乌 胡桃肉 锁阳 肉苁蓉 (4)气滞肠燥证:槟榔 枳实 木香 厚朴 郁李仁 (5)阳虚寒凝证:巴豆 干姜 硫黄 半夏 肉苁蓉 锁阳 16.泄泻常用药 (1)暑湿蕴结证:葛根 黄芩 黄连 茯苓 木通 车前子 藿香 香薷 白扁豆 荷叶 穿心连 地锦草 拳参 鸡矢藤 (2)食滞肠胃证:山楂 神曲 莱菔子 鸡矢藤 枳实 青皮 槟榔 (3)脾胃虚弱证:党参 茯苓 白术 白扁豆 山药 莲子 芡实 薏苡仁 砂仁 苍术 厚朴 (4)脾肾阳虚证:补骨脂 五味子 肉豆蔻 吴茱萸 干姜 白术 菟丝子 仙茅 益智仁 附子 肉桂 葫芦巴 17.痢疾常用药 (1)湿热壅滞证: 黄连 黄芩 黄柏 苦参 胡黄连 马尾连 三颗针 拳参 鸡矢藤 马齿苋 椿根皮 穿心连 地锦草 (2)疫毒蕴结证:白头翁 秦皮 黄连 黄柏 地榆 马齿苋 鸦胆子 银花炭 山楂炭 鸡冠花 18.久泻久痢常用药:罂粟壳 乌梅 五倍子 诃子肉 赤石脂 禹余粮 肉豆蔻 菟丝子 金樱子 石榴皮 五味子 椿根皮 芡实 灶心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