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一面的Kolumba博物馆

 siongsiongking 2018-09-13
曾经的礼拜堂前,能直接看到那科隆教堂的双塔,如今再也没有

我的关于科隆记录其实远没有完。只不过最近事情太多,耽搁了。 Peter Zumthor的Kolumba博物馆我上次传了相册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50226804/在这里。关于这个博物馆,我相信大家在无数的媒体杂志上都看过很多种介绍了,无外乎是种种溢美之辞。但是这个博物馆的另外一面,那充满争议的一面,我相信鲜为人知。

Peter Zumthor 1943-

2010年1月,Gottfried Böhm爷爷90岁生日的时候,德国bauwelt杂志出的特刊

标题里的两个爷爷,无疑一位就是Kolumba博物馆的设计者Peter Zumthor爷爷。另外一位爷爷,则是Kolumba博物馆身子下压着的那个Chapel的设计者, Gottfried Böhm 爷爷。注意一下,这两位爷爷可都是建筑界诺贝尔奖——pritzker奖的获得者哦。 Gottfried Böhm 是1986年得的,Zumthor是2009年得的。差了23年。巧合的是,两位爷爷的年纪也差了23岁—— Gottfried Böhm 比Zumthor大了23岁。所以在我们眼里两个都是爷爷。但是 Gottfried Böhm 也许觉得Zumthor在他面前,只能算个小字辈。 口水战应该是 Gottfried Böhm 爷爷挑起来的,当他看到他设计的 Kapelle Madonna in den Trümmern被peter Zumthor爷爷设计的Kolumba博物馆像五行山一样压在了下面。 事情还要往回追溯一下才能更加的清楚。科隆有个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大家都知道。但是又没有人想过,在科隆大教堂没有建造以前,科隆的宗教活动的中心是在哪呢?答案是——St. Kolumba. 所以,其实这座哥特风格的St. Kolumba对当年科隆城的意义,完全等同于科隆教堂对现在科隆市的意义。当二战之后,科隆的老城95%成为了一片瓦砾,包括了这个记忆着往日科隆情感的St. Kolumba. 战后当人们在瓦砾中激动的发现当年St.Kolumba 的圣像 圣母玛利亚的雕像 竟然躲过劫难,幸存下来的时候。人们决定在这St. Kolumba的废墟上建一个礼拜堂,去祈求科隆城未来的福祉。 这个在灾难过后代表着希望的礼拜堂的建造的任务,落在了Gottfried Böhm的身上。而事实上,对Gottfried Böhm,这件事也意义重大。这是他第一次离开父亲的荫庇,单独承担一个建筑项目。 1947年二战结束后仅仅两年,礼拜堂落成。Gottfried Böhm用St。Kolumba教堂钟塔的基础作为主要结构的一部分,并用了在战火落在科隆以前,及时转移保护下来的艺术家Thorn Prikker(1868-1932)设计的精美绝伦的玫瑰窗,建造出来了一个精美小巧的礼拜堂。礼拜堂的顶部,像贝壳般有着波浪形的弧线。Gottfried Böhm用废墟中哥特飞券的石头,铺成地面和墙角线。而在屋顶的滴水嘴的设计上,Gottfried Böhm设计了一只熊型滴水嘴,放在了入口的侧上方。按照科隆当地的传说,是一只熊在危难的时候保护了神圣的Kolumba von Sens。 他希望这只熊,能够保护着礼拜堂,保护着这里的人们。 Gottfried Böhm作为一个世世代代生活于科隆城的家族的一员,在这个礼拜堂的设计上,自然得倾注了他如别的科隆人一样热烈的感情和满满的希望。

这样迷人的光线,现在已经很难看见。

那只熊还在,只不过没有往昔的神气了

所以当Peter Zumthor将一个博物馆从上到下得,仿佛一个囚牢,将礼拜堂封在了里面的时候,Gottfried Böhm觉得他完全不能接受,他的建筑遭到了如此粗野的对待。我们今天参观的时候,也完全无法从外部看到,这墙内其实还有着一个属于科隆城的礼拜堂。 批评的声音不仅来自Gottfried Böhm,还汹涌的来自当地的居民。就像我说的那样,这个礼拜堂,它有着无法替代的情感寄托,所以也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祈祷场所。就像我去的那天一样,我完全没办法摄影,因为礼拜堂里总有着在静静坐在那里,祈祷着的人们。 然而当有一天,居民们突然发现,一个建筑从天而降,罩住了礼拜堂也罩住了那自然光线,当阳光无法像往常一样穿过美丽的玫瑰窗,将礼拜堂内洒满五颜六色的色彩和斑点的时候,他们觉得再也无法容忍和接受了。

从外面还能看见那个礼拜堂的一个立面,黑黑的洞口是现在礼拜堂的入口(可以跟第一张图比较一下。

这就是关于Kolumba博物馆的另一面。Zumthor从他的角度,做到了他认为的一切。可他毕竟不是科隆人,他也许有着瑞士人特有的傲慢与不屑。他觉得也许那一些不那么重要。对于建筑业者,我们仅仅满足于一个优秀建筑的横空出世。然而,其实建筑背后也许有着更多,或情感,或记忆,或喜或悲,其实都值得我们去重视,去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