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陈华光 图片 / 网络(侵删)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 由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社员捺手印、订协议、暗中抱团、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序幕。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各行各业,逐步推开,改革产生了巨大动力,给经济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我从溧水县宣传部机关调任该县晶桥乡(原为新桥公社)党委书记。 该乡党政班子中有学政治理论、农业技术、和工程设计三位本科大学生,这在当时当地绝无仅有的。晶桥乡地处偏僻,半山半圩,易涝易旱,交通不便,经济十分落后。我一上任就面临需要当机作出决策的改革形势。 溧水县与安徽省相邻,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做法很快传来,晶桥乡的农户纷纷仿效,相继推行。首先在我蹲点的行政村的几个生产小组自行试行。刚开始,谁也吃不准这一做法灵不灵,但实行后的效果确出人意料的好,对此我默认支持。 对在晶桥乡出现包产到户的做法,从乡党政领导成员到村组干部认识不统一,持观望、怀疑、反对的为多数。连周边乡镇的同志也冷眼相看,仍坚持“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不为晶桥之举所动。 当时,有相当一部干部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田地耕牛农具分了,集体经济垮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型农机水利设施管理使用就难了。对此,县委领导一度派员来我乡进行专题调查,要求立即停止纠正家庭联产承包这一做法。 我感到了很大压力,但是没有马上采取停止纠正的做法,仍然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一心想通过群众改革实践来验证联产承包创新做法的正确与否。 1979年夏收,见证了包产到户的明显成效。先行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组农户喜获丰收,车载人担,排着长长的队伍到乡粮站交售麦子和油菜籽。他们首先尝到了“交齐国家、留足集体后,剩余全是自家的”那份喜悦。 我们趁势而行,做有针对性的思想统一工作。先是在乡党政领导班子内,后组织乡三级干部,集中学习领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农村改革实践,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放大胆子,推动改革。 我运用在大学学到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联系农村现实,讲生产关系要适应促进生产力发展,“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尚不能适应推动农村生产力较好发展,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能将农村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及其主动性、积极性最充分地调动起来。 我联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增产增收的效果,证明它是“交齐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全是自已的”这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关系又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改革举措。 我联系家庭联产承包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讲它不仅仅是分田分地到农民,而是落实责任到农户,同时农村基层干部要做好统的工作,逐步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改变干部过去习惯派工、组织大呼隆生产为抓好为一家一户提供统一经营的保障服务。 学习和实践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解放,促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乡健康有序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乡党委乡政府全体领导成员和所有机关干部分工负责落实责任,认真做好乡村水利建设和管护工作,积极争取县里的水利项目资金支持,建成了当时全县最大容量的圩区机电排灌站,並组织全乡民工参与溧水县扎根长江、一级高程提水、能供三个乡田地用水的晶桥秋湖电灌站。 上述两项水利工程建成使用,确保了我乡圩区和山区承包农户责任田的旱涝丰收。为满足农民对肥料的需求,我乡在扩建硫酸厂的基础上,建成了过磷酸钙磷肥厂。施用该磷肥能使稻麦和油菜作物增产15%到20%,深受农户欢迎。 此外,乡政府大力兴办了制衣、制鞋等劳务密集型企业,加上述两个厂的用工,大大拓宽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和致富门路,也增强了乡政府的可用财力。我乡在全县首开先例,拨专款给行政村定补干部发工资津贴和退休后的生活补贴,有效地稳定了农村最基层干部队伍,增强了他们服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责任心。 到了1979年年底,晶桥乡普遍推广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秋季获得了有史以来未有的好收成。秋收后,在镇江地区(当时溧水县尚未划入南京市)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我代表溧水县发言,介绍了先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法和体会,与会代表深受触动和启发。 时隔四十年,回想起农村改革,仍然觉得怦然心动、振奋不己、真切难忘。 1983年3月,溧水县被划入南京市,1984年我也被调入南京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我虽不从事农村工作,但对农村改革这一幕难以忘怀。家庭联产承包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同样的天,同样的地,同样的人,但粮油产量就是有着天壤之别。农村改革,成了中国全面改革开放事业的先导和开拓者,功不可没。但最重要的还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纵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这样那样的困难,唯有改革才有出路,唯有改革才能民富国强,事业兴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