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坑杀亲儿子弘时,不是为了让乾隆方便上位,而是另有真相

 疯癫史鉴 2018-09-13

|疯癫史鉴
万里碧空净,仙桥鹊架成。天孙犹有约,人间那无情?

《七夕》这首诗是雍正年轻时写下的,那时他还在感慨人间自有真情在,可九子夺嫡雍正登基之后却成了无情的帝王。 

雍正继承皇位时根基及其不稳,上没有康熙的亲笔遗诏名不正言不顺。下没有嫡亲的支持,一母同胞的弟弟胤禵是他强劲的敌人,三皇子弘时倒向八王的阵营,就连他亲娘齐妃都不愿意让他上位。 

雍正即位后,德妃曾说,“钦命吾子继承大统,实非吾梦想所期”,如果不是雍正死活拦着,直接就陪着康熙殉葬了。德妃没有死成,但也没有接受雍正的封赏成为皇太后,至死都没有搬进太后应住的慈宁宫。 

IMG_256

 雍正迫切的把权力捏在自己手里,大刀阔斧的排除异己圈禁兄弟。即位之初,雍正本应该立即实施秘密建储,确立下一代继承人,避免自己出现意外时发生争位的动乱。他却以“诸子尚幼”为理由拒绝建立储君。

雍正也许只是为了断绝权利流逝的可能性,但大臣却对上位者的一举一动,都要仔细斟酌。当时雍正的大儿子弘时已经成年,这一决定也被解读成了弘时不在诸子之列,没有资格即位的信号。

事实上雍正也确实不想立弘时,储君资格有参与政事,提前磨练自己的本事,一旦给了弘时这种身份,被排挤的八王党就可以改头换面,堂而皇之的跟雍正继续作对。 

123 

同样雍正元年八月,立弘历也就是乾隆为储君,只是走个形式堵住朝廷上下的悠悠之口。雍正早年一直在提心吊胆的跟兄弟搏杀争权,根本没心思安排弘历的启蒙教育,孩子九岁的时候才安排上学读书。 

雍正继位的时候,弘历才十二岁。只读了三年的书,连启蒙教育都没有完成,再加上弘历生母地位低微,完全没有家族势力,根本没能力也没有条件干涉政事。所以雍正很慈爱的给弘历安排了很多著名的文臣,加强教育辅佐他的学习。还很大方的让弘历代替自己去“祭景陵”,把秘密建立的未来储君几乎公布了出来。 

乾隆 

弘时看到种种情况,认为自己与皇位彻底绝缘心如死灰。论长幼弘时虽然是三皇子,但他之前的两个哥哥早已夭折,弘时作为实际上的大儿子远大于四皇子弘历。论家族弘时的生母齐妃,以侧福晋的身份跟随雍正多年,而弘历的生母却只是一个侍妾,恩宠后才被封了个格格的称号。 

弘时自认为样样都要强过乳臭未干的弟弟弘历,不甘心失去皇位,更不敢想象自己重蹈八王等人的覆辙,成为新皇帝随时可以处罚圈禁的奴才。

 弘时极力反抗,希望扭转乾坤,结果却弄巧成拙,像被蛛丝捆绑的猎物一样,越挣扎勒的越紧,早早的结束了自己的命运。雍正不仅将弘时赶出了皇宫,还给他断绝了父子关系,让他成了八王法律上的儿子连带受罚。

 弘时作为雍正实际上的大儿子,在清朝史上本应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果却成了小透明,留下的正史记录少之又少。在《清史稿》中弘时的记录只有一句,“雍正五年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在《皇子世表》中也只有一句,弘时,世宗第三子,早死,无嗣。

 IMG_256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句名台词,有时起初的隐忍可以避免一路的疼痛。弘时在得知自己无缘皇位的时候,如果能够选择隐忍下来,跟他父亲雍正学上几分隐忍,结局也会大有不同。

 九子夺嫡时,雍正也是几乎与皇位无缘。不论是八王还是他的亲弟弟十四王,都要比雍正风头强劲备受康熙恩宠。雍正以韬光养晦的思想,自诩天下第一闲人,对争夺皇位的兄弟强而避之,让政敌对他放松警惕,成功的保全了自己的实力。

 孙子兵法曾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里的先胜并不是内定的胜利,而是找到一个可以保护自己不败的因素,让自己利于不败之地再发起战斗。

 如果弘时能够蛰伏几年,等到弘时长大成人足以接手政事,羽翼丰满足以干涉政事的时候发难。雍正也许会本着帝王之术平衡手下的势力,相对的给予一定的扶持。不仅是雍正,换任何皇帝都一样,条件允许的话,自己死之前根本就不会放权。

 IMG_256

 有了皇帝的默许就相当于立于不败之地,在不犯谋反等根本性大罪的情况下,弘时的权势至少可以维持到雍正死后,这期间他有大把的机会可以翻身。

 年少轻狂不知愁,疏狂一醉梦清秋。弘时在老爹雍正失意的时候,倒戈投奔风头正盛的八王爷胤禩。雍正胜利登基之后,弘时仍没有反思揣摩老爹的成功之道,反而继续跟着八王的路子。跟着成功者的脚步,也许不会取得同样的成功。但跟着失败的者的套路,注定跟着一起进坑。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雍正作为九五之尊,掌握着最高的权柄。在高举屠刀大杀骨肉兄弟的时候,自己也深深的沉醉在权势的魔力之中。弘时,年羹尧,隆科多等等,任何有可能的威胁皇权的人,都会被无情的清算。

 弘历也不例外,立他为储君只是因为他没有威胁。如果雍正的寿命像康熙一样再多活十几年,极有可能再扶持一个皇子,日后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就成了第二个弘时。

 前人的历史,后人的反思。以史为鉴,通古今之变,讲疯癫之言。追求自由与成长,欢迎关注并分享。微信公众号:疯癫史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