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的信心来自何处?

 罗宋汤的味道 2018-09-13

学而篇第四则:生活的信心来自何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尽心了没有?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李泽厚认为“传不习乎”是“教授给学生的内容,自己践行了没有”。

讲解:

人的力量来自哪里?尤其是支撑自己的精神力量、人生信仰如何构建?那些处事从容,遇变不惊的人,又是拿什么培育自己的生活信心呢?

儒家从来不指望从天而降的自信,也不相信天纵神武的传奇。他们相信自己的反省,在日复一日的反省中凝造精神的坚毅强大。曾子一生谨慎对待自己的内心,正如《诗经》所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曾子所言“三省吾身”,每天都有一个时刻仅属于自己,让自己与自己对话,拂去人世沾染的浮尘,本心便莹润可见。纠正有意无意的行差步错,信念就愈加坚定。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人皆有独处静思的功夫,这种人生态度可效之法之也。

曾子反省的三个问题颇有意味,从中尽可看到春秋时期士人的精神图景:

“为人谋而不忠乎?”这一反省指向个体的价值实现。儒家讲求事功,《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指导弟子处理政事的言论。而曾子首先反省是否尽心尽力替别人谋划事情,就是体现。再者,春秋晚期,“士”阶层崛起的标志便是大量底层士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士人要实现自我价值,职业道德要建立。替人谋划尽心力,方能找到饭碗。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一反省反映了儒家对个体情感的珍重。后世儒家“五伦”其中便有“朋友有信”。友朋之乐,不仅关乎利益的交换,更关乎士人内心的情感体验。相比于法家的以“法、术、势”治人理国,道家的“无情”“阴柔”,儒家总是郑而重之地提醒温暖情感的价值。可爱之处即在此。

最后,“传不习乎?”又指向个体的知识积累。在春秋的社会体系中,“士”是最底层的贵族,没有祖传的封地,只能凭借材力事人。士人死去曰“不禄”,意为不再享有俸禄。想一想,也是悲凉啊。故而,曾子将个体的知识积累放在每日反省的目录中,及今思之,能不惕然?

附注:

柏拉图说:没有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的确,一个人,一个民族,精神上发生危机,恰好表明这个人、这个民族有执拗的精神追求,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可怕的不是危机,而是麻木。就像马尔库塞所言:当人类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

老婆爱猪,曾子爱诚信。教育孩子,也不轻忽。

曾子一生谨慎,临死避非分之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