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樟脑、蟾酥、大蒜

 文香阁 2022-12-01 发布于河北
樟 脑  Zhāngnǎo(《本草品汇精要》)
本品为樟科植物樟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取制得的结晶。主产于长江以南地区及西南地区,以台湾产量最大、质量亦佳。多在9~12月砍伐老树,锯劈成碎片,置蒸馏器中进行蒸馏,冷却后即得粗制樟脑,再经升华精制而得精制樟脑。本品有刺激性特臭,味初辛、后清凉。
【药性】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功效】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
【应用】
1.疥癣瘙痒,湿疮溃烂 本品辛热燥烈,外用能除湿杀虫、消肿止痒。用治疥癣,常与土槿皮、川椒、白矾等外用。治臁疮,《经验广方》以本品加猪脂油、葱白适量,共捣烂,敷患处。若治瘰疬溃烂,《外科全生集》以之与雄黄等分为末,用时先以荆芥煎汤洗患处,再用麻油调涂。
2.跌打伤痛,牙痛 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伤痛,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治龋齿牙痛,《余居士选奇方》以之与皂角(去皮、核)各等分为末,蜜丸,塞孔中。
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樟脑辛香走窜,有开窍醒神,辟秽化浊,温散止痛之功。治感受秽浊疫疬或暑湿之邪,而致腹痛闷乱、吐泻昏厥诸证,《本草正义》以本品与没药、乳香(1∶2∶3) 共为细末,用时以茶水调服。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
【使用注意】气虚阴亏、有热者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酮,为一种双环萜酮物质。
2.药理作用 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可作发赤剂,并有局部麻醉作用,临床用樟脑擦剂可止痒和镇痛。口服有驱风和轻微祛痰作用;对高级中枢神经兴奋明显,大剂量可引起癫痫样惊厥。在体内水溶性代谢产物氧化樟脑,有明显的强心、升压和兴奋呼吸作用。
3.不良反应 过量服用樟脑可致头晕、头痛、温热感,乃至兴奋、谵妄,癫痫样惊厥,而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图片

蟾 酥  Chánsū(《药性本草》)
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物。主产于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
液,加工,干燥。捣碎,加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即成蟾酥粉。本品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者为佳。
【药性】辛,温;有毒。归心经。
【功效】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应用】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 本品有良好的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恶疮,与雄黄、朱砂等配伍,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常与牛黄、冰片等同用,如六神丸(《喉科心法》)。治风虫牙痛,《本草正》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传统常用本品与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作麻药使用,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 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治疗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可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同用,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用法用量】内服,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内服切勿过量;孕妇禁用;外用不可入目。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含蟾蜍毒素类,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总量不得少于6.0%。
2.药理作用 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以及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
3.不良反应 蟾酥主要对心脏有毒性。中毒时刺激迷走神经或直接损害心肌,引起心动过缓伴有心律不齐,最后心脏停搏致死。蟾酥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过量服用。中毒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心律不齐,惊厥,最后麻痹而死亡。

图片


大 蒜  Dàsuàn(《名医别录》)
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全国各地均有产。夏叶枯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通风晾晒至外皮干燥。本品气特异,味辛辣,具刺激性。生用。
【药性】辛,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应用】
1.痈肿疮疡,疥癣 大蒜外用或内服,均有解毒,杀虫,消肿作用。治背疽漫肿无头者,《外科精要》以本品配伍淡豆豉、乳香研烂置疮上,铺艾灸之。民间亦有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捣烂外敷,治疗皮肤或头癣瘙痒。
2.肺痨,顿咳,痢疾,泄泻 本品解毒,杀虫,可单独或配伍入复方中使用。如验方以大蒜煮粥送服白及粉治肺痨咳血、顿咳。治泻痢,可单用或以10%大蒜浸液保留灌肠。大蒜还可用于防治流感、流脑、乙脑等流行性传染病。
3.蛲虫病,钩虫病 本品有杀虫作用。治蛲虫病可将大蒜捣烂,加茶油少许,睡前涂于肛门周围。如将大蒜捣烂,在下田前涂抹四肢,有预防钩虫感染的作用。
此外,大蒜还能健脾温胃,增强食欲,用治脘腹冷痛,食欲减退或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捣烂外敷,或切片外擦,或隔蒜灸。
【使用注意】外用可引起皮肤发红、灼热甚至起泡,故不可敷之过久。阴虚火旺及有目、舌、喉、口齿诸疾不宜服用。孕妇忌灌肠用。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 主要有大蒜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大蒜辣素)、大蒜素,硫化亚磺酸脂类,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γ-L-谷氨酸多肽,苷类,多糖,脂类及多种酶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大蒜素不得少于0.15%。
2.药理作用 大蒜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真菌和病毒等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对恙虫热立克次体、阴道滴虫、阿米巴原虫等,均有不同程度抑杀作用。又可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大蒜油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另外,还有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酸胺合成、抗炎、抗氧化、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血糖、护肝等作用。

图片

注:本文来自于第十版《中药学》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