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封龙山颂》释文译注

 千岛纯野 2017-04-16




概 述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立。据记载,碑高168厘米,宽91厘米,厚47厘米。原石立于汉常山郡元氏县(今属河北)封龙山上。 此碑最早见于宋洪适《隶释》卷二七、郑樵《通志·金石略》著录。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汉封龙山碑》云:“右《封龙山碑》,在元氏县。汉延熹七年至今千二百余年,石刻虽颇剥蚀,而文字尚可寻究。碑首云:‘封龙山者,北岳之英也。’此本得之刘智安主事。”据此可知,此碑自刻成至明代,一直立于原处,且有拓传。 晚清时期,此碑在迁移中遭到损坏。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云:“道光廿七年(1847)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即命工运城中。运工恶其重,乃截裂为三段,后虽经嵌合,裂纹依然。”[1]此碑原石现存处不详。 清杨守敬《平碑记》云:“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字体方正古健,有孔庙之《乙瑛碑》气魄,文尤雅饬,确是东京人手笔。” 此碑碑文记述了东汉常山相蔡■[上日下龠]、长史沐乘为祭祀封龙山神,上奏朝廷,获得恩准,以及修缮封龙山神祠之事。碑文叙事简洁,体现了汉人质朴而高古的文风。






《封龙山颂》原文


元氏封龙山之颂[2] 。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3],三条之别神[4],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5],与天同燿[6]。能烝云兴雨[7],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8]。国旧秩而祭之[9],以为三望[10]。亡新之际[11],失其典祀。

延熹七年,岁贞执徐[12],月纪豕韦[13],常山相汝南富波蔡■[上日下龠] [14]、长史甘陵广川沐乘[15],敬天之休,虔恭明祀[16]。上陈德润[17],加于百姓,宜蒙珪璧[18],七牲法食[19]。圣朝克明[20],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勑大吏郎巽等[21],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22]。黍稷既馨[23],牺牲博硕[24]。神歆感射[25],三灵合化[26]。品物流形[27],农寔嘉谷[28]。粟至三钱[29],天应玉烛[30]。于是纪功刊勒,以炤令问[31]。其辞曰:

天作高山,寔惟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32]。嵯峨■[山束]峻[33],高丽无双。神燿赫赫,理物含光[34]。赞天休命[35],德合无疆[36]。惠此邦域,以绥四方[37]。国富年丰,穑民用章[38]。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元氏郎巽、平棘李音,史九门张玮、灵寿赵颖,县令南阳□□□□□□□□韩林□□纵至,石师□□造,仲张□绛伯王季……


《封龙山颂》译文

元氏县封龙山之颂。

封龙山,是北岳恒山的支脉,此山的山神,是三条山众神之一。它从北岳群山中分离出来,位于元氏县的境内。封龙山的高大雄伟闻名于世,与天地同显光辉。它将蒸腾的云气凝结为雨,与三公山、灵山齐心同德,共施雨露,恩泽一方。按照国家旧的制度,每年都定时有祭奠山神的典礼,但在新莽时期,这一制度遭到了破坏。

延熹七年(164),岁星在辰,正月之时,常山相汝南郡富波县人蔡■[上日下龠]、长史甘陵国广川县人沐乘,为敬奉上天的美德,拟对封龙山进行祭祀。他们上书朝廷,说明封龙山神以它的恩德加惠于黎民,理应受到珪璧的敬献,还应以各种牲畜和食物来祭祀。我大汉王朝君道昌明,对各种神灵无不敬奉,皇帝接到奏折后,随即在戊寅日下达了诏书,准许了地方官的请求。皇帝并特派大臣郎巽等人,主持县中的义民修缮封龙山的旧神祠。于是工人们采选了精美的石料,造起了祠前的门阙。祭祀的五谷散发着芬芳,牲畜肥美壮硕。山神受到了感应,天、地、人三灵仿佛在此刻融合为一。万物得以化生,农民获得丰收,小米廉价到每斗只卖三钱,这真是四时和畅的太平盛世。于是我们在此刻下碑文,以彰显山神的美名。铭辞曰:

上天在此起一座高山,这就是封龙之山。它从平地崛起,明媚灵秀之气通达霄汉。这巍峨的大山,高峻美丽,天下所罕。它的神光闪耀于天地之间,它抚育一方,默默无言。我们赞美上苍的英明,它的大德无尽绵延。这一方水土受此恩惠,四境之内平和长安。国家富强,民获丰产。百姓为了彰显山神的美名,在此刻石立铭,世代长传。

(下略)


注 释

[1] 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
[2] 元氏,元氏县,西汉置,为常山郡治。治所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十五里故城。封龙山,又名飞龙山。《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攻中山。……王军取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献四邑和,王许之,罢兵。”正义:“《括地志》云:‘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恒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因山为名。’”《太平寰宇记》卷六一获鹿县:“飞龙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一名封龙山。《十六国春秋·前赵录》云:‘王浚遣祁弘率鲜卑讨石勒,战于飞龙山下,勒兵大败。’郦道元注《水经》云:‘汶水东经飞龙山北,是井陉口,今又名土门。’《赵记》云:‘每岁疾风电雹
,雨东南而行。俗传此山神女为东海神儿妻,故岁一往来,今祠林尽坏,而三石人犹存,衣冠全具,其北即张耳故墟耳。山上有水周回四十步,俗呼为龙泉。”按,封龙山位于元氏县与获鹿县交界处,东坡、南坡在元氏县,北坡在鹿泉县(即获鹿县)。
[3] 北岳,即北岳恒山,汉时避文帝刘恒讳,改称常山。英,美好,俊秀。援,引,引申,伸展。
[4] 三条,指北条山、中条山、南条山。按,“三条”之说,见于汉儒对《尚书·禹贡》“导岍及岐”的注疏。据钱大昕、高文解释,恒山属于北条山,而封龙山、白石山、三公山属于恒山南的支峰,故此云“三条之别神”。相关考证比较繁复,此略而不引,可参看高文《汉碑集释》中《祀三公山碑》《封龙山颂》《白石神君碑》三篇中的注解。
[5] 磥硌,通“磊落”。山高大貌。《文选·郭璞〈江赋〉》:“衡霍磊落以连镇,巫庐嵬崫而比峤。”李周翰注:“磊落、嵬崫,皆山高大貌。”清吴玉搢《别雅》卷三:“磥硌、磥落、礧落,磊落也。《文选·嵇康〈琴赋〉》:‘踸踔磥硌。’李善注:‘磥与磊同。’《朱龟碑》:‘磥落炳焕。’《广韵》:‘磥、磊同。’《鲁峻碑》:‘礧落彰驳。’《集韵》:‘磊或作礧。’”吐名,显名。
[6] 燿,同“耀”。下文“神燿赫赫”同。
[7] 烝云,热气上升凝结为云。
[8] 三公山、灵山,均在元氏县界。《白石神君碑》云:“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 协德齐勋,指各山共施雨露,恩泽于一方。
[9] 秩,次序,常制。《尚书·舜典》:“望秩于山川。”孔传:“如其秩次望祭之。”
[10] 三望,祭祀名。望,指不能亲至其地,遥望而祭。《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河、海润于千里。”
[11] 新,新莽。亡新,汉人对王莽朝的恶称。
[12] 贞,通“正”。执徐,太岁纪年,岁星在辰为执徐。《尔雅·释天》:“(太岁)在辰曰执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李巡云:“执,蛰也;徐,舒也。言蛰物皆敷舒而出,故曰执徐也。”按,延熹七年为公元164年,干支为甲辰。
[13] 豕韦,指正月。《广雅·释天》:“营室谓之豕韦。”营室即二十八宿之室宿。《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孟春即正月。
[14] 常山相,常山国之相(元氏县时属常山国)。相,官名,诸侯王国的丞相,统领众官。汝南富波,汝南郡富波县,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上日下龠],同“爚(yuè)”,照耀。
[15] 长史,王国相的属官。甘陵,甘陵国,东汉建和二年(148)改清河国置。广川,广川县,本属清河国,后改入甘陵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西南广川镇。
[16] 明祀,对重大祭祀的美称。
[17] 上陈,向上陈述。此处表示向朝廷上表,请求对封龙山神加以祭祀。按,《白石神君碑》云:“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去。光和四年,三公守民盖高等,始为无极山诣大常求法食。相县以白石神君道德灼然,乃具载本末上尚书,求依无极为比,即见听许。”又,《隶释》卷三《无极山碑》载:“光和二年二月戊子,诏书出其县钱给四时祠具。”结合以上记载可知,东汉时为封龙山祭祀,曾上奏朝廷,并获恩准。故此碑下文云“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即指上奏获准之事。德润,德泽。《淮南子·泰族训》:“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
[18] 珪璧,祭祀用玉器。《周礼·春官·典瑞》:“珪璧以祀日月星辰。”
[19] 七牲,指供祭祀的家畜,包括牛、羊、豕、马、犬、鸡等。法食,祭祀用的食物。
[20] 克明,语出《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孔传:“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玄孙之亲。”本指任用贤能之士,引申为君道昌明。
[21] 勑,皇帝慰谕公卿、诫约朝臣的文书。
[22] 观阙,此指庙宇门前的楼台。
[23] 黍稷,黍和稷,是古代主要农作物。此处是指祭祀用的谷物。《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24] 牺牲,供祭祀用的整具纯色牲畜。《周礼·地官·牧人》:“凡祭祀,共其牺牲。”郑玄注:“牺牲,毛羽完具也。”《汉书·礼乐志》:“河龙供鲤醇牺牲。”颜师古注:“醇谓色不杂也。牺牲,牛羊全体者也。”博硕,肥壮。
[25] 歆,飨,祭祀时神灵享用祭品、香火。《说文解字》:“歆,神食气也。”射,通“谢”。感谢,感应承受。
[26] 三灵,指天、地、人。《文选·班固〈典引〉》:“答三灵之蕃祉,展放唐之明文。”李善注:“三灵,天、地、人也。”合化,交融,融合。汉班固《白虎通·八风》:“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者,不交也,阴阳未合化也。”
[27] 品物流形,万物化生。语出《易·乾卦》:“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孔颖达疏:“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形,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
[28] 寔,通“实”,充实,富足。嘉谷,美谷。古以粟为嘉谷,后为五谷的总称。《尚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
[29] 粟至三钱,粟每斗只卖三钱。形容人民富足。汉《祀三公山碑》:“谷斗三钱。”
[30] 玉烛,指四时之气和畅,用以形容太平盛世。《尸子》卷上:“四气和,正光照,此之谓玉烛。”《尔雅·释天》:“四气和,谓之玉烛。”晋郭璞注:“道光照。”邢昺疏:“道光照者,道,言也。言四时和气,温润明照,故曰玉烛。”
[31] 炤,古同“昭”,明显,彰显。令问,声誉,美名。问,通“闻”。
[32] 灵亮,明媚俊秀。
[33] 嵯峨,山势高峻。■[山束],同“竦”。竦峻,高耸挺拔。
[34] 理物,调理万物,引申为抚育一方。汉班固《白虎通·诛伐》:“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含光,蕴含光辉。
[35] 休命,美善的命令。引申为美德、恩德。《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尚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36] 无疆,无穷,永远。
[37] 绥,安抚,安定。句本《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38] 穑民,农民。宋章樵《古文苑》卷十八《汉樊毅修西岳庙记》:“惟风及雨,成我稷黍。穑民用章,建乂室宇。”


《封龙山颂》拓本欣赏









俞丰临《封龙山颂》选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