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的摩崖石刻,由王升撰文,记录了司隶校尉杨孟文主持修复褒斜栈道的功铺原刻在陕西褒斜谷石门崖壁上,解放后因原址兴修水库,整幅刻石被凿下移至汉中博物馆。《石门颂》全文约六百字,22行,每行30字左右。由于外伸内松,字形大多呈扁形,尽管直行字数大于横列,整幅刻石仍略呈方形。刻石行间分明,字间高低错落,有行无列。一开始文字大小较统一,以后却忽大忽小、忽长忽短,有松有紧,有脑有方,或随字生形,或因结构而变换,或时出意外。 《石门颂》被誉为“隶中之草”,并不是指隶书中的草体,而是因为它写得豪放不羁,用笔圆劲放纵,飘逸多姿,结体洒脱自然,奇肆横溢,富有勃勃的生机。 《石门颂》恣肆开张,疏朗有度。它既注意了文字外部点画的舒展,又重视内部结构的开阔,外伸与内松并举。扩展撇捺长度,改变点画的方向与形态、变正为斜,肥笔的出现等是外伸常用的手法。点画粗重且特长,即所谓的肥笔,在早期隶书(简椟)中时有出现,成熟的隶书(铭石体)不常见,而《石门颂》是少数有长肥笔的刻石。书写者随情而发抒写了对撰文者的仰慕。《石门颂》中三处肥笔直抒性灵,浓郁强烈,折射了书写人豪放不料、率真浪漫的禀性。至于内松则采用了以下几种手段: (一)紧缩内部结构 (二)部件参差 (三)部件错位 (四)全包半包的大框架结构往往采用不封口形式 (五)省减简化点画 (六)弧线的使用 《石门颂》游刃于篆隶之间,用笔有方有圆。它的运笔沿袭了篆法,采用等粗的圆线。由于是摩崖(指在山崖石壁上镌刻文字),凿刻痕迹特浓。逆锋起笔,行笔缓慢遒劲,提按明显,收笔回锋,线条虽细,却劲挺有力,如万年枯藤。波画在收尾顿处略为粗些,蚕头雁尾偶见放肆;点画间的转折用隶书的折而不用转,这都是方笔的表现形式。圆润与方折巧妙地融为体,既瘦劲遒丽,又敦厚朴实。 《石门颂》歌颂的是为民兴利、开山凿道、不畏艰险、龙广]继踵的民族精神,书刻风格雄伟舒和、奇逸开阔。宏篇巨制的摩崖刻石与茫茫苍苍的终南山脉融合为一体,传递了汉人开发大西北的智慧、勇气、识见与胆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