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了,单田芳

 标准生活 2018-09-14

来源:有书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来自史蒂夫智库 12:58

文 | 有书君 · 主播 | 杨枪枪



 

有书君语:


昨天下午,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在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84岁。


老先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


他一生评三侠、书五义,说水浒侠义,讲隋唐豪情,生前给无数人带来欢乐。


如今斯人已逝,但是在声音世界里,他永远鲜活,永不离去。


“预知后事如何,再也没有下回分解……”

单大侠,慢走。

 



他是个又潮又有趣的老头儿


在大多数人眼中,老艺术家的形象应该是气质端庄,不食烟火,性格甚至有些古板。


然而真实生活中的单田芳,脱下了长衫,拿起了手机,这位评书界的一代宗师,却十分接地气。


追剧发微博,研究知识付费,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痛快潇洒、淋漓尽致,是个一等一的“潮”老头儿。

 

2010年的9月,当时微博刚刚兴起2年,许多活跃在时尚风口的演艺明星尚未入驻,当时已过七旬的单田芳就开通了自己的微博。

 


单田芳写微博,从不说“拯救国学”这样的泛泛之言,他只说自己的真情流露,只讲最质朴谐趣的言语。

 

77岁的单田芳,打字速度慢得出奇,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大龄微博达人。

 

今日亲朋聚会,高兴!发个微博记念下;


出门遛心爱的小狗,更高兴!


家里新买一辆好车,他就像孩子得了新奇的玩具,要和网友们一起分享幸福。

 

有一年单田芳去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正巧是刘德华的演唱会,一张票一两千块还买不到。

 

刘德华开口一笑,舞台下的沈阳妇女喊得嗓子都哑了,据说当场晕倒了20个。


单田芳只能自嘲说:


“别说录400套书,录1000套也不好使。我说这么多年的评书,我说得再精彩,我一说底下躺下一个,从来没有。”

 

听评书的人越来越少,他就破天荒地把自己的评书做成了录像带、电台专用带和电视剧。


更以77岁高龄,在微博上和年轻人互动,一字一句地讲述评书的美,让年轻人从心里爱上这门艺术。

 

单田芳在微博上自嘲是“劳碌命”:


这个市场竞争现在如此激烈,要是没有我在电台坐镇,没有我一套书挨着一套书这么录,没有我们多年的努力,恐怕评书不那么好过。


能把评书事业支撑到今天,我觉得我立了点儿功。

 


“乱世求生,就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单田芳是地地道道的世家出身,祖辈父辈都是书曲艺人。


但是,旧社会的艺人没有地位,父亲不想他在延续被人瞧不起的行当。


因此从小就教育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起誓发愿要让他接受好的教育,上好的学校。

 

父亲不止一次的对单田芳说:“你可不能再干说书这一行了。只要你把书念好,花多少钱家里都愿意。”

 

小时候的单田芳十分淘气,捅娄子、惹祸、不懂礼数、不好好学习他样样都干过。


单田芳和他的家人


父亲对他期望高,自然也就十分严厉。抽嘴巴、打屁股、罚跪都是家常便饭。父亲手重,单田芳身上常常带伤。

 

单田芳明白父亲的苦心,也暗自下决心将来要做一名老师、工程师或医生。


因此哪怕是受了委屈,也从不会顶撞父亲。

 

但是,命运常常会跟我们开玩笑。1951年,单田芳父亲因罪被捕,母亲和父亲离婚,远走他乡。

一个家庭的经济支柱就此倒下了,心灵和经济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


此时,正在东北工学院读书的单田芳不得不辍学,说评书谋生。

 

单田芳说:“乱世求生,就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1956年大年初一,单田芳首次登台演出,22岁的他有了第一笔收入。


自此以后,他的观众越来越多,也让他更想把评书说下去。

 

对于自己“阴差阳错”走上评书之路,单田芳曾痛苦万分、万念俱灰。


最不能叫人原谅的是这一切都与父亲的愿望背道而驰,因此心中有愧。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单田芳不再后悔选择了说书的行当,反而更多的是释怀,是感恩。

 

他说:“抱怨不如宽容,这也是善待自己,人要活得像玻璃,能把脏东西擦掉。”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

 

有人做过调查:


每7个中国人,就有1个人听过单田芳的评书。13亿中国人中,他的听众有足足2亿人。

 

从艺六十余年来,单田芳先生共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共计12000余集,节目时间约6000余小时。

 


如果他的评书每天播一回,可以一直播到2036年。

 

赞颂忠孝仁义,剖析兵法权谋,指点江山话春秋,论评兴亡谁手?


所谓著作等身,他的作品,从反映商周时期的《封神榜》到眼下的改革题材的评书,完全可以构筑成一部中国历史评书演义。

 

如今,“单田芳评书”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

 

2004年,单田芳先生被北京曲艺家协会特聘为名誉主席;

 

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

 

2012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他的评书享誉海外。

 

一生尝遍甘苦,书中说尽情仇,百部经典傲神州,听众闻声静候!


单从受众的广度来说,评书无疑是受众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但就是这样有广泛基础的群众艺术,现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现如今,除了单田芳之外,还有不到10个能说评书的人,能说长书的就更少了。

 

和其他行业不同的是,评书演员越老越值钱。

 

今天还活跃的评书演员基本上都在60岁上下,四五十岁的评书演员如凤毛麟角。

 

评书是经验、阅历堆积出来的一个人,这人出来了,这书也就出来了。

 

年轻人阅历有限,走的路还没人家过的桥多,说出来可信程度不大,别人也只能听故事,听不出其中的内涵。




评书,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多年来,单田芳始终保持着这样的作息习惯:早上4点多起床,10点左右录完两三段书。下午,再开始准备第二天的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如单先生所言:“人生,不过一个熬字。”

 

熬出头了,就成功了,熬不出头,继续回炉“改造”。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绝大多数功成名就者的选择,但是单田芳却选择了继续“熬”。

 

“既然我是这个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那我就得责无旁贷地把这门艺术传下去。但光靠我哪行啊,再不收几个弟子,传承下去,就没有时间了。”

 

2010年,他举行了开课授徒,一共收了27个弟子。

 

“我没能力办个评书学校,但办个培训班还是可以。学这门手艺都是要有口饭吃,光看电视学不来,得有老师教授,政府不扶植,个人要办个学校很难。”

 

奉命于危难之间,此等勇气,不只是出于热爱,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者发自肺腑的责任感。

 

“我热爱评书,评书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2017年年底,上台已经需要人搀扶的单田芳说,自己已是“说不出话来,快要死的人了”,但依旧要坚持录书,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他的这份能量也曾感染了相声大咖郭德纲。单田芳说,其实我和郭德纲很早就认识了。


作者:有书君。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授权请联系有书主编,微信号:youshuzhubi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