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学霸的学习方法论

 许馆421 2018-09-14

首先声明,我不是学霸。我小学和中学的成绩常年在中等偏上,好的时候班里前十,差的时候跌到二十几也是正常。唯一一次期末考试班级第一还是趁着爸妈不在把金庸小说全集看完的那周,基本没复习,纯属运气。高考时也就考了一个不痛不痒的632分,够上浙大,不够上北大清华。

 

我本科毕业的平均GPA是3.69 (总分4)。我的医学院更奇葩,考试是不记分的,只有及格或不及格,而且是可以带回家在网上考的,信任你不作弊。匿名制,只要及格,除了你自己,没人知道你的分数。学校的说法是把我们当成“为自己和病人负责的成年人”来看,所以不需要监视我们考试。

 

就学习方法论而言,我可能没有真正的学霸有发言权。这里仅我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好的学习氛围


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这里要感谢我父母,他们在学习上没有给过我什么压力( 我妈把压力都转移到钢琴上了),也从不查我作业,考试分数有些上下他们也不太当回事。

 

唯一的要求是晚上不能看电视,当然他们自己也做榜样,不看电视,还有是必须10点半上床睡觉。但其余就随我自由在房间里做事,也不查我。这种轻松的环境让我从来没觉得学习是件很痛苦的事。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而且是各类杂书。爸妈没有特意要求我看书,只是家里有一面墙的书架,从地板到天花板,放满了各种书籍。我放学回家早,自己东翻翻西翻翻,就把这些书全看了个遍。也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

 

我就读的效实中学,是一个以学习环境宽松出名的学校。基本没有补课,作业量相比其它重点中学也少很多。老师的总体水平也很高。

 

这些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外因,但让我觉得很幸运的地方。

 

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


很早我就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 (虽然爸妈也没少帮忙)。

 

刚上小学时,由于在幼儿园没上过提前教育(我的幼儿园就是每天疯玩),所以连拼音字母都没学。刚开学就很受打击。那时我妈跟我说,你拼音不好,是因为你以前没学过,不用灰心,只要努力,就能追上去。她鼓励我每天放学回家时坐在她的自行车后面背拼音,然后这个小挫折就很快过去了,也帮我树立了自信心。

 

就像前面提到的, 做作业从来是自己的事。晚上回家吃饭聊天,然后一家人就自管自做事。爸妈有自己的事情做。我房门一关,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当然大多是时候是学习,练琴, 但看看小说,听听音乐,写写日记的时间也是很多的。

 

所以我很早就建立的一个概念就是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为的是自己以后有更多的选择和良好的发展,就像家长的任务是兼顾家庭孩子事业等等。 (成年以后才意识到成年人的任务比孩子的任务繁重一百倍啊,什么先苦后甜,都是骗人的,所以好好享受学生时代吧)。

 

找到学习的动力


在没有找到做医生的理想之前,所谓的动力其实是很肤浅的,但也挺有效。

 

记得我的第一个动力是小学时我妈许诺,如果连续10 个拼音听写拿一百分,就给我买一个自动削铅笔器。那时很流行那种手摇的自动削铅笔器,壳子花花绿绿的,有不同的动物形状,我一直想要一个,所以动力满满的。当我把自动削铅笔器捧在手里那种幸福的感觉,现在想来还很美。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动力就是快点把作业做完,让我有多余的时间做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杂书,听音乐,编故事。所以我每天都尽量在学校把作业写完,这样晚上有时间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第二天上完课后作业做起来又很轻松,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高中时候,我明确了想要出国留学然后考医学院这个目标,爸妈也很支持。这成了我最强有力的动力。

 

高二的暑假我去上海新东方补习,为考雅思做准备。记得那时一个人寄住在新东方附近一个高校的学生宿舍里,每天一早去上课,上完一天课后晚上接着自学英语,然后每天晚上跑步。当时我超迷 《柴可夫斯基钢协第一部》,所以晚上跑步听的就是那个,鸡血满满的。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没有缺过一节课。新东方班里不乏有很多想要出国留学的同龄人,但很少有几个是用心学的,迟到早退逃课的不少,像我这样努力的找不出几个。暑假结束我的雅思考了7.5分。

 

由于北美的医学院是本科毕业后才申请的,也有不少过来人告诉我考医学院非常难。但由于目标明确,又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居然也让我撞进了耶鲁医学院。

 

因为奔着申请医学院的目标,我把大学四年的课程压缩成了三年提前毕业,所以大学期间每年暑假我都要做科研加上课。申请医学院的那个暑假,我在一个实验室做全职研究,每天从家到实验室单程自行车就要1个小时,但作为唯一的锻炼时间,我还是很享受来回2个小时的蒙特利尔城市骑。每天晚上我还要上文学史课,有一大堆文章要读,剩下的时间就是为医学院申请做准备。


那时陪伴我的是很多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边听边学起来特别容易进入状态。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生活很有规律。一个夏天下来,人晒黑了,但身体更壮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最辛苦也最享受的一段时光。由此可见有一个明确目标的动力是多么强大。

 

 

意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


我爸经常说,要把学习当吃饭一样,每天来一点,这样既不会撑着又不会厌烦。我特别认同他的理论。

 

作为医生,“学到老活到老”应该是最好的写照。刚入医学院时,有个教授曾说过,你们现在学的知识,等你们毕业时有一半已经过时了。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差不太远。医学领域的发展非常快,经常有新的理论和疗法出来,很多是推翻以前的,所以如果不能经常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落后。现在,除了临床的工作外,我基本上每天都要读文献和学习。

 

有人做过研究,住院医毕业五年后,如果没有不断的学习和知识更新,这个医生水平就会下降很多(外科之类动手的是例外),所以医生不是越老越好,要看医生本人有没有持续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医生每年都要满足一定的“医学再教育学分” (CME), 每几年要重新进行执照考试,以保持执照有效的原因。

 

所以,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一辈子当学生了。但很多别的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做金融的需要不断了解经济和市场变化,做厨师的需要不断学习不同的烹饪和菜式来创新。 即使不需要在工作中太多学习,人的一生中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开车,用电脑,打字,都是近二三十年普及的事,但成年人如果不学就被时代淘汰了。在学生时代就有这样的意识,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说了这么多,最后说说方法论。我的理论是,100个成功的人有100种成功的方式,不论成功学的书写的再动听,其实是不可复制的。学习的方法也是一样,100个学习好的人有100个方式,其实也无法复制。

 

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比如我知道自己的强项是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而记忆和方向感是我的弱项,所以中学时学地理就比较吃力,在医学院时学解剖也比较吃力。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这是不得不做的事。我的医学院班里确实有“照相式记忆”(Photographic memory)的同学,也就是真正的过目不忘,但他也有他的弱点,所以就没什么好羡慕的了。

 

比如我知道自己对用耳朵听过的东西容易吸收,记得住;而光看课本则容易打瞌睡。所以即使大学和医学院时我的很多课是录像的,可以睡懒觉不去上,很多同学也选择自己看书自学,我还是会每节课都去上,需要的时候再听一遍录像巩固。现在我也经常在开车或做饭的时候听各类感兴趣的播客(podcast), 因为我知道这是最适合我的学习方式。

 

比如我知道自己做很多事情是凭兴趣,有兴趣有目标才会做的好,所以我一直都给自己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也尽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我知道自己没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一个科目,所以我就安排几个科目轮流着学,这样可以让我的大脑保持新鲜,学得进去。

 

这些都是适用我的方法,但对别人不一定适用。

 

最后,我觉得学习要会用巧力,会“偷懒”。 有时花一点时间思考、布局怎样学习最有效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味的“傻学”、用题海战术,是最不可取的,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

 

希望我的这几点心得,能对你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