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吕复文化漫谈

 江山携手 2018-09-13

公元520-581年,在如皋县以东的海域中,出现一个大沙洲,名为“古扶海洲”,分成三处沙洲,长在如皋以南江域中。主洲为“胡豆洲”。唐初在胡豆洲东南约二百公里涨出一处大沙洲为“东布洲”,其位置大约在今启东中部和北部,在东部洲以南汇心里涨出了两片沙洲,名为东沙和西沙,而在胡豆洲近东涨出一处沙洲,定名为“南布洲”,不久与胡豆洲连成一片。最初的海门县设在东布洲大安镇,以后改名为“东洲镇”,吕四盐场在东布洲的北面,归海门县管辖。

唐时的瀛洲,是在今日南通市往东那条长15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的通吕水脊北侧,即古称东布洲的地方。故而吕四有“西连通泰,东及扶桑,北负沧海,南襟长江”之说。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796年至1820年),长江主流重入南泓道,在南篙枝港以北便涨出了吕复老沙、吕复新沙、灶界沙、日照沙等几块沙洲,南部长江口上更出现了成群的江心沙洲,沙洲与沙洲之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水域。这些沙洲便是启东一带成陆的雏形。它们遍身堆积有层层叠叠的海贝和海藻的残骸,后来更长出了草莱萋萋的灌木,遂成绿洲。

早年这初出的绿洲只是鹤麋荟萃的世外桃源。如此说来,启东成陆的历史一清二楚,并无不解之谜。然而不久之前,即八十年代中叶,启东打深井安装自来水时,竟在地层深处发现了奇异的木质物,其深达180米,厚度1米。另外,钻杆还搅出一块直径达10厘米的木块,纤维组织尚完好。有人猜测,这是古代长江上游飘下的木排,或是沉船遗存物体。但据地质学家考察,认为黄海水深一般不超过50米,近海水深不过10来米,等深线在东经120度以东。可以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沉船或木排,不致在沉到海底后再往下渗钻几十米,也不会有深达一米的木质物。这样一说,启东成陆的历史则迄今还是个不解之谜。地质学告诉我们,地球上最近一次冰期,距今1万至12万年。那时,长江口远在今日海岸线以东220公里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随着冰期结束,气温回深,海水淹没了大片陆地。由此推断,冰期前这里可能是一片史前大森林,上升的海平面和长江携来的万顷泥沙,又将它们掩埋在地层深处,使昔日葱笼繁茂的原始大森林杳然无踪。若果如此,启东一带成陆的历史,则更富大自然变迁的传奇色彩。就是说,它的成陆的历史并非一次完成,也许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这里本是弥漫大森林的古陆,后启东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东边、北边靠黄海,西边与海门毗邻,南边紧靠长江与崇明县隔江相望。

由此可见,吕复这个地名,至少已有二百年的历史。

吕复在启东历史上,成陆历史不比汇龙等其它沙洲晚!

从元朝末年到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310-1672年间,长江主泓道自南向北移动,江岸不断坍削北移,海门县原来是一个拥有一百二十多里的大县,大片粮田坍入江海之中,最后改县为乡,并入通州,没有坍削的吕四部份划归南通县管辖。当时江岸从狼山向东北经余东、包场。大至沿着现在的通吕公路一线向东到现今的新港闸。在南面坍岸同时,北面也不断坍塌。

元朝时,秦潭东北,还有一个沙洲,称为海门岛,后来没有了。到清朝末年前后约1911-1912年间,沈公堤之外尚有一百来亩地,二百和三百亩地之称呼等。民国初年1912年,自东向西,今秦潭之东北,当时有居民约三至四百户,设渔行,盐场等。沧桑变迁,昔日繁荣之地现已坍入江海之中,甚至有些地段坍八江海长达一、二十公里。

启东历史上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南部为新涨的沙地,只有的一百二十年历史,史称“外沙”,1928年设县分治前隶属上海市崇明县;中部地区为“下沙”(大吕复应该属于下沙),在1941年前隶属海门;北部吕四一带,成陆时间最长,有千余年历史,在宋、元、明、清时归属海门,1942年前由南通县管辖。马相伯的《启东设治汇牍》对启东设县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

我认为吕复老沙、吕复新沙范围除了现在的吕复地区,还应包括通兴、竖河、石堤大部分地区。

这就是大吕复的概念。

大吕复在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海门、通州、启东,投了三个娘家。

但大吕复绝对不是三姓家奴!

如今在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称为“北沙”,南部和中部地区叫“南沙”。“南沙”“北沙”语言迥异,风俗有别。南沙人讲的是启海方言,与海门话完全一致,和崇明话相似,跟上海话相近,同属吴语,而“北沙”人说的则是“吕四话”。

对于“南沙”居民的由来,比较主流的看法是“句容迁崇明,崇明搬启东。”据明正德《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初涨时,人烟稀少。696年(唐万岁通天年),有黄、顾、董、施、陆、宋六姓在岛上“辟草垦土,易而为田”,人口大多来自江苏句容一带。1025年(宋天圣三年),崇明新涨一沙有姚、刘二姓来居,名姚刘沙。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三沙涨成,因“有鱼盐之利,民乐居焉。”句容人朱、陈、张三姓来此定居。清光绪以后,崇明岛东北江中相继涨出十来个大小不等的沙洲,于是外地特别是临过的崇明、海门居民便陆续迁来开沙垦荒,繁衍生息。这些沙上人,便是启东南部最早的居民,他们大多是崇明地主的佃户。由此可以推断“南沙”居民源于江南句容、迁自崇明的说法是极为可信的。然近代以来,“南沙”居民的主流大多是来自浙江嘉兴湖州一带。是太平天国时期为了躲避战乱一路北迁的浙北江南人。就现在来看,长江口沙地的民俗文化和浙北也是极其相似的。

启东南部沙地的居民潜意识里还常以江南人自居,自己居住在江北,仍然固守着江南的不少习惯。居然噱称外地人为“江北人”,把听不懂的话叫作“江北话”。’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沙”居民源自江南。另也称自己为“沙上人”、“沙里人”。以示区分与北部人的不同。

至于启东北部吕四一带的“北沙”居民,更是由来已久的复杂移民。“北沙”是启东最早成熟的沙地,为长江入海口出涨的“东布洲”。

“北沙”是启东最早成熟的沙地,为长江入海口出涨的“东布洲”。唐朝时,吕四辟为盐场。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的早期居民为流放于“胡逗洲”上以“煮盐为业”的各地“流人”,当然也不乏从外洋漂来的各地渔民。其居民究竟源于何地,如今很难考证。但语言学家对于如今吕四话的研究,认为吕四话是古常州语。故将吕四话划为吴语毗陵片。从人类迁徙规律看,大凡人口流徙,总是与自然地理、行政命令、区别设置、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在吕四,民间曾有这样一种传说:明朝洪武八年八月十三日,吕四地区发生海啸,3万人淹死。于是朝廷下旨,从白卯(今常熟)抽杜、卢、季、周、毛、彭等姓,连同祖宗枯骨,举家迁往吕四,永不回原籍。因此,传说吕四地区本籍就有这么几个大姓,其余都为后来迁来的客籍户。

启东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太湖片苏嘉沪上海小片,大吕复人的语言,就是启东话。

专家分析,沙地人主流来源是浙江北部嘉兴湖州一带,太平天国起事,南逃先至张家港,然后至崇明岛,再至启东海门。民国时又部分北迁如东,最北至射阳一带。

吕复,吕洞宾又(复)来的意思,简称吕复,又说吕四又(复)被海水侵犯,故称吕复,原在蒿枝港北涨出有吕复老沙,吕复新沙,灶界沙,戏台沙。清光绪年间围垦,原属于南通12区,1949年划入启东县,1956年将通海,一堤,石堤合为为建设公社,1958年改为卫星人民公社,1962年从建设公社分离。

吕复以前取吕复沙名,也名大仙桥,位于吕四南部的蒿枝港河畔,清光绪时期有一个吕四乡贤,叫李云晖,在吕复一带发放救济粮时候,看到吕四与小安沙之间有条天然港梢,港北是吕复,地势低洼,经常一下雨就水没灶户,十年九灾,他想靠救济不是长效办法,治疗水患是根本,于是在原港梢的基础上开河兴水利,到第二年就开出35里的排潮河,河两岸种有固土的蓬蒿,一眼望去郁郁葱葱,胜似两条青龙,李云晖把此河定命为蒿枝港,从此洪水易排,波浪不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民谣道“蒿枝港,本天然,初为民灶河,开辟在从前。西至石陀港,东至东海边——–”原来的吕复就是龙身的当中段北岸,70年代末的吕复,东边是的建设乡,西边是通兴乡。北边是吕四,东北是三甲乡,西北与通兴吕四交界处为牛桥,牛桥东南有桥为花甲桥,在吕四和吕复的交界河上。

1983年编撰的启东志上有如下记载:仙桥大队(农库所)农科所蒿枝港河北有王大仙,河南有张大仙,中间有一条木桥,叫大仙桥,以桥得名。锦芳大队(8大队)民主建政时期以烈士崔锦芳之名建锦芳村,,取原行政村名。

灶户大队(7大队)旧时管若干煎丁称灶户,大队由此而得名。

小圩大队(6大队)当地原圩名小圩得名。

车路大队(5大队)民主建政时以境内牛车路进车路村而,用原行政村名。

德明大队(1大队)解放前烈士刘德明之名建德明小学,以校得名。

吕复乡下辖锦芳村、灶户村(以前叫农科所)、吕复村、车路村、培根村、小圩村、肖家店村、德明村等,原来属于吕四区,九十年代中期并入志良乡,划入黄鲍区,2008年又归吕四区。

民间传说的大仙桥名称是这样来历的:

一两百年前,因一块仙地而得名,现位于原来吕复镇中心文化宫公路边,就是吕复菜市场路口东边点,听老一辈口传,那块靠十平方的仙地,逢下雨落雪不湿,被老百姓视为有灵气的地方,所以有位大仙在那边用竹子围了一间房子,里面供奉了一尊泥朔菩萨,供大家供奉祈福。而后被称作大仙庙,而旁边商铺林立,各家生意也挺兴旺,在庙西边原来的老市场东边农机厂南边横跨蒿枝港河有一条木桥,名为大仙桥,大概宽约3米,并且有龙骨,木板拼的稀朗,站在桥上可见河水涌动,所以一般胆小的人都不敢上桥,桥南有以前一个砖窑,是一个叫吴志明的富农开的,每次烧砖头时候就会来大仙庙祈福一次,保佑烧的一窑好砖。听老一辈讲,大仙庙是很灵的,我大舅小时候身体不好,我外公带两支蜡烛去烧香,许愿后带些香灰,用纸包好,带回来后用水泡好,给了大舅吃,一吃就好了。那边一片后来成了集市,为大仙桥,沿用至今,大仙桥和大仙庙在除四旧中消失了。

在抗战时期,吕复有支抗击小日本的铁军,民兵游击队大队长为曹庭熊(后熊改为荣),带领四个乡的游击队队员,与小鬼子长期在青纱帐里周旋斗争,曾经保护过县长顾民元,在牛桥激战中打击了日本鬼子,取得了丰富的战利品,当时老百姓评价吕复一带的抗日队伍,叫铁吕复,钢培根,二补豆腐洛伽糟,说明吕复的抗日队伍是英勇无比的,抗日烈士有朱锦芳,仇尔宝,刘德明等,车路村(5大队)出了个新四军营长姓阙,是阙国华(此人今年10年去世)的亲爹,他因没文化不识字后来卸甲归田,文革遭到迫害,但是没迫害致死,于七十年代初终老。后平反。

吕复的蓬蒿很多,是中药,是做茵陈酒的原料,张謇当年在海复建颐生酒厂生产的茵陈酒是在中国第一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酒。而随着环境人为地改变现在基本上见不到茵陈蒿了。

吕复村(原九大队)出了个有名道仙官人,陈七大老爷,以前这里有陈家大院,是个大户人家,他的传说家喻户晓,老年人讲道他的传说乐此不疲,口口相传至今,最有名的就是老毛蟹名称和魬丝条名称的起源说和陈七大老爷任官职的打虎的神奇传说。

宋家店早在1930年左右就出现了,它的创办人宋声扬是吕复地主,属“九里十三董”之一,与张謇认识。

1938年,宋声扬病逝,宋家店随之倒闭。九里十三董是当时吕四南部吕复一带的十三个乡董,有崔锡球、宋声扬等。

日本鬼子是1940年以后进占吕四的。

根据《张謇日记》记载:“八月二十二日,与磐硕、彭阆书、宋声扬同由吕四之牛桥壅途二补、三补至海境之卑长春各荡,巡历一周。”。这段记载讲述的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张謇与李磐硕、彭阆书、宋声扬等人视察海滨荡地,为通海垦牧公司的创办作实地考察。

这也说明,早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宋声扬就已经是一位知名地方绅士。

另一个关于宋家店来历的说法,大约在一百三十年前,宋立士年轻时带亲侄子宋希林从海门移民到启东,开荒拓地,并生有双胞胎儿子宋希江、宋希范。宋希江生有五子一女,长子和次子叫宋声强、宋声同(外号老活狲),女儿宋月娥嫁给王鲍丁家,族人称她为丁家婆娃。第三个儿子年轻时在如今的宋家店地段开了店,这就是宋家店的由来。解放后他和老四移民到大闸口(即篙枝港闸),数年前两人相继谢世,享年八十多岁。宋希范儿子宋声瑞写得一手好字,故解放前在吕复有陈家的拳头和宋家的笔相齐名的说法,就象天龙八部里的南慕容和北乔峰一样。

顾德富店是顾德富先生开的店,如今早已没有了店,只有几间旧屋原址上翻建的新五芦头,估计是在解放前后开过的店。

大吕复历经沧桑,其名字先有吕复老沙、吕复新沙(清嘉庆年间即有其名,启东当时只有几个新沙),后划入海门和南通,划入启东后,先后出现了吕复公社、吕复乡、吕复乡中、吕复小学、吕复村(现名)等名称。

大吕复人在启东地区群里,属下沙地区,北面是江北人(吕四土著居民,说江北话),南面是外沙人。大吕复人因为没有出海打渔的先天条件,又离市中心远,得到的经济辐射少,所以只能自强不息,养成了吃苦耐劳、敢爱敢恨的性格。

如今的大吕复,隶属启东吕四港镇,背靠世界四大渔港之一,南达汇龙,西接海门,四通八达。马路边厂房林立,机器声日夜不绝;村道旁群楼高耸,小轿车穿梭往来。农田肥沃,菜地碧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开开心心。农民春秋下田头,冬夏小游胡。工人一月好几千,打工不必到外地。学生坐接收车上学,省省力力。世外桃源之谓,也不为过。

有千秋笔拙诗一首为证:

历尽沧桑大吕复,

分外珍惜新生活。

世世代代老百姓,

安分守己无过错。

建筑纺织小五金,

日新月异在开拓。

与人为善福满门,

正确对待贫与富。

附:大吕复历史沿革

清康熙末年(1720年左右),长江口北岸开始新的淤积。在此后的200来年里,许多小的沙洲逐渐并连形成启海陆地(吕复老沙、吕复新沙开始形成)。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划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涨的10个沙,设置海门直隶厅,上隶于江苏布政使司(大吕复此时属海门直隶厅)。今启东中部地区,时为海门直隶厅的东境。雍正至光绪初年(1733~1875年),长江口北岸的惠安沙、杨家沙、永丰沙等13个沙洲陆续形成并连成一片,因临近崇明,大多为崇明人开垦,称崇明外沙(称崇明岛为内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崇明县设崇海司巡检署于九龙镇(后更名为久隆镇)。崇海两县间开挖崇海界河,西起庙桥,经南阳村东流入海,南为崇明外沙,北属海门。与此同时,通海界河开挖完成,以南为海门,以北为通东(通州东部)。今启东分属三县的格局至此形成。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海门废厅设县;5月,通州改称南通县。今启东中部地区时属海门县,隶属于沪海道(大吕复此时属海门县);北部地区时属南通县,隶属于苏常道。

民国29年(1940年)11月,新四军挺进启东,建立启东县抗日民主政府。16日,接管启东县政权,国民党启东县政权到此结束。启东民主政府最初设在汇龙镇,后撤到江家镇。民国30年(1941年)3月,日军正式占领汇龙镇后,日伪炮制临时伪政府——“启东地方自治会”;启东抗日民主政府在农村流动。9月,为对付日军“扫荡”,抗日民主政府将启东、海门两县合并为海东行署(大吕复划入海东行署)。12月,改称海启行署。民国31年(1942年)7月,崇明划入,改称海启崇行署(大吕复划入海启崇行署)。9月,通东地区划入,成立东南行署(大吕复划入东南行署),驻地在聚星镇。民国32年(1943年)4月1日,日伪正式成立伪政权“苏北清乡区启东特区公署”。其管辖范围是原老启东区域,即崇海界河以南。民国34年(1945年)8月31日,日伪军撤逃,日伪政权垮台。

民国35年(1946年)1月,国民党“还乡”,在南通城组建启东县政府。10月起,随国民党军进驻汇龙镇。辖区崇海界河以南,即原国民党启东县政府管辖区域。同年3~11月,民主政府将启东、海门两县恢复建置,隶属于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区。12月,启、海两县再度合并为东南行署,隶属于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大吕复划入东南行署)。

民国38年(1949年)1月,启东、海门全境解放。两县恢复建置,划海门的东部地区、通东的吕四地区归启东版图,县政府驻曹家镇(大吕复划入启东版图,一直至今)。5月起,县政府迁至汇龙镇,隶属于苏北行政区南通专区。1953年,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区,1968年隶属江苏省南通地区。

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启东县隶属于南通市。1989年11月、12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先后发文,同意撤销启东县,以原区域设立启东市(县级),仍由南通市人民政府管理,实行计划单列。1990年2月15日,启东召开撤县建市大会,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挂牌,宣告启东市正式成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