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蔊菜

 昼三夜二205 2018-09-13

蔊菜(《本草纲目》)

 

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和无辦蔊菜的全草。多为野生。南北各地均产。5~7月采收全草。药材性状无臭,味淡。以洁净、辛香味浓者为佳。鲜用或晒干,打碎生用。

【历史】菜似芥菜而味辛,李时珍日:蔊菜味辛辣,如火焊人,故名。”可见蔊菜是据其辛辣味而得名的。亦有㹿菜(《本草拾遗》),辣米菜(《本草纲目》),野油菜(《分类草药性》),塘葛菜(《岭南采药录》)等名称,但历来少用。

《本草拾遗》称其为掉菜,谓其能“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本草纲目》谓其“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以上记载均以内服治疗内科疾病为主。《分类草药性》提出其外用法,谓其“治刀斧伤,烂疮,生肌嚼涂”。《岭南采药录》谓其“和生鱼煎汤服之,能去骨中之热”。一些地方本草书籍对其也有论述,但各有不同,《贵州常用草药汇编》谓其“外用治疔毒;内服通气血。治妇女乳病,并治咳嗽、黄疸。”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谓其“清热利水,凉血解毒。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失音肺热咳嗽咳血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水肿。”《贵州民间草药》谓其能“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疮、疔疮,痈肿。”

【性能】辛,凉。主归肺、肝、经。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清热解毒,活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

一、痰热咳喘证

本品性凉味辛,具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故痰热壅肺、咳吐黄痰、质地黏稠者可用菜治之,单味煎服即可(《贵阳民间药草》)。其具有较好的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痰多者可配瓜蒌、贝母以清热化痰,肺热重者配鱼腥草、黄芩等清肺解毒。有报道从菜中提取有效成分菜素,治疗慢性气管炎,每日200~300mg10天疗程组100例,有效率为80%,临床控制率为4%,显效率为21%20天疗程组98例,有效率为90%,临床控制率为8%,显效率为41%。结果表明菜素祛痰作用明显,其次为止咳平喘。较水煎剂(每日90g)的疗效高,副作用明显减少,治疗中可有口干、胃部不适、头晕等反应,但均轻微短暂,不影响继续服药[医药研究通讯,197219]。

二、咽喉肿痛,热毒疮疡

本品性凉入肺经,可清肺热、解毒利咽,治疗热毒所致的咽喉肿痛,可配伍板蓝根、山豆根等清热解毒利咽。亦可治疗多种热性疮疡疔毒证,如治蛇头疔,用鲜菜和三黄末捣烂外敷,或调鸭蛋清外敷(《福建中草药》);治疔疮、漆疮,用菜捣烂外敷患处(《贵阳民间药草》)。

三、 跌打肿痛

蔊菜能活血通经,治跌打肿痛,用鲜60~120g,热酒冲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药》)。

四、 风湿痹痛

菜可活血脉、通经络,风湿之邪留于关节、痹阻血脉,而致关节疼痛,或重着麻木肿疼者可单用本品煎服(《福建中草药》);亦可配苍术、威灵仙等药加强通经络、祛风湿之功能。

五、黄疸,水肿,小便不利

本品入肝经,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可配茵陈、金钱草、萹蓄,水煎内服(《苗族药物集》);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可用蔊菜15g茶叶6g,水冲代茶饮(《青岛中草药手册》)。

此外,蔊菜亦可治疗胃脘疼痛,谓其有理气和胃之功,用干蔊菜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治疗鼻窦炎,用鲜蔊菜适量,和雄黄少许捣烂,塞鼻腔内(《福建中草药》)。治蛇伤,菜、小火草煎水服外用配雄黄、小火草、蟑螂捣烂,敷患处(《贵阳民间药草》)。

【用法用量】10~30g,鲜品20~60g。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可出现轻微的口干、胃部不适等反应,但不影响继续治疗。本品不能与黄荆叶同用同用则使人肢体麻木(《上海常用中草药》、

【按语】

关于蔊菜药性是温是凉的讨论

蔊菜,《本草拾遗》言其“辛,温”,李时珍说其“味极辛辣”且引“李廷飞日:多食,发痼疾,生热”,由此看来其似属温热之药。但近代以来,多言其性凉,如《贵阳民间药草》言其“辛凉”,《四川中药志》谓其“性凉,味苦辛”。广州部队《常用中药手册》又谓其“甘淡,凉”。现代本品的应用主要为治疗痰热咳喘、热性疮疡疗毒、湿热黄痕等,故本品应属性为妥。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全草均含菜素、有机酸、黄酮类化合物和微量生物碱。

二、 药理作用

蔊菜具有明显的祛痰、止咳作用。对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流感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