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铜(《雷公炮炙论》)
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主含二硫化铁(FeS2)。主产于四川、湖南、云南、广东等地。采挖后,除去杂石,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砸碎,煅至暗红色,醋淬至表面呈黑褐色,光泽消失并酥松。药材性状:无臭,无味。以块整齐、质重、色黄而光亮、断面有金属光泽者为佳。 【历史】自然铜名出《雷公炮炙论》,云:“石髓铅即自然铜也。”《开宝本草》谓:“其色青黄如铜,不从矿炼,故号自然铜”。又名石髓铅(《雷公炮炙论》),方块铜(《药材学》。 自然铜入药历史较早,在刘宋时《雷公炮炙论》中已对本品的炮制方法有较详细的记载。至《日华子本草》首载本品之功效主治,谓:“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对本品之功效论述已比较全面。宋·《开宝本草》谓“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是对《日华子本草》“消瘀血,续筋骨”的补充。至清·黄元御《玉楸药解》又补充了本品有“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功。 【性能】辛,平。归肝、肾经。 【功效】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应用】跌打损伤,筋骨折伤,瘀肿疼痛。 自然铜味辛,入血行血,能活血散瘀止痛,主归肝、肾经,肝主筋,肾主骨,尤长于续筋接骨,为伤科要药。内服、外敷均可。常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同用,如乳香、没药、土鳖虫等。《本草衍义》治跌打扑伤,以本品配当归、没药为末,酒调服;《袖珍方》以本品配地鳖虫研末服;《张氏医通》自然铜散以本品配乳香、没药、当归、羌活等份为散,酒调服,治跌仆骨折。 考察自然铜煎液对大鼠的骨密度、骨矿物重量、骨体积等成骨效果的影响,以拉应力、拉应变、弹性模量等指标进行了自然铜对大鼠骨生物力学的测试和组织学观察,表明自然铜具明显的成骨效果[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7,13(4):224]。骨折小鼠服用含自然铜的驳骨煎剂后,骨折组织45Ca和32P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5(4):278]。 临床应用芪茸接骨丸(黄芪、鹿茸、当归、骨碎补、补骨脂、续断、自然铜等)配合手术内固定治疗骨折100例,总有效率99%[陕西中医,2008,29:1631]。治疗软组织挫伤,将芒硝2000g,大黄、自然铜各100g,桂枝50g共研面,根据局部肿胀的大小面积缝一布袋,把药装入袋中,敷于患部,外用绷带包扎。敷后芒硝易吸收水分并融化,患者自感局部有清凉或虫行感。每8~10小时更换1次,用药5天后肿消疼止而告愈[河南中医,1997,17:56]。 【用法用量】3〜9g,多入丸、散剂服,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血虚无瘀者应慎用。 【按语】 关于自然铜治骨折能否久服的讨论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接骨之后,不可常服”。然本品从近代研究证实确有促进骨折愈合之功,使骨痂生长快,能提高抗折力。历来医家也一直视其为接骨疗伤之要药。但本品为矿物药,其性燥,味辛而散,久服有耗伤阴血之弊,“中病即已,过服恐泄真气”(《本草汇纂》)。临床在以此品治骨折时,若较长时期服用,当与滋补肝肾、养血活血之品同用。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二硫化铁(FeS2),亦含有铜、镍、锑、砷、桂、钡、铅等物质。 二、 药理作用 自然铜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使骨痂生长快,量多且较成熟,抗折力亦较对照组强。试管内对多种病原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尤其是对石膏样毛癣菌、土曲霉菌等丝状真菌作用较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