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神农本草经》)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等地。春、夏两季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贮藏应置干燥处,防霉,防蛀。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传统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墨绿、头足完整、腹干瘪者为佳。多生用或烘炙研末用。 【历史】蜈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本品生大吴川谷及江南,皆离母体卵生,故名。此外还有螂蛆(《庄子》)、吴公(《广雅》)、天龙(《本草纲目》)、百脚(《药材学》)、嗷高姆(朝名)等名,但均不甚常用。 《神农本草经》始对蜈蚣的药用作了初步的记述,言其“主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尽管当时对其主治、功用的认识还未具体、明了,但已为后世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名医别录》总结该药的功用为“疗心腹寒热积聚,墮胎,去恶血”,对临床应用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至宋,《日华子本草》补充“治癥癣,邪魅,蛇毒”,明代《本草纲目》对蜈蚣的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具体的记述,言其“治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嗤,丹毒,秃疮,瘰疬,便毒,痔漏,蛇瘕、蛇瘴、蛇伤”。《本草述》又增“治疠风”,《玉楸药解》言其能“拔脓消肿”。近代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对蜈蚣的药性及功用作了全面总结,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疯,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至此,人们对蜈蚣功用主治的认识已趋于完善,现代又对蜈蚣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临床应用也进一步拓展。 【性能】辛,温;有毒。主归肝经。 【功效】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 一、肝风内动证 蜈蚣辛温,性善走窜,内通脏腑,外达经络,“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瘈疯,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为息风止痉之要药。凡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可配伍应用本品。具体常用于: 1. 急慢惊风 外感时邪,内蕴痰热,暴受惊恐,常可引动肝风,突发急惊,症见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神志不清;脾虚肝旺,脾肾阳衰,虚风内动,则为慢惊,可见手足蠕动、神倦瘈疯、四肢不温等。蜈蚣主入肝经,善于息肝风,止痉挛抽搐、急慢惊风均可配伍为治,常与全蝎相须为用,息风止痉,如《经验方》止痉散,临床常以此为基本方加味应用。治急惊风可配羚羊角、钩藤、牛黄等共用;治脾虚慢惊则宜与人参、天麻、白芍等配伍。《证治准绳》睡安散以蜈蚣、全蝎配朱砂、乳香、血竭等,治急慢惊风、头痛项强、神昏惊厥、手足抽搐、不得安睡等。《本经逢原》万金散以蜈蚣与丹砂、轻粉配伍治疗小儿急惊风。双金散治小儿天吊目久不下、口噤反张,以蜈蚣配伍麝香为末,取少许吹鼻至眼合。现代临床仍常以本品配伍,用于治惊风抽搐之证,如《吉林省药品标准》小儿七珍片以蜈蚣、全蝎伍雄黄、胆南星、天竺黄等息风镇惊,可治小儿急热惊风、夜啼不安等。 2. 癫痫 蜈蚣主入肝经,对神志不清、手足抽搐、口吐涎沫等癫痫发作之症,有平息肝风、定痫止痉之功。与全蝎相配则镇惊止搐之力更强,或在此基础上配伍他药奏功。如《中西医结合儿科试用新方》以蜈蚣、全蝎配天麻、地龙、胆制僵蚕等平肝息风、豁痰止痉,治小儿原发性癫痫有效;《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牛黄镇痫散以蜈蚣、全蝎、胆南星、牛黄相配,用于肝火夹痰、上蒙清窍之癫痫,有清热豁痰、息风定痫之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癲痫散以蜈蚣、全蝎配钩藤、法半夏、胆南星等祛痰息风、镇惊宁神,可用于各型癫痫。益肾定痫散以蜈蚣、全蝎配伍山药、山萸肉、熟地、郁金、丹皮、茯苓、泽泻、白矾治疗风痰内动、蒙闭清窍之癫痫有效[陕西中医,2004,25(10):882]。 3. 破伤风 蜈蚣既善于息风止痉,又可攻毒,对于破伤复感风毒邪气、化风化火所致之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用之适宜。可配全蝎、钩藤、朱砂等同用,如《证治准绳·幼科》撮风散。《儒门事亲》蜈蚣散以蜈蚣、乌头、附子、蝎尾各等份配伍治疗破伤风。治破伤风之风毒在表、寒热拘急、口噤咬牙、苦笑面容、抽搐较轻、痉挛期短、间歇期较长者,可以本品配天南星、防风、鱼鳔等共用,如《医宗金鉴》蜈蚣星风散。治破伤风四肢强直、口不能语,可以蜈蚣、天南星、防风、草乌头相伍,祛风解痉,如《杨氏家藏方》天南星散。以蜈蚣配全蝎、僵蚕、钩藤等治新生儿破伤风有效[广西中医药,1981,(1):42]。 二、经络痹阻证 本品有与全蝎相似的通络止痛之效,可用于风湿顽痹、顽固性偏正头痛,及风中经络口眼喎斜等证,且两药常相须为用,以增疗效。用于风湿顽痹还宜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药物配伍;治顽固性偏正头痛还常与祛风、活血、止痛之品同用;治风中经络口眼喎斜则宜与祛风通络药配伍。 1. 中风后遗症 肝阳暴张、风阳升动、气血逆乱,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两手握固、口噤不开、肢体强痉;风中经络、气血痹阻,则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謇、肌肤不仁。蜈蚣能息风止痉,又可通经活络,风中脏腑、经络均可配伍应用。治中风左瘫右痪、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筋脉拘挛、遍身麻木,可以本品配全蝎、白僵蚕、乳香等共用,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乳香应痛丸。《医学衷中参西录》逐风汤以蜈蚣配伍黄茛、当归、羌活、独活、全蝎等治疗中风抽掣及破伤后受风抽掣。《世医通变要法》中以蜈蚣配伍天南星、半夏、白芷,治疗中风口眼歪斜、口内麻木。现代也常用本品治疗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如马钱子汤以蜈蚣配马钱子、僵蚕、附子等治脑血栓偏瘫有效[河北中医,1991,(2):2];加味补阳还五汤以蜈蚣配土鳖虫、当归、黄芪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治脑出血中风、神昏、失语、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等有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99]。本品还用于治疗面瘫之口眼埚斜(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若属风寒外袭所致者,以防风煎汤送服蜈蚣末效佳[山东中医杂志,1986,(3):26]。复方蜈蚣散以蜈蚣配伍地龙、赤芍,治疗风中经络、瘀阻脉络所致脑血栓后遗症[人民军医,1990,(8):69]。 2. 痹证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邪入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见肢体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肿胀变形。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络止痛力强,用于治该证甚宜。常与防风、独活、威灵仙等祛风通络之品共用。现代临床常以本品用于关节痹痛的治疗。如飞马丹(马钱子、蜈蚣研末为丸)治关节痹痛,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5(3):25];固本化瘀汤以蜈蚣配黄芪、当归、川芎等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治久痹留瘀者较宜[浙江中医杂志,1985,(7):327];在类风湿活动期可以蜈蚣配独活、桂枝、黄芩等清热祛风、除湿止痛[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6):25];类风湿关节炎兼有肝肾亏虚者,可以蜈蚣、全蝎配补骨脂、鹿角胶、黄芪等共用[新中医,1986,(2):60]。另有报道,加减乌头汤以蜈蚣配乌头、桂枝、川芎等治疗坐骨神经痛效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32]。天麻蜈蚣汤以蜈蚣配伍天麻、川芎、威灵仙、秦艽、制首乌、独活,治疗风寒湿热之邪侵入、经络受阻、气血不畅、颈项强痛、麻木痛着之颈椎骨质增生有效[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4,21(6):549]。威灵芎桂蜈蚣汤由蜈蚣配伍威灵仙、桂枝、川芎组成,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有效[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3):246]。蜈蚣加味散(蜈蚣、黄芪、土茯苓、蚕砂、防己、独活、当归、桑寄生、秦艽和川芎)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湿、通络止痛,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效[中药材,2007,30(1):10]。 3. 头痛 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清窍,或瘀血阻滞,脉络不畅,则见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经久难愈。“气血瘀搏而为头痛者,用虫蚁搜逐血络,宣通阳气为主”(《医学真传·头痛》),而蜈蚣本属虫类,且“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医学衷中参西录》),通经活络止痛之功甚佳。常配伍川芎、僵蚕、天麻等共用。现代临床常以本品用于多种原因所致头痛,如芎芷二陈汤以蜈蚣、川芎、白芷、荆芥穗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用于外感寒湿\经络凝滞、血行不畅之头痛[北京中医,1985,(6):33];头痛饮(蜈蚣、川芎、当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对创伤淤血头痛及颈椎病头痛有效[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52];头痛安丸以蜈蚣配白芷、川芎、菊花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治血管神经性头痛效佳[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48];以蜈蚣配钩藤、丹皮、菊花等清肝泄热、祛风通络,可治高血压引起头痛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如《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泻火搜风汤;川芎止痛汤以蜈蚣配川芎、荜茇、细辛等治三叉神经性偏头痛疗效满意[新中医,1984,(7):24];芎芷葛根汤以蜈蚣配以川芎、白芷、葛根等活血通络、息风豁痰,治疗顽固性头痛[中国民间疗法,2008,(11):26];川芎天麻散以蜈蚣配伍川芎、天麻等治疗偏头痛有效[中医研究,2001,14(4):51];定痛颗粒由蜈蚣配伍全蝎、僵蚕、地龙等,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治疗由风火上攻或痰瘀阻滞头面经络所致三叉神经痛[中国中医急症,2001,10(2):110];葛根蜈蚣饮以蜈蚣与葛根为基础方,治疗血管扩张性和血管收缩性头痛有效[天津中医,1994,11(6):32];加味钩藤蜈蚣汤以蜈蚣配伍钩藤、羚羊角、僵蚕、全蝎等,治疗因肝阳升腾、扰动清窍而致血管性痉挛性头痛有效[中医药信息,2002,19(3):55];芍药甘草汤合蜈蚣、全蝎舒经通络、解痉止痛,治疗由气血逆乱、脉络瘀阻所引起的偏头痛有效[江西中医药,2003,6(34):35]。 三、疮疡肿毒、瘰疬痰核 蜈蚣性善走窜,味辛行散,能以毒攻毒,具解毒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是本品历代应用较为广泛的功效之一。热毒内侵,或痰湿凝结,或瘀滞闭阻脉络,所致疮疡、肿毒、瘰疬、痰核等均可配伍应用。具体用于: 1.疮疡 热毒凝聚所致疮疖痈肿,用蜈蚣可攻毒拔毒、散结消肿止痛。既可内服,亦可外用。如《疡医大全》小蟾酥丸(蟾酥、雄黄、蜈蚣)内服,可治疔疮肿毒初起、红肿热痛、根深坚硬,或伴恶寒发热之证;以蜈蚣配牛黄、冰片、麝香等为末,掺膏药贴患处,可治痈疽大毒,未溃者可消,已溃者拔毒,如《药蔹启秘》八将丹。《本草衍义》将蜈蚣与白矶、雷丸、百部为末醋调外敷治疗丹毒。再如《疡医大全》蜈蚣散以蜈蚣、全蝎、雄黄为末,鸡子清调敷患处治疗蛇头疔初起、红肿发热、疼痛彻心者。四物散方由全蝎、蜈蚣、䗪虫、穿山甲组成,治疗肝火湿热郁遏皮肤所致的流火有效[湖北中药中医杂志,2002,24(4)。蜈蚣散以蜈蚣配伍猪胆汁,外敷治疗化脓性指头炎有效[人民军医,2004,47(1):59]。 2. 瘰疬、痰核 风火邪毒,炼津为痰,结于颈项、腋、胯之间,而为本病。蜈蚣能攻邪拔毒、散结消痰而用于该证。《本草纲目》引《枕中方》配茶叶共为细末外敷,治瘰疬溃烂。以蜈蚣配玄参、浙贝母、金银花藤共末,内服外敷,治小儿瘰疬(淋巴结核),如消瘰散[四川中医,1991,(1):26]。亦有单用本品研末服用治淋巴结核、关节结核[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1):19],或以蜈蚣制油膏外敷颈淋巴结核[新医药学杂志,1974,(5):44]。蜈蚣、全蝎为主配合穿山甲、土鳖虫、大贝母、守宫、核桃肉制成消瘰丹(以3:3:2:2:2:2:3为比例,研细末为丸),治疗由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结聚成核、延久不愈而致瘰疬有效[湖北中药中医杂志,2002,24:43]。 3. 臁疮 蜈蚣能拔毒消肿、去腐生肌,外用可治下肢臁疮腐烂黑臭作痛之症。《外科正宗》蜈蚣饯以蜈蚣配独活、白芷、甘草入桐油煎滚,外搽患处,有拔毒去腐、生肌止痛之功。现代报道,用蜈蚣配轻粉、冰片、血竭等研细末,蛋黄油调成糊状即祛腐生肌灵油膏,外敷创面,治疗慢性下肢溃疡、压疮等,疗效满意[辽宁中医杂志,1990,(7):26]。 4. 脱疽 气血不畅、营卫失和、经脉痹塞,可致肢体麻木、疼痛,久则肢端溃烂、坏死、脱落,而为脱疽之证。病初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可以蜈蚣配当归、赤芍、红花等共用,如脱疽II号方[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5):27];若证属虚寒、病程较长、体质虚弱者,以之配鹿茸、白芷、红参、金钱白花蛇,补益精血、温经通络、化瘀止痛,如验方温阳定痛丸若肢端溃烂,则可以蜈蚣、全蝎、轻粉、紫草等制膏敷患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1):12]。 5. 乳房痈肿 蜈蚣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常用于乳痈、乳癖等乳房疾病的治疗。治乳痈初起,可以蜈蚣、全蝎,焙存性,研末调服[中医杂志,1963,(7):1];或以本品配乳香、没药、桃仁等制膏药外贴患处[中医杂志,1986,(7):59]。乳痛汤以蜈蚣配柴胡、乌梢蛇、生牡蛎等疏肝理气、散结止痛,治乳癖(乳房纤维瘤或乳腺增生)有效[陕西中医,1990,(5):212]。用乳风散(蜈蚣、制乳香、煨乌梅、制马勃、三七,研极细)敷患处,治乳头风(乳头皲裂)有效[中医杂志J980,(11):78]。甲珠蜈蚣粉由甲珠、蜈蚣、白花蛇舌草组成,解郁化痰、调理冲任、流通乳络,治疗乳腺增生有效[黑龙江医学,2004,28(11):880]。二虫消痈散为药用蜈蚣、全蝎于瓦上焙存性极细末,用绍兴黄酒送服,治疗乳痈有效[湖北中药中医杂志,2002,24(4):43]。 四、蛇伤 蜈蚣可以毒攻毒,治毒蛇咬伤。治蛇咬后头晕眼花、四肢麻木、惊厥抽搐者,可用蜈蚣焙黄,研细末,开水送服,或配全蝎、金银花、蚤休等清热解毒、祛风定惊,如《中医外科学》蚣蝎解毒汤。亦可以本品配白芷、雄黄、樟脑研细,油调搽患处,如《洞天奥旨》蜈蚣散。 【用法用量】3~5g;研末吞服,每次0.6~l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可研末用或油浸涂敷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应严格控制剂量,不可多服。血虚发痉者、孕妇忌服。 个别患者用蜈蚣可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可用抗组胺药、镇静剂及可的松类激素治疗。 【按语】 一、关于蜈蚣治疗结核病的讨论 蜈蚣用于治结核病在历代本草及医籍中均有记载,如《本草纲目》即言其可治“瘰疬”,现代在治疗结核病方面有较大发展,应用也较为广泛。如单用蜈蚣研末服,治疗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肋骨结核、乳腺结核、颈淋巴结结核等均获较好疗效。尤对颈淋巴结核,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中国防痨杂志,1992,14(4):178]。对空洞性肺结核,尤其是某些抗结核药治疗无效的空洞性肺结核,也能收到满意疗效[陕西中医,1983,(6):6]。药理学研究表明,蜈蚣水浸液有一定的抗结核杆菌作用,但原粉及水煎液几乎无作用[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422]。关于蜈蚣治疗结核病的机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关于蜈蚣与全蝎的功用比较 蜈蚣与全蝎均为节肢动物,味辛有毒,主归肝经;皆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三大功用,为息风止痉之要药,两者常相须为用,以加强止痉定搐之力。可用于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症,以及疮疡肿毒、痰痈结核、顽固性偏正头痛、头部抽掣疼痛、风湿痹痛等症。但全蝎性平,毒力较弱,息风止痉之作用稍弱,解毒散结之力亦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温燥,善走窜通达,息风止痉之力较强,毒力亦较大,攻毒疗疮、通痹止痛之力亦优。从息风止痉方面来说,全蝎略偏于频频抽搐、手足震颤者;蜈蚣则对于角弓反张、强直痉挛者疗效较好。而且,一般内科较多用全蝎,外科经常用蜈蚣。 三、关于蜈蚣中毒与防治 蜈蚣含有类似于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可引起溶血作用及过敏反应。大剂量可使心肌麻痹,并抑制呼吸中枢。有个别患者可致急性肝、肾功能损害或神经系统中毒反应。应用蜈蚣制剂常用量治疗时,部分患者可出现头昏、头胀、颜面潮红等。用量达15~30g,则可引起中毒,中毒潜伏期为30分钟~4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无力、不省人事、心跳及脉搏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等。有溶血者,可见酱油色尿及溶血性贫血症状。出现过敏反应者,可见全身过敏性皮疹、瘙痒,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蜈蚣中毒重在预防,在此,建议临床:①在应用蜈蚣之类含蜂毒的药材时应十分慎重,严格遵循其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要严格掌握剂量,用较大剂量时应从常量渐增,注意个体差异。②诊断中切不可忽视患者的体质及个体差异,应详细询问其病史、既往史、过敏史。有过敏史者禁用,出现过敏反应则以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类治疗,其他中毒反应宜对症治疗为主。③对于连续用药者,更应加强其监护,以防发生体内蓄积中毒。④应对患者普及中药知识,加强用药常识的宣传,以增强患者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不可自行购药,或随意加大其用量,更不可盲目偏信中药无毒论,以防对身体造成伤害。⑤建议处方中蜈蚣的剂量应准确至克,坚决摒弃传统“条”的计量方式,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中国中药杂志,2002,27(3):236]。 蜈蚣咬伤主要是其毒液由毒钩注入人体引起的损害。小蜈蚣咬伤可引起局部红肿刺痛,热带大蜈蚣咬伤可致局部坏死、淋巴管炎、发热、头昏、头痛、恶心、呕吐,严重时可发生昏迷。解救方法:①立即用肥皂水、3%氨水、或5%碳酸氢钠溶液洗净伤口;②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南通蛇药外涂伤口;③痛剧者可注射吗啡或哌替啶;④过敏者可用抗组胺、镇静剂或糖皮质激素。 四、关于蜈蚣胶囊剂的应用 传统应用蜈蚣常以条为单位,而每条蜈蚣的大小长短悬殊,大者每条可达2g,小者多0.5g左右。因此,用药剂量难以控制,用量不准确。再者,传统还常以蜈蚣研末吞服,可较入煎剂有更节约药材、提高疗效等优点。但本品研末气味较重,不便服用,患者常致恶心、呕吐。鉴于此,将蜈蚣研粉制胶囊服用,既能保证疗效,又可避免上述弊端。方法是将药材晒干或烘干,研成细粉,过80目筛,装入0号胶囊,每粒约0.5g。 【现代研究】 一、 化学成分 蜈蚣体内油脂中含有多种脂肪酸、氨基酸、糖类、蛋白质的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脂肪酸中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十六碳烯酸等;氨基酸有精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牛磺酸等;微量元素有钾、铝、钙、镁、锌、铁、锰等。蜈蚣毒液含有蛋白质、组胺、氨基酸、多种酶类、还原糖和微量元素等。 二、 药理作用 蜈蚣水提液具有中枢抑制、抗惊厥、镇痛、降压、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心肌收缩力及抗肿瘤等作用;并对结核杆菌、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能显著增加胃液量、总酸分泌量、胃液酸度和胃蛋白酶总活力;蜈蚣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有抑制抗体产生的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蜈蚣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 三、 临床新用 1. 治疗肝炎 用蜈蚣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ml,每天1~2次,10日为1个疗程。治疗传染性肝炎32例,显效11例,有效15例。一般治疗1~4个疗程。在消除黄疸、改善胃纳,及减轻恶心、腹胀症状方面有较突出的疗效[中草药通讯,1976,(8):26]。 2. 治疗脑血栓形成 用白花蛇、全蝎、蜈蚣制成蛇蝎蜈蚣散,治疗首次发作的脑血栓形成患者47例,痊愈24例、有效17例、无效6例,平均治疗时间为10~30日[吉林中医药,1989,(4):15]。 3. 治疗阳痿 助阳散由海马、蛤蚧、蜈蚣、细辛等组成,药研末,装入胶囊,每日2次,每次5粒,清晨及人睡前吞服。65例阳痿患者中,治愈44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9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学报,1995,9:46]。 4. 治疗银屑病 以蜈蚣、乌梢蛇、乌梅、黄柏等入砂锅,菜油浸泡2小时后,以文火煎至发黄微黑,滤过,每天于皮损处搽1~2次,搽药后摩擦5~10分钟,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65例,治愈41例、好转18例、无效6例,痊愈者平均治疗时间为66.5日[辽宁中医杂志,1989,13(5):27]。 5. 治疗骨髓炎 以复方蜈蚣散(蜈蚣60g、淫羊藿30g、肉桂10g,研末,过100目筛备用)每天20~30g,分2~3次温开水送服。以本方法加味治骨髓炎52例,痊愈20例、显效16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4%[中医杂志,1983,(12):35]。 6. 治疗瘢痕 复方蜈蚣药糊由蜈蚣3条、五倍子60g、大黄20g、红花20g、甘草20g共同焙干,研碾成粉,调成药糊,无菌棉签蘸取复方蜈蚣药糊,均匀地涂在创伤的皮肤表面,厚4~5mm,用大于创面的无毒保鲜膜覆盖在药糊表面,敷料包扎,每天换药1~2次。共43例,显效22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中医正骨,2008,20(2):26]。 7. 治疗口腔黏膜溃疡 取整体蜈蚣,用烘干箱或瓦罐焙制至焦黄带香,研碎后加入10ml香油,用棉签蘸以“蜈蚣油”涂在口腔黏膜溃疡的表面。治疗口腔黏膜溃疡116例,治愈71例、有效29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86.2%[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12):1441]。 8. 治疗疥疮 以蜈蚣3g、冰糖10g隔水蒸,水沸后30分钟取出,去虫体取汁,1次口服,隔日重复1次。治疗疥疮186例,治愈174例、好转5例、无效4例、复发3例,总有效率为96.24%[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2):25]。 9. 治疗糖尿病足 复方蜈蚣酊剂以蜈蚣配伍、黄柏、红花、冰片,用95%乙醇1000ml浸泡3天,用纱布浸药液湿敷于患处,每日3~5次。治疗糖尿病足31例,痊愈15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43]。 10. 治疗带状疱疹 解毒镇痛散由蜈蚣与全蝎配伍,共研细末,以香油调成糊状,每日3~4次涂于患处。内服每次0.5~lg,每日3次。治疗带状疱疹100例,全部治愈,有效率为100%[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1,1(14):112]。 11. 治疗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 连参蜈蚣油由黄连20g、苦参15g、蜈蚣3条、麻油100ml、冰片2g组成。先将黄连、苦参在麻油中浸泡24小时,然后用文火将其煎熬至药芯黄枯后捞出,再加入蜈蚣,煎熬至焦黑枯脆后取出,继续炼油至滴水成珠后停火,待油温下降至60t左右时加入研成细末的冰片,并不断搅拌使其均匀。向外耳道内滴入药液2~3滴(成人),小儿为1~2滴,1天3次。治疗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53例,治愈40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11%[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39]。 12. 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 连休蜈蚣地龙汤以黄连、重楼、地龙、腊梅花、法半夏、苦杏仁、麻黄与蜈蚣配伍,清热开肺、祛痰通络。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1例,痊愈20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 25%[新中医,2004,36(1):21]。 13.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灵仙通络丸由全蝎、蜈蚣、地龙、水蛭、麻黄、威灵仙、汉防己等组成,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治愈41例、显效47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16%[江苏中医,2000,21(2):28]。 14. 治疗慢性间质性肺炎 麻杏石甘加蜈蚣汤治疗慢性间质性肺炎以咳嗽为主,伴有咳痰、发热者36例,痒愈28例、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3(3):279]。 15. 治疗面瘫 正面汤由蜈蚣2条,僵蚕、当归、川芎、白附子、白芷、甘草各10g,黄苗30g组成,1日1剂,水煎服,祛风化瘀通络、活血养血。治疗风痰瘀虚并存之面瘫36例,痊愈34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陕西中医,2005,26(7):675]。 16. 治疗胆囊息肉 自拟乌虎土元蜈蚣汤:乌梅肉15g、土鳖虫9g、虎杖30g、蜈蚣2条,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两煎后将蜈蚣拣出,焙干研面,早、晚各服1条。治疗胆囊息肉52例,痊愈27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5%[中国实用医药,2006,1(5):9]。 17. 治疗鸡眼 蜈蚣粉治疗鸡眼35例,治疗时用45~50丈的温水泡足15~20分钟,用刀除去硬的角质层,使鸡眼露出,撒上蜈蚣粉少许,再抹上凡士林,直接贴上胶布,7天为1个疗程。7天后剥去胶布,用热水将足浸泡擦洗,即可脱落,或用镊子拔去或用刀除去即可。蜈蚣粉治疗1个疗程治愈23例,2个疗程9例,3个疗程1例,有显效未愈2例,总有效率为100%[中国临床医生,2006,34(3):50]。 18. 治疗面肌痉挛 蜈蚣甘草散:蜈蚣10条、炙甘草50g,研末吞服,每次0.5~lg,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配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90例,显效68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9%[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29]。 19. 治疗异位妊娠 蜈蚣花粉汤:蜈蚣2条,天花粉15g,丹参、蒲黄各20g,三棱、桃红各12g,红花10g。配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56例,治愈3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中医药学刊,2006,(2):281]。 20. 治疗坐骨神经痛 蜈蚣全蝎酒:蜈蚣6条约20g、全蝎20g、白花蛇舌草2g、制川乌20g、制草乌20g、白酒1000ml。将上药全部装入瓶内,用601白酒密闭浸泡1周后即可服用。每次15~20ml,每日2次。治疗坐骨神经痛30例,治愈23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4%[吉林中医药,2004,24(11):27]。 21. 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结炎 取蜈蚣干燥体若干条,去头足,80^烘干,研成细粉,临用时取鲜鸡蛋1只,将本品撒入混勻的鸡蛋糊内搅匀,加水少许,蒸至半流体鸡蛋羹口服。每日早、晚饭后各服1次,1只/次,连服7天为1个疗程。治疗小儿颈部淋巴结炎45例,连服4日内痊愈12例,7日内痊愈24例,10日内痊愈6例,14日内痊愈3例,总有效率为100%[时珍国药研究,1993,4(3):12]。 22. 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蜈蚣息风汤:蜈蚣1~3条、全蝎4~10g、僵蚕6~10g、黄芪30~60g、赤芍9~15g、乳香6~9g。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0例,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福建中医药,2008,39(6):7]。 23. 治疗输液外渗所致肿痛 蜈蚣油(蜈蚣、麻油)浸透无菌纱布数层,覆盖在外渗肿胀局部,范围超过外渗边缘的1~2cm,外被保鲜膜(防污染衣被),胶布固定,每、4小时更换1次。治疗输液外渗所致肿痛30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中外医疗,2011,(33):3]。 24. 治疗化脓性感染伤口 蜈蚣油:蜈蚣10条,文火焙焦研末置人500ml麻油中振荡混匀,静置7天以上,取上清液进行擦拭,必要时可以将蜈蚣油注入伤口内冲洗并加敷料包扎,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治疗化脓性感染伤口82例全部获愈,治愈率为100%[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0):25]。 25. 治疗创伤性鼓膜穿孔 10条大蜈蚣洗净放入1两芝麻油中用文火炸为焦黄,待油凉后将蜈蚣滤净取药油,患耳鼓膜手术处理后,每日耳内滴蜈蚣油1~2滴,每3天换药1次。治疗创伤性鼓膜穿孔43例,治愈38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陕西中医,2005,26(12):1328]。 26. 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 以芪苓汤(黄芪100g、土茯苓150g、白茅根30g、益母草30g、枸杞子10g)口服;生大黄30g、生牡蛎60g、马鞭草30g、红花10g,每剂水煎2次,取药液100ml,每晚保留灌肠1次;取蜈蚣1条,去头足,研末备用,取鸡蛋1个,刺一小孔,倒出少许蛋清,将蜈蚣粉纳入蛋内搅匀,用纸封蛋口,外糊黄泥,放在温热草灰中烤熟,去壳吃蛋,每日1个。5日为1个疗程,可连用1~2个疗程。36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河北中医,2005,27(4):2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