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末清初没有出现大清、大顺和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丨百谈清史

 StepZ2 2018-09-13


《百谈清史》专栏,逢周三更新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王金百

编辑:莉莉丝


 

由于李自成政策和军事上的失误,使得吴三桂降清,清军从容入关,同时致使自己大部分北方主力军被清军击败,结果大清王朝得以进驻北京。而落败的大顺军被迫向西撤退,退回李自成最早称帝之处西安,以图养精蓄锐,他日能够东山再起。


虽然大清王朝进驻北京,但是全国形式仍是十分复杂,当时实际被大清掌控的中原地区也仅限于直隶(河北、津京等地)。西面主要还掌控在西撤的大顺政权手中。大顺政权虽然在山海关吃了大败,但是李自成打下的半壁江山还在,所以实力不容小觑。在东面,明朝陪都南京在闻讯崇祯皇帝驾崩之后,也积极拥立藩王为帝,建立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被拥立者乃二代福王朱由崧。当时弘光政权也是坐拥东南半壁江山,这东南地区向来是我国最为富庶之地,所以说弘光政权掌管着经济命脉,并且地域辽阔,所以纸面上的实力绝对不落后其他势力。


李自成攻入京城_图


除了外在政权势力威胁,大清王朝自身也有很大的问题或者说是弱势之处,大清王朝为关外满族建立的政权,进驻北京完全是“外来户”之身份,这就难免与“坐地户”出现矛盾。不要小看了这些“坐地户”的实力,倘若大顺政权好好利用好“坐地户”,恐怕多尔衮是很难实现大清王朝问鼎中原的梦想。所以,如何与汉族士绅搞好关系,乃大清在京城站住脚的当务之急。

 

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进驻北京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安抚“坐地户”,积极笼络汉人士绅。在明朝为官者,只要愿意来大清一样当官,在大明时候就是地主之人,在大清照样当地主,如此一来,原本被大顺政权打压的士绅阶层开始倒向大清,这是其一。


其二,以先帝身份厚葬崇祯皇帝,积极表达对前朝君主的尊重。利用死人大做文章这一招实在是太高明了,成本极低但收效颇丰,不但感动了汉人知识分子,还很好的麻痹了南边的南明弘光政权,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三,暂且不推行剃发令。因为满汉发式不同,所以大清王朝要求归降的汉人必须要剃发成满族发式,以表示真心归顺。刚进驻北京之时,多尔衮曾试图推行剃发令,但是遭到汉族人的强烈反对,多尔衮也不得不推迟剃发。但随着大清政权的稳固,最终还是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残酷政策下,将大辫子发式统一全国。


剃发令_图

 

另外满清还有一个棘手的弱势,那就是人口不足而导致的兵力有限。虽说大清铁骑骁勇善战,但是以当时有限之兵力,既要分兵镇守关外老家,还要同时征服大顺和南明政权,这是绝对不可能之事。而且,倘若此时,汉人各政权团结力量一起进攻北京,北京很可能失守。所以,进驻北京之后不久,多尔衮就决定将顺治皇帝接入北京,并且命令关外驻守部队护送皇帝一同进驻关内,从满清军队的倾巢入关也可以看出其兵力不足的弱点了。

 

通过上文简介可以了解,满清入关之后并没有绝对优势,并非如我们想当然那样,一入关就呈摧枯拉朽之势,轻而易举地平定中原各路残留势力。事实上,满清在刚刚入关之时,表现地十分谨慎,应该说这是多尔衮等贵族的大智慧,不冒进、不忘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正是当年皇太极能够一统辽东的策略精髓,而多尔衮更是将其兄高明务实之策略发挥到极致。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_图

 

很快,这三方均衡之势被打破。在大清积极经营发展的同时,其他政权都在干什么呢?

 

所谓均衡之势被打破,主要问题就出在南明弘光政权。弘光政权建立之初就存在一个巨大的争议,那就是究竟是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还是潞王朱常淓为帝,论血统福王朱由崧更近(朱由崧乃神宗朱翊钧之所,崇祯皇帝之堂兄,而潞王仅是神宗之侄),应该拥立福王。但是,东林党人却更想要拥立潞王,理由是潞王较福王更贤,事实上潞、福二藩王都是一样的废物点心且劣迹斑斑。那么福王最终是如何上位的呢?主要是福王得到四镇(就是明朝残留军队而形成的军阀)武将的支持,是以武力支持而登基为帝。这样直接导致的恶果就是武将们以拥立之功而有恃无恐,根本不把南明朝廷放在眼里,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这里多说一句,我们熟悉的“抗清英雄”史可法,也在这拥立帝位之时犯下了致命低级错误,导致本应该属于自己的首辅之位,也被马士英之流窃取,而这马士英正是勾结武将拥立福王的关键人物。


明朝官场上的地域朋党斗争_图

 

南明弘光政权就是在这种矛盾重重中建立起来的,以君子自居的东林党人,每时每刻都想着怎么口诛笔伐将朱由崧赶下台,而其他大部分文官武将们,以坐拥江南富庶之地,过着文恬武嬉的豪奢生活。新皇帝朱由崧一上台就开始到处搜刮民间美女,搞得江浙等地有姑娘的人家为了躲避这灾祸,每日嫁娶无数。至于弘光朝廷为先帝复仇的计划更是荒唐至极,弘光朝廷的大佬们居然寄希望于满清来消灭李自成。南明阁老们一厢情愿地将满清作为合作伙伴,对入关进驻北京的大清采取绥靖政策,任由其逐渐壮大,自始至终都没有主动对大清动用过一兵一卒。

 

多尔衮对于南明弘光的无所作为真是乐此不疲,他积极利用这难得的大好时机,一面写信恫吓南明弘光朝廷,一面开始着手准备西伐大顺。由于南明弘光的不作为,致使山东全境和河南北部轻而易举地被大清占领,大清实力因此大增。经过半年有余无干扰地发展,顺治元年十月,大清正式西伐。以英亲王阿济格和豫亲王多铎领满汉主力大军,兵分两路进攻大顺,遣肃亲王豪格领少数兵力镇守山东,以防止南明有变。而此时的南明还是按兵不动,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意淫之中,认为大清伐顺乃是为先帝报仇地正义之举。


1644年,明末形势_图

 

历史再次证明,大清军队真的是战斗力极强,从攻打山西太原开始,然后攻克潼关,从而占据西安,虽然李自成拼命抵抗,但是最终未能扭转败局,被迫南下。李自成先是河南,没站住脚,进而又退守到湖北,湖北可是李自成的大后方,李自成的老家家底都在湖北。但是,戏剧的是,李自成正是命丧湖北,还是被当地居民无意中打死了,可惜了李闯王一生虎头蛇尾,最后落得死于非命的可悲下场。没了领头人的大顺更不是大清对手,他们在英亲王阿济格的追击之下四分五裂,大顺政权就此土崩瓦解,实际上已经灭亡。

 

从整个事件不难看出,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大顺政权,是与南明弘光朝廷无作为的绥靖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也正是南明的绥靖,让大清王朝做大做强,将大好江山拱手相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