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老人的逝去

 东东东gd 2018-09-13

快过年时,气温陡降,骑车出门,面颊和双耳冻得发痛。我想,冬天嘛,天气冷点也属正常。但这看似正常的降温,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讲就不是一个好事。体质差的、有积病的,恐怕就熬不过这个坎儿。果然,年后就听到了两条消息,文坛两位值得纪念的人物相继去世,一位是著名的“农民诗人”臧克家,一位是著名的“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聊可自慰的是两位都是高寿,臧老活了99岁,堪称人瑞,马烽活了82岁,都过了古稀之年。

臧老的一生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他的诗作也照亮了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几代人,并且还将感动生活在二十世纪的人。早在1942年,臧老在他的《无名的小星》中就写道,“我不幻想,头顶上落下一顶月桂冠,我只希望自己的诗句,像一阵风,吹上大众的心尖”;“我愿意作一颗无名的小星,默默地点亮在天空,把一天沉重的夜色,一步步引向黎明”。

诗是臧老的生命,是他的挚爱。农民是臧老的一生关注的对象,也是他的最爱。诗评家说,臧克家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歌当中有一种苦涩的凝重,和不可言状的痛苦与悲凉,他把中国当时破败的乡村和悲苦的农民形象引入了新诗当中,引起了中国知识界的广泛共鸣。

我读的臧老的诗不多,印象最深的当然是那首为纪念鲁迅而创作的《有的人》。从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中,我们可以看出臧老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可以看出他的作人和处世的准则。早在30年代,臧老就以其代表现实主义诗歌成就的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闻名诗坛;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有的人》更是句句闪光;在90年代之后,臧老几乎把全部精力都倾注于散文写作之上,自嘲是“老来意兴忽颠倒,多写散文少写诗”。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臧老的人生态度。臧老自称是“泥土的人”,是“农民诗人”,其生活也散发着泥土的气息。他不崇尚豪华,而追求简朴,穿不讲究,吃更简单,无异于一个普通百姓。“大蒜大葱兼大饼,故乡风味赛山珍”,这是先生的老友、作家姚雪垠先生对臧老的赞誉。臧老也说“自家饭菜最养人,如果说我的饮食有特殊之处,除了那‘老四样’外,就是每天晚上要喝一碗粥——杂粮粥:大米、小米、红豆、黑米各抓一把,夏天加绿豆,冬天加红枣,美极了。”臧老高寿,与他淡泊的人生态度有很大的关系,一生跨越一个世纪,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包括对其人其文也是毁誉交加,但臧老总是置之一笑,对的,他从善如流,不对的,他权当没有听到。

与臧老相同,马烽也是一位一生关注中国农民,为普通百姓鼓与呼的农民作家。马烽原名马书铭,1922年出生于孝义县居义村,与我都属于吕梁地区,与我的同乡孙谦是人生和事业上的莫逆之交。马烽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成长起来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1942年,马烽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第一次侦察》。后与另一位“山药蛋派”作家西戎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在工农群众中影响很大。我读马烽的的作品最早接触的正是这部长篇。一来因为描写的是故乡的人和事,二来作者也是本乡本土,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马烽的代表作还有《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个上级》等。在《我的第一个上级》中,马烽成功地塑造了农建局田副局长的形象,茅盾先生对此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老田这个人物,写得龙拿虎跳,在马烽的人物画廊中,无疑是数一数二的。”

马烽的主要创作成就不只表现在小说上,还展现在电影创作方面。早年,他就与西戎合作,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扑不灭的火焰》,那是展现汾阳县普通百姓抗日斗争生活画卷的一部电影,我的母亲在给我们讲故事时,一直念念不忘。后来,马烽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与孙谦等人合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泪痕》、电影文学剧本《几度风雪几度春》和“农村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解禁后,引起了广大观众的极大兴趣,犹其是年轻人对影片中的爱情故事津津乐道。因为那时的电影很少有表现爱情的,何况是那么健康阳光的爱情。《泪痕》上映时,不能说是万人空巷,但电影院里场场爆满却是一点儿也不假。伴随着李古一声泪俱下的《心中的玫瑰》,观众心潮起伏,泪流满面。

马烽从自己的亲身感受中,懂得中国农民有欣赏故事性强作品的习惯。对于大段的风景描写、冗长的心理分析、重叠的倒装句子,他的态度是:“我毫无贬低这种表现手法的意思,相反的,我倒是觉得有不少可以学习借鉴之处。我只是说这种形式,知识分子比较欢迎,而不适合中国农民的胃口。即使你的作品内容再好,艺术性再高,农民群众不接受,也就失掉了最广大的读者群。”正如赵树理是要让他的作品打入地摊书籍中,马烽是要自己的作品成为农民在农事消闲的时候,或者夏日的傍晚散坐在打麦场上乘凉时候的读物。他把自己的读者对象定位于农民,不仅是出于他从小生长在农村,熟悉农村生活,而且是因为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农民的忧而忧,为农民的乐而乐。

在很多年轻作家或者先锋作家眼里看来,马烽显得有些过时,但在广大读者特别是普通百姓心目中,马烽的地位比那些自命不凡的人要崇高的多,伟大的多。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铊就是老百姓。这话不只是对当官的人说的,同样也适用于作家。两位一生都在为百姓写作、呼吁的作家,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2004年2月1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