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诗人为什么对月亮情有独钟?

 wshiqing 2018-09-13

相信好读古诗词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这就是古诗词中谈及月亮的诗词很多, 感觉好像诗人都是月亮的崇拜者,赞颂者。

你看,“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你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你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你看,”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赞颂月亮多么的有情有义,而对于给万物带来生命的太阳却少之又少,这是为什么呢?

简单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月亮属阴,太阳属阳。中国人自远古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阴阳八卦学说,从此,中国人的易经阴阳学就深刻于中国人的基因之中。

在阴阳两物之中,中国人特别是古代诗客骚人,偏重于喜欢阴性的东西。老子《道德经》通篇都是赞颂阴柔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知其雄,守其雌。 致虚极守静篤。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兵强则灭,幕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孙子兵法》也讲,兵者诡道也,以正用兵,以奇取胜。先知用兵之害,后明用兵之利。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老夫子,更讲求的是温良恭俭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因此尚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基因,相对于太阳而言,月亮作为主要的入诗对象,之所以被诗()人所喜欢的原因在于,月亮有如下三大特点:

1、        挂在天上,本身不发光,而是借用太阳的光,光线柔和,光而不耀。

2、        形状为圆形,带有阴性柔弱性质,具有包容性和接纳性。可见形状在一天中和一个月之中一直在变化,满月、玄月、残月、峨眉月等,便于人们产生联想。

3、        在夜晚出来,而晚上是人们,特别是诗人才思敏捷,大发感慨的时候,也是恋人幽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两大节日,即元宵节和中秋节,这两个节日的都与月亮有关,就连中秋节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月饼,直接以字命名。

因此,正是基于以上三个特点,月亮自然就成为诗人笔下

      一、美好时刻的见证者,如:

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2)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3)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4)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美好希冀的承载者和传达者: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3)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三、愁思、悲伤的触发者,

1)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四、孤独的安慰和陪伴者

1)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

2)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你这多情的月亮,诗人高兴时,你与他们同乐,增光添韵。

诗人悲伤和孤独需要陪伴安慰时,你成为他们的抚慰。

当诗人们需要向远方的亲人朋友表达思念时,你又扮演成为美好的使者,满足他们的愿望。

你简直就是百变的魔者,

难怪,诗人们是如此钟情于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