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⑳ | 九月昼夜温差大,饲喂控料需谨慎,这九个知识点要掌握!

 tssenpujgg 2018-09-13
当代水产独家报道:

作者 |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维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九月,昼夜温差开始逐渐变大,藻相菌相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尤其是今年气候异常的情况下,菌藻种群会比前两个月更容易且更快的老化消亡,从而导致池塘微生态对污染的净化能力和分解利用率逐渐下降。而此时虽稍有温差但昼夜水温都还保持在对虾活动生长的适宜范围之内,只要水质底质没问题,对虾吃料就还会很快很猛,那么污染自然就会慢慢积累变多,养户只要稍有疏忽,水质底质就会出现剧变而出现严重的养殖问题。既然污染主要来自于饲喂,那么这个时期,我们在养殖中对于饲喂的管理调控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说起合理控料大多属于经验性为主的实际操作,和理论差异很大,并非一句两句能说得清的,这里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笔者所知的一些合理控料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


一、常规控料


可选择固定一段时间定期减料或停喂一餐。这样能很好的减轻肝肠消化负荷,促使对虾去摄食藻类、细菌、生物絮团等,以补充微量元素、土著菌群、天然营养来促进胃肠消化及营养吸收利用;同时也可以清底调水,减少污染。一般有这种常规控料操作的池子一般不会出现泥皮、青苔、底栖附着性藻类等微生物种群。有经验的人一看就知道了,而通过这种控料操作也能很好的辅助处理以上几种水质问题。



前段时间拜访如东外塘(露天池塘)养殖时,有给一个养户讲到南方一些老养殖户流传出来的一句经验:养虾如干公务员,朝九晚五耍双休。说的就是大池塘的对虾养殖,无论是混养还是纯养,只要放养密度不超过5万一亩的话,到了中后期都可以只喂两餐,一餐在早上八到九点,另一餐则在下午四到五点,而一周时间里总要停个一、两餐(状况不佳时甚至是一、两天)不喂。这就是大池塘养殖对虾常规的控料管理,这个方法好记好用,也容易推广。所以笔者一般都建议养户按这个经验来操作。


当然若是赶紧吃料很猛,对虾机体发育又很健康,水好底好的想要多喂一些,那也可以在中午加多一餐(一旦要加餐,最好早晚那两餐的时间分别提前推迟一两个小时),或者每十天才停一、两餐。但要注意,一旦延长停餐的间隔时间,或者增加餐数,就要特别注意肠胃肝脏的变化(一般会出现细肠、断肠、红肠红肝、肝膜发黄发红等症状表现),以及底质水化的跟踪检查。


二、蜕壳控料


池塘里每晚都有不同比例的对虾在蜕壳,而有超过两成以上的对虾会在初一、十五前后四五天的其中一晚集中蜕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蜕壳期。而蜕壳期间对虾对环境的污染将变得更为敏感,对水体营养会变得更为依赖,所以稍有环境不佳、水体营养不足就会出现甲壳问题,进而长时间的影响吃料。由于每个池塘的对虾的蜕壳期都不一定相同(哪怕是同时放苗的也有一定时间差异),所以养户最好把每个池塘上一次(尤其是月圆附近那次)大蜕壳的具体时间记牢,这种大蜕壳相隔时间一般比较固定,大都是半个月,相对比较容易找到规律,以便依此来管理。



蜕壳期里,对虾会因为要准备蜕壳而出现短时间的停食,这种停食会在蜕壳前至少半天就出现端倪,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一有明显蜕壳增多,接下来的好几餐就开始慢料。这种蜕壳慢料若是不超过三天就都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太过担心。但若慢料的时间过长,超过了三天,或者观察料台上、扒底、风尾的蜕壳明显减少到平常差不多的数量后吃料速度仍然没有恢复上来,这就是池塘环境里出现了影响、阻碍蜕壳的一些因素,这时我们就得小心了。


既然蜕壳期本来就会慢料甚至停食,所以我们在临近蜕壳期时就要注意适当的减料,以免饲料浪费而污染水质底质。经验上来讲,正常的大蜕壳时,需视蜕壳增加的数量减料三到七成(蜕壳越多的几餐,减餐也越多),蜕壳最多那天最少都得减料一半,有夜晚加餐的晚间那餐都需直接停掉,而且傍晚那餐也要减掉至少五成以上。蜕壳期过后不是一下子恢复日常投喂量,而是逐步一、两成一餐的加上去(吃料较猛的也必须分两天3-4餐慢慢加到原有料量)。另外若是遇到大雨、气候突变等异常天气或大换水、过量用药等引发应激性蜕壳的话,就必须下一餐直接停料,观察一、两餐后再从七成料量开始逐步试探性投喂上去。


三、调水控料


水质不佳时无论是环境的变化、溶氧的不足、还是毒素的增加都多多少少会对虾吃料有些影响。尤其是水化超标、藻相不好、藻类老化、变浓发暗、油膜泡沫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溶解有机物、有毒藻类、死藻毒素等多多少少会吸附到饲料里,时间稍长就会引发中毒性肠炎。所以我们最好要减料三到五成(减量不减餐),待调好水质后再慢慢加上去。


四、改底控料


对虾用的都是沉性饲料,加上现在原料高细度粉碎工艺,饲料的吸水性会比以前更为厉害(原料细度越大,空隙越多,吸水性就越强),所以再沉底过程中会吸入水质底质中的大量有毒有害的物质。尤其是池底有问题时,饲料沉底后会吸收更多的毒素,这对对虾的健康自然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发现有底泥发黑发臭发热、风尾出现异味、池边冒泡等底质恶化的现象时就要注意适当的控料了,一般减掉三到五成,也是减量不减餐。赶紧处理底质后再逐步加回去。同时在底质处理期间,早中期可以适当交替拌喂不同的活菌投喂,中后期可以用表活(用于通透底水)或过碳酸钠片(用于增加饲喂区域底氧)拌料同用以便短时间维持一下吃料区域的环境良好。


五、天气控料


不好的天气直接减料或停料,这一点是稍有点一线养殖经验的养户都知道的东西了。如有转风低压(易泛底缺氧)、曝晴(易夜间缺氧、白天应激)、骤雨(易缺氧或应激性蜕壳)、升温(易底部缺氧中毒)、降温(易应激)等天气突变时都须料量减半,暂时减量不减餐,但若是严重(连续一整天东风、低压;突然曝晴三天以上;降雨量超过10cm;水温升降超过3℃)时,则可直接停料一、两餐,或直接一天停料(注意,只能是水质底质没问题、藻相正常时才能停料)。


六、节气控料


养虾是属于农业,在中国搞农业自然就得学会看农历。因为农历是专门给农业编整的历法。虽然现在的气候比古时已经变了太多,但很多时候还是很准的,至少初一、十五、中元、龙抬头、清明、中秋等这些农历节气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时候我们都要根据当年的农历特点而不同程度的控料。


七、捕捞控料


现在大多池塘都是用地笼撒料诱捕。正常投喂的话,大虾的捕捞成功率会相对偏低,甚至没有对虾进笼。而饱食状态的对虾在运输过程中排泄污染会加重,同时肝脏承受能力也会相对偏弱,所以一般捕捞前都应当适当减料甚至提前一餐减喂。另外,捕捞会对池塘水质底质有剧烈的搅动,一些池底的污物毒素都会因为搅动而释放出来,从而影响存塘鱼虾的继续养殖。所以一般捕捞前需适当减料,而捕捞之后也会减料两到三成,当然也可用玉米或红薯代替三到五成饲料进行投喂,以减少氮源污染,以便快速恢复水质底质。


八、发病控料


发病控料这也是常识性操作了,前几天还有一个养户在询问这方面的内容。发病了减料一半(减量不减餐)或直接停料一、两天以便观察肝胃机能否自然恢复健康,这本身就是病害检查的一个诊断手段和处理步骤。若要拌喂药物,也自然而然的须要减料三到五成后诱使发病较轻的对虾集中吃食以便药饵能更快更好的得到摄入吸收。若是发病严重或出现死亡时对虾自主慢料停料,我们还要根据对虾实际吃料情况来随机调整。一般只能按能吃完料量的七成数量投喂,以免导致肝胃病变的对虾被引诱吃食后引发肝胃负荷过重直接坏死而致更严重的爆发性死亡。而疾病控制住之后,也不要一下子恢复原来的料量,而应该,最多隔天一成(等于是两天一成)的往上缓慢增加,并注意查罾观察对虾肝胃情况,以免病情反复。


九、用药控料


很多药物对水质底质都会有一些影响,从而影响吃料情况。


肥水药会在接下来的一两天内进行水体中下层的耗氧;活菌制剂会耗氧(芽孢、酵母、光合菌等;而乳酸菌等不耗氧的活菌在分解水体有机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几率产生会耗氧的中间产物);消毒剂会刺激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而导致使用当晚甚至次日出现缺氧;底改可能会因为用量不足而致处理不彻底产生中间有毒有害物质或使用过多后直接抑杀菌藻;净水药物则是絮凝沉淀整池毒素污物而致底部缺氧中毒。


以上这些都是药物使用后对水体的常见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尤其是过量或连续使用)药物后就要在饲喂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免过多投喂而导致不必要的污染。


控料技术是相当考校经验和细节管理的一门艺术,一些经验丰富的养户甚至只需要通过投喂的管理就能做到少用药甚至一些极端的还能达到传说中的不用药。而这些用药很少的人无一不是饲喂管理做得非常细致的人。毕竟如何合理的饲喂不仅关系着对虾的生长,还关系着环境的维护。任何一个养殖者都不得不慎重视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