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药性论》)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和“绿丝郁金”。温郁金主产于浙江,以温州地区最有名,为道地药材;黄郁金(植物姜黄)及绿丝郁金(蓬莪术)主产于四川;广西莪术主产于广西。野生或栽培。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摘取块根,除去细根,煎或煮至透心,干燥,切薄片。药材性状:温郁金气微香,味微苦;黄郁金气芳香,味辛辣;桂郁金气微,味微辛苦;绿丝郁金气微,味淡。均以质坚实、外皮皱纹细、切面色黄角质样者为佳。 【历史】郁金之名出自唐·《药性论》,《本草纲目》引朱丹溪言:“郁金无香而性轻扬,能致达酒气于高远。古人用治郁遏不能升者,恐命名因此也。”异名有马莲(《新修本草》),黄郁(《石药尔雅》),黄流(《本草纲目》),玉金(《本草述》)等;又产于浙江温州者名温郁金,又称黑郁金、川郁金(或川玉金);色鲜黄者名黄郁金,又称广郁金(或广玉金)(《中药志》处方中之郁金,系指选净生用之品,其炮制品名为炒郁金、醋郁金、酒郁金。 郁金入药历史悠久,早在汉·《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药名称“郁”。唐·《药性论》始载本品之主治,谓:“治女人宿血气心痛,冷气结聚。”《新修本草》谓:“主血积,下气。”并补充其“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之功效、主治。金元·张元素《珍珠囊》补充本品之功效日:“凉心”。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云:“治郁遏不能散。”李杲补充其主治谓:“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痛。”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除总结本品能“治血气心腹痛”外,补充日:“治产后败血冲心欲死,失心颠狂。”明·李士材《本草通玄》谓又“治痘毒入心。”张景岳《本草正》增其“止吐血、衄血。”明·倪朱谟《本草汇言》言其“清气化痰,散瘀血之药也。”清·刘若金《本草述》补充本品之主治谓:“治发热,郁咳嗽……头痛眩晕,狂痫,滞下,淋,并眼目鼻舌咽喉等证。”清·汪昂的《本草备要》较概括地总结本品功效谓:“行气,解郁,泄血,破瘀。凉心热,散肝郁。”并补充其主治谓:“治妇人经脉逆行。”其后《本草从新》补充“能开肺金之郁”,《要药分剂》补充其“凉血”。而本品利胆退黄之功,虽为近代《四川中药志》所首载,但早在宋·《圣济总录》就有治谷疸的记载。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学》教材将郁金之功效归纳为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近代对本品之品种、药理、药化、临床应用等均有较多研究。 【性能】辛、苦,寒。主归肝、胆、心、肺经。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 【应用】 一、气滞血瘀之胸、胁、脘、腹诸痛 本品味辛能散能行,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解郁,而达止痛之效,故治一切气血瘀滞之痛。《本草经疏》谓“郁金本血分之气药。”《本草纲目》谓“治血气心腹痛。”常与木香配伍同用,治一切气郁血郁之痛,气郁倍木香,血郁倍郁金,如《医宗金鉴》颠倒木金散。 1. 胸痛、胁痛 属气血瘀滞所致者,本品活血行气,开郁止痛。《本草汇言》谓“其性轻扬,能散瘀滞,顺逆气,上达高巅。”常配桂心、枳壳等同用,如《医学心悟》推气散;若肝郁较著者,更加柴胡、香附等同用,以加强疏肝行气解郁之功;《女科方要》以本品配木香、莪术、牡丹皮,治妇人胁肋胀满,因情志刺激气逆所致者;若因跌仆损伤而致胸胁瘀痛者,本品辛散苦泄、活血疗伤、行气止痛,常配苏木、乳香、没药等活血疗伤之品同用。 2. 心胸急痛 本品化瘀止痛,行气开郁宽胸,而兼清心除烦懊之功。常配黄芩、赤芍、枳壳等同用,用治心胸急痛、烦懊难忍者,如《圣惠方》郁金饮子。 3. 脘腹暴痛厥逆 本品开郁散结止痛,配附子、干姜研末为丸,朱砂为衣,以温里散寒止痛,回阳救逆,如《奇效良方》辰砂一粒金丹。 二、痛经、产后腹痛、血晕 本品味辛能散,主入肝经,为血分气药。《本草汇言》谓本品不仅能上达高巅,而且“善行下焦”,能调气血而调经止痛、散瘀泄降而治产后瘀滞腹痛、血气上逆血晕。 1. 痛经、月经不调 属肝郁有热,气血不调,而致经行腹痛、乳胀,常配柴胡、栀子等同用,如《傅青主女科》宣郁通经汤。 2. 产后腹痛、血晕 本品活血散瘀,味苦降泄,若产后瘀血内阻,恶露不尽,败血冲心,血晕昏厥,可单用本品,如《袖珍方》以本品烧存性研末,米醋调灌治之。也可加姜汁、童便,如《本草求真》方。 三、吐血、衄血、妇女倒经、尿血、血淋诸证 本品入肝经血分,性寒能凉血,味苦辛,能降泄逆气,因其凉血降气而达止血之效。《本草经疏》谓“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治吐血、齟血,因气火上逆所致者,可单味研末服之,如《简易方》方;治呕吐,《丹溪心法》以韭汁、姜汁、童便磨郁金饮之;治妇女倒经,常配生地黄、牡丹皮、栀子等同用,以清热凉血,解郁降火而调经止血,如《医学心悟》生地黄汤。治热结下焦伤及血络之尿血、血淋,常配生地黄、小蓟等凉血止血、利尿之品,如《普济方》郁金散;也可单用,如《经验方》以本品研末,加葱白水煎服,治尿血不定。 四、热病昏迷及癫狂 郁金辛散苦泄,能解郁开窍,且性寒,兼能清心。《本草备要》谓:“凉心热,散肝郁。”李时珍《本草纲目》谓治“失心癫狂。” 1. 湿温病邪入心包,痰浊蒙闭,神志昏迷 常配石菖蒲、栀子、竹沥等以清心化痰开窍,如《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 2. 癫狂,癫痫 痰阻心窍而致癫狂,癫痫,突然昏仆,口吐痰涎者,常配白矾同用,以加强化痰开窍之功,如《普济本事方》白金丸;又《摄生众妙方》郁金丹,以本品配川芎、牙皂、明矾、蜈蚣等,以化痰开窍、息风止痉,以治痫疾。 五、湿热黄疸、胆石症等 本品性寒,入肝、胆经,能清热利胆、退黄排石。古方《圣济总录》郁金散治谷疸,唇口先黄,腹胀气急者,以本品配牛胆、麝香为末服之;近代《四川中药志》以本品配熊胆、明矾、火硝,治胆石及黄疸。临床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等清热利湿退黄药同用;治胆石症,常配金钱草等同用以利胆排石。有学者治疗肾结石方用郁金45g,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各30g,滑石、石韦、牛膝、鸡内金、大黄各15g,厚朴10g,白芥子3g,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6剂,有利于结石排出[中医杂志,2009,50(50):443]。 此外,本品还可治自汗,如《濒湖集简方》以本品研末,卧时涂乳上,治自汗不止。近代报道以郁金15g治疗自汗不止,其中10g研末分3次冲服,另5g研末醋调外敷膻中穴,每日换药1次,共用药5天,诸症均消[中医杂志,2009,50⑷:334]。 【用法用量】5~12g;研末服2~5g。排结石可用大剂量,煎剂50g,粉末5~10g。外用适量,研末调搽。一般病证多生用;用于疏肝止痛则醋制。 【使用注意】 1. 本品辛散活血,凡无气滞血瘀之气虚血虚证及阴虚失血证应慎用。《本草经疏》日:“凡病属真阴虚极,阴分火炎,薄血妄行,溢出上窍,而非气分拂逆,肝气不平,以致伤肝吐血者不宜用,即用之亦无效。”《本草汇言》日:“胀满,膈逆,疼痛,关于胃虚血虚者,不宜用也。”《得配本草》谓:“气虚胀滞禁用。” 2. 孕妇应慎用,因本品能活血化瘀。据动物实验,对小鼠及家兔子宫有兴奋作用,可终止小鼠及家兔妊娠。《本草经读》谓:“至于怀孕,最忌攻破,此药更不可以沾唇。” 【按语】 一、关于本品药性“寒、温”之争 本品首载于《药性论》,言治“冷气结聚”,据此性为温,后有《药性解》、《景岳全书》等皆从之。《本经逢原》虽未明言,旦亦谓:“本草以为辛寒,误矣,安有辛香而寒之理。”但历代认为寒凉之性者不少,如《新修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经疏》等。又有言平性者,如《本经逢原》、《本草求真》等。故在古代本草中,有本品药性寒、温之争。但从本品临床所治病证,除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外,多为热病神昏、痰热癫痫、肝胆湿热、血热气逆吐衄等热证,故本品之药性应定为寒凉性。现代之《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本草》及各版《中药学》教材皆言性寒凉。 二、关于本品“止血、生肌”之功的讨论 唐·《新修本草》谓本品:“生肌,止血,破恶血,血淋,尿血,金疮。”此为本品止血、生肌功效之首言。而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对此提出异议,谓:“前人未达此理,乃谓止血生肌,错谬甚矣。”然本品之止血,历代诸多本草均有记载,而言其止血之理,主要是取本品顺气降气火,如缪希雍《本草经疏》日:“其治已上诸血证者,正谓血之上行,皆属于内热火炎,此药能降气,气降即是火降,而其性又入血分,故能降下火气则血不妄行。”又本品性寒入血分,《要药分剂》明言其能“凉血”,则凉血而止血,也为止血之一理。近代临床也常用于血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亦肯定此功效。至于生肌之功,虽然《新修本草》并有治“金疮”之记载,但历代医家从者仍鲜见。然从本品活血散瘀,可治金疮出血、瘀肿疼痛而言,本品或起活血生肌之效,即便不同于白及收敛生肌、黄芪益气血敛疮生肌,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生肌之功,仍需进一步研究。 三、关于“十九畏”郁金不能与丁香配伍的讨论 宋代之前,诸本草无“丁香畏郁金”之说,至金、元时期,“十九畏”中始有记载,其后的本草著作如《药鉴》、《本草纲目》、《本草从新》等均遵此说。但丁香与郁金均有行气之功,对气郁窍闭昏厥或气滞疼痛,古方也有同用者,如《春脚集·卷三》之十香返魂丹,故古今皆有两药可配伍同用之说。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仍列为配伍禁忌,故郁金与丁香配伍应用宜慎。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郁金主含挥发油,包括莰烯、樟脑、倍半萜烯。并含姜黄素类成分,如姜黄素、脱甲氧基姜黄素、双脱氧甲基姜黄素、姜黄酮和芳香基姜黄酮。另含淀粉、脂肪油、橡胶、黄色染料及水烯等。 二、 药理作用 温郁金注射液能使肝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完整,并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郁金挥发油及姜黄素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郁金煎剂有增加胃酸分泌及十二指肠液分泌的作用,对胃肌丝收缩活动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郁金提取物能显著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酶,具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能降低全血黏度,改善红细胞的功能。郁金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堇色毛藓菌、同心性毛藓菌、石膏样毛藓菌、许兰黄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麻风杆菌亦有抑制作用。温郁金对子宫有明显的兴奋作用,有显著的终止妊娠作用。温郁金提取物对入胃癌细胞SGC-7901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癌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水平有关。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冠心病 方用郁金、丁香各30g,制黑附片、干姜、炙甘草、肉桂各15g,水煎1.5小时,每日1剂,分2次口服;服用3个月后原方改丸剂,每次30g,每天3次,口服。服药期间减服西药,要依据患者年龄、病程、血压、心电图等检验结果观察用药后反应,综合整体分析。治疗结果: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60~73岁,平均为66.5岁;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4例,冠心病心绞痛4例,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2例,冠心病并高血压并心力衰竭、肾衰竭、心律失常2例。所有患者治疗后跟踪随访1〜2年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无效3级评定。痊愈:1~2年未再复发;显效:发病次数与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更加严重。补充治疗疗程,每个疗程2〜3个月,每日1剂,分3次口服,连续服用3~5个疗程。治愈12例,治愈率为100%[中医中药,2011,17(31):98]。 2. 治疗精神分裂症 采用郁金30g,石菖蒲25g,丹参15g,提取其有效成分后浓缩成浸膏,加入舒必利0.5g,混合成制片。治疗24例精神分裂症,结果显效率66.7%,可能与郁金等药物的保护性中枢抑制作用有关[中国医药学报,1992,7(2):30]。 3. 治疗慢性胃炎 采用佛手郁金汤(佛手、郁金、乌贼骨各15g,黄连、白花各8g,半夏9g,木香、陈皮、白术各12g,蒲公英30g,炒白芍18g)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8例,临床治愈42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1%;胃镜复查64例,治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7):410]。 4. 治疗高脂血症 郁金700g,明矾300g,以上2味分别研成细粉,过筛,混匀。用薄荷100g煎汤泛丸,低温干燥,即得。每次6g,每日2次,饭前服用。治疗高脂血症,形体肥胖,头昏目眩,头部沉重,胸闷,乏力,自汗,胃脘胀满,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纳呆,便秘,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服上方1个月后复诊,头部沉重感消失,无眩晕,自汗及腰膝酸软减轻,纳可,便调,舌苔薄白[中医杂志,2011,52(21):1872]。 5. 治疗急、慢性肝炎 采用郁金注射液治疗3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结果显示,对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等症状和体征的有效率分别为93%、89%、96%、73%、75%和42%.治疗后退黄疸疗效显著,21例恢复正常,9例接近正常,有效率达100%;GPT也伴随下降,9例恢复正常,15例明显好转,有效率达80%。另以单味大剂量(40g)郁金治疗32例慢性肝炎麝浊异常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麝浊降至正常者16例,明显下降者13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1%。由此可见,郁金具有改善肝细胞代谢、恢复肝细胞功能的作用[吉林中医药,1996,(6):16]。 6. 治疗胆囊炎 方用郁金、姜黄、木香各12g,茵陈30g,大黄3~6g,治疗慢性胆囊100例,每日1剂,分2〜3次餐后服。结果3天内显效77例,1周内显效94例,2周内显效99例。近代研究表明,郁金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并可抑制存在于胆囊中的大部分微生物,故治疗胆囊炎有效[中医药研究,1994,(3):12]。 7. 治疗肿瘤 用扶正消瘤丸(郁金、鸡内金、山慈菇、莪术、血竭等)治疗恶性肿瘤100例,缓解38例,稳定52例,恶化10例,总有效率为90%。经随访,治疗组1年生存率达90%,3年生存率达53.7%,明显优于单纯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中医文献杂志,2003,(4):55]。 8. 治疗虚寒型胃痛 方用丁香、郁金各10g,胃脘胀满者加枳壳、砂仁各10g,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各12g,胃脘冷痛明显者加吴茱萸、高良姜各6g,大便溏薄者加炒白术12g、炒山药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80~100ml。疗效标准为显效:服药1剂后胃痛缓解,呕吐停止,暧气呃逆明显减轻;有效:服药2~3剂后胃痛缓解,呕吐停止,嗳气呃逆减轻;无效:服药3剂后仍胃痛呕吐,嗳气呃逆无改善。治疗32例,显效4例,有效28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2):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