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记忆能有多“不靠谱”?

 昵称2530266 2018-09-13

相信你的记忆可靠吗?

你记得你上星期吃的水煮牛肉很美味,但你麻麻却告诉你上礼拜她根本没买过牛肉,你会相信吗?

你记得你五年级曾经离家出走,但你爸比却告诉你,那时的你不止是逃家,还因为手上没钱去偷了一家小卖部、被警察蜀黍给“活捉”了,你会相信吗?


《Psychological Science》就曾经刊登过这样一篇论文——研究人员成功使70%的参与者错误地相信自己曾经犯下过严重罪行,诸如盗窃,袭击或者持武器袭击。听起来是不是很“玄幻”,那他们是怎么办到的呢?



研究人员从91个志愿者中挑选出了60位符合资格的参与者(在11~14岁间经历过至少过一次高度情绪化事件,但没有经历过研究者指定的或类似的犯罪事件,也没和警方有过接触),随后他们将进入下一阶段实验,共3次,每次间隔一周。


第一次面谈前,参与者被随机分到了有罪组和无罪组(各30人)。

有罪组成员会被告知,他们的亲人之前已经向研究人员透露他们曾经发生过有警方介入的犯罪行为,其中有三分之一(10人)被告知“有过袭击行为”,三分之一是“曾使用武器攻击”,剩下的是“曾经盗窃”。

—— 有罪组 ——

—— 无罪组 ——

无罪组被分成的3种情况则是“曾经有过情绪波动很大以至于伤害了自己的经历”、“被狗袭击过”;“丢失了一大笔钱因此与父母产生了矛盾”。

(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参与者和其父母都被要求禁止讨论这些与实验相关的事件)



之后研究者要做的就是运用盘问技巧来引导参与者自动“认罪”。


在第一次面谈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们依次对两起事件进行详细描述:一起是真实事件,由参与者的照看人事先告诉研究人员,另一起则是无中生有事件,由研究人员进行引导。


结果如研究人员所料,参与者回想起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对研究人员捏造的事他们没有任何印象。到这为止确实是很符合情理的回答,对吗?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事也在发生,这些“符合逻辑”的事在接下来的面谈中被一点点改变。在第二、三次面谈中,参与者会被问及,能回想起多少细节,以及是否能“在记忆中看到自己”


实验结束后,一部分人不仅相信自己做过研究人员说的事,而且还能够自动脑补出相关画面,且这个比例相当惊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50个人相信这些“虚假记忆”是真实发生过的,且其中44人能脑补出10个以上的细节,只有4人不受研究者的干扰,坚持报告无虚假记忆。



虽然可以猜到一定会有人被骗,但没想到“中招”的人居然那么多,这似乎要归功于研究者们的好手段呢?我们不妨再回过头看看研究者在实验中做了些什么“好事”。


编好一个假目的很重要:研究者打的幌子是告诉参与者这个实验是为了调查记忆恢复的方法,且大多数人只要使劲想就一定能回忆起相关的记忆。


忽悠技巧满分:研究人员在面谈中会说一些听起来毋庸置疑的事实像是“你父母说……”;再施加一定的压力如“大部分人只要努力尝试都能找回失去的记忆”;当参与者“想起些什么”时,他们也会给「暗示」,比如“噢,你的父母好像就是这样描述的”,外加一些「鼓励」,像“但是我不能透露更多的细节哦,这些细节只能够由你提供。”


瞎说里夹杂事实:研究者在编造的记忆里穿插了部分事实,比如说“你犯案时穿着暗紫色外套”,而那时的参与者刚好有那么一件(参与者的家人提供的信息)


情感攻势装可怜:如果参与者没有办法回想起任何虚假记忆,研究人员还会表现得很失望“那好吧。很多人一开始都想不起来一些事情,因为他们还没有试过思考这么久”,随即在笔记板上胡乱写下一些东西。


布置“家庭作业”:实验里瞎扯完还不够,研究者还会要求参与者每天晚上在家没事就继续在脑子里回放这些“不存在的事件”并尝试“恢复记忆”。


不留余地的“洗脑”:研究人员为了判断参与者是否记住了虚假记忆会要求参与者“把这件事从头至尾描述一遍,包含至少10个细节”,另外还要回答的一些问题例如“这起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当时有谁在场吗?”


虽然一直有人研究虚假记忆,但这却是首次将犯罪和虚假记忆联系在一起,且“犯案”时间设定在参与者的青少年时期,而不是之前大多数研究打的“儿童牌”。与“在购物中心走丢”这样的小案子相比,这回的研究才是真的刷新了人类记忆“不靠谱”的下限,不得不说,为了成功植入记忆,研究者也是蛮拼的。


所以问题来了,现在你还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