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少不懂《茶花女》,读懂已是中年人

 绿荫蝉声 2018-09-14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妓女作为主角的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曾经年少的我们,有多少人对《茶花女》的认知是有所误解的呢?

认为贵族公子与烟花女子之间的爱情经不起世俗考验。贵族公子始终是上流阶层,对烟花女子是逢场作戏多,并非真心付出。而烟花女子始终是深陷底层,爱慕虚荣多,也非全心投入。

总之,少年时代的我们,对《茶花女》残存的总体记忆,是一个并不那么美好的悲惨的爱情故事。


若干年后的今天,请随我一起再细读这本曾经轰动法国文坛的著作,愿我们留在心底的那份悲剧情结,终会释怀。


《茶花女》其实是小仲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所写。

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改名玛丽·杜普莱西,走进名利场,成为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明星。

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她爱好文学、音乐、谈吐不俗。

一次在剧院门口咳血时被小仲马看见,小仲马甚是心痛,玛丽也感动于小仲马的真诚。两人开始交往。

玛丽珍视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那些贵族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给玛丽写了绝交信,远走他国旅行。

待小仲马回到法国,23岁的玛丽已经病逝。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全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

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不来巴黎。

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小说创作。用了一年时间,24岁的小仲马完成了惊世骇俗的《茶花女》。


《茶花女》的男主人公阿尔芒即小仲马,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就是玛丽。

玛格丽特也是从乡下来到巴黎,是巴黎城里最有名的高级交际花。阿尔芒是一位风华正茂的贵族青年。

玛格丽特以美貌赚取金钱维持生活,在奢靡的生活中终日辛苦周旋,不幸染上肺病。

唯有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给予真诚关怀,爱之深痛之切的一片赤诚,感动了玛格丽特。

两人深深相爱,远离浮华,来到乡间过上平淡安静的田园生活。

然而,阿尔芒父亲以维护家族荣誉的名义和阿尔芒的前途为由,劝说玛格丽特放弃爱情,离开了阿尔芒。

阿尔芒误会玛格丽特终究离不开奢糜生活,由爱生恨,对玛格丽特进行侮辱报复。

心力交瘁、病入膏肓的玛格丽特带着对阿尔芒的爱孤独地离开了人间。

从玛格丽特日记了解真相的阿尔芒深感悔恨和遗憾,唯有在玛格丽特的墓穴洒满白茶花,表达深切的哀伤了。


在这本书里,小仲马对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女子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对上流阶层虚伪丑陋的本质无情鞭挞,对当时金钱至上的社会堕落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小仲马盛赞玛格丽特为爱成全的非凡勇气。从一位身为妓女,却拥有一颗如天使般纯洁心灵的女子的故事,以及她身边仅有的几位善良的人们的故事,呼吁人间真情,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宽容与尊重。


这就是本书为什么在世界文坛上闪烁着独有光芒的原因。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小说以玛格丽特·戈蒂埃小姐离世后的财产拍卖会开场。

关于这位绰号“茶花女”的高级交际花,世俗的定义是这样的:住在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的奢华公寓里,每天坐着豪华马车奔驰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享有与贵妇们比邻而坐的歌剧院的专属包间,终日肆无忌惮地炫耀青春美貌、名贵珠宝和风流韵事。迷恋她的人很多,有人甚至为她倾家荡产。

“我”在这穷奢权侈的考究生活和放荡的背后,看到了玛格丽特悲剧的人生。“我”对她的离世深感悲痛,就像痛惜一件美好的艺术品被毁掉一样。

历代的思想家和诗人都给予风尘女子以仁慈的怜悯之心。作者“我”正是想通过叙述这个不幸的茶花女的故事,让偏见之人改变初衷。

坦白说,在大学时期我阅读的众多女性故事——简·爱、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的伊丽莎白、《复活》的马洛斯娃、《茶花女》的玛格丽特等等,简·爱最励志,而玛格丽特是我最不认同的。

然而随着阅历和心灵的沉淀,若干年后再重读茶花女,果然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和理解。

“我”在书中铿锵反复地说了以下几句话——

“我们不要轻易藐视任何一个女人。我们不要藐视那些母亲、姐妹、女儿和妻子以外的女人。”

“我们应该对善行感到骄傲,永远不要绝望。”

“在我们行进的道路上,为那些被人世间欲望所吞噬的人留下我们的宽恕。”“基督教关于浪子回头的动人寓言,都是在劝告我们要仁慈和宽容。”

“当我们与这些勇敢跋涉的女人相遇时,都应该帮助她们,为她们指明道路。”

玛格丽特的朋友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她是一个好姑娘,比别的姑娘聪明一些,比她们更善良一些。”

而恋人阿尔芒·迪瓦尔则说:“她是一位天使。”

这位美得令人难以描述的风尘女子,身上有一种圈里人少有的独特气质,卓尔不群,高贵非凡。

脸上有种纯洁甚至稚气神情,带着只有公爵夫人才会有的微笑。

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让昔日恋人在她的坟上让白色茶花日日缠绕覆盖,甚至为了见上她最后一面而迁坟移葬,一生都无法停止思念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2

书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来描述了玛格丽特所安葬的蒙马特公墓。

按移葬迁坟程序,需要掘开玛格丽特的坟墓进行身份确认。

打开坟墓,掘开棺材的那一刻,看到的是——

“她的眼睛只剩下两个窟窿,嘴唇已经没有了,白色牙齿紧紧咬在一起。黑色干枯的长发贴在太阳穴上,稀稀拉拉地遮盖住凹下去的青色面颊。”

生前貌美如花的脸,如今是何等的恐怖凄苦。生前是如此的灿若星辰,而陨落时却是那样的黯淡无光。

生前那么多人深深迷恋于她的美貌,为她一掷千金,赠豪宅送古董,有人为她几乎倾家荡产。然而死后却连买一朵花给她的人也没有。

葬在她身边的死者家属得知她的身份,甚至还提出了反对她葬在这里的要求,认为像她那样的女人,应该和穷人一样葬在专门的坟地。

“我”借守墓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性尊严的强烈批判和控诉。

“不管他生前都干了什么,来到坟墓,不管是阔太太还是流浪女,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待遇。”

正如《简·爱》那句经典的台词——“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的站在上帝面前。”

孟德斯鸠也曾写道:“人生而平等,根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没有权利假借后天的给予对别人颐指气使,也没有理由为后天的际遇而自怨自艾。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

见到玛格丽特最后一面的阿尔芒,无疑受到了极大震动。哀伤不尽,思念缠绵,病倒在床。

真真是“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冷酷而拜金的社会无法接受和容忍一个交际花拥有爱情。

他们说,“妓女的肉体欲望腐蚀了灵魂,感官刺激灼伤了心灵,荒淫放荡麻木了情感,对甜言蜜语习以为常。即使有过真爱,也早已被卖掉了。她们的爱是出于职业习惯,而不是动情。他们看似防范严密,其实是精于算计。”

人们不相信她们,人们不会祝福她们,只会嘲笑她们,认为她们不配得到爱情,甚至想尽办法去摧毁它们。

在遇到阿尔芒之前,在她的周围,从来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

玛格丽特不相信世界上存在伟大的爱情,她从未想过拥有真正的爱情。爱情对于她这样的人来说是一种奢望。

单纯善良的阿尔芒,用自己的绵绵关心和有分寸的尊重,打动了玛格丽特。

阿尔芒的深情与执着,给了玛格丽特信心和勇气。

这个她“从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男人”,让她相信世上尚有纯真的爱情。

为了这份爱情,她毅然抛却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远离夜夜笙歌的喧嚣,抵挡马车、钻石、华服的诱惑,勇敢地去开始平静的生活,甚至规划与爱人的美好未来。

他们说,“当上帝允许一个妓女拥有爱情,起初就像一种宽恕,后来会变成一种对她的惩罚。”

不惧惩罚,不畏结局,玛格丽特勇敢冲破桎梏束缚,放下荣华富贵,为了爱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卑微低贱的女子,需要何等的非凡勇气才可以做到!

图片发自简书App


4.

玛格丽特生前最爱的白茶花,它的花语是——“理解的爱”。它诠释着世上最伟大的爱——理解、信任以及成全。

阿尔芒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除了被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别打击和摧毁,还有恋人间因理解和信任而产生的误会与遗憾。

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真挚而郑重。

在絮斯商店门口一见钟情,两次请朋友正式引见。

在得知玛格丽特是个地地道道的妓女后,仍然愿意照顾她一辈子,甚至想倾其所有。

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生活充满了宽容。

他为玛格丽特在花天酒地中忘记现实的放纵而感到悲伤,替她痛苦。

有人说“她的爱就像商品一样,价码会随季节变化而有涨有落。”

然而他却看到她身上所具有的那份独特、天真与纯良。

可是这位痴心的贵族青年,感情炽烈,对爱的独占性强,冲动鲁莽,患得患失,多次误会玛格丽特,面对玛格丽特的困境,他缺乏理性思考和应对策略,选择有极高风险的赌博去解决问题。

阿尔芒与德高望重的父亲交锋时,虽表现了勇于守护爱情的决心。但当父亲使出计策,让玛格丽特被迫离开,重返巴黎的声色犬马,成为别人的情妇时,他信以为真,认为这是玛格丽特的本性使然。对玛格丽特重回人尽可夫的生活愤怒难当,旋即展开暴风骤雨般的报复。

如果说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爱之深,痛之切的话,那么玛格丽特对阿尔芒的爱,则早以从单纯的长相厮守,升华为“我爱你,所以愿意为你牺牲”的崇高境界。

她毅然放弃自己的爱情,成全爱人家族声誉和妹妹的幸福。面对阿尔芒的误解和折磨,依然信守承诺、守口如瓶,直到孤苦离世。

“我不够富,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爱你;我也不够穷,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被你爱。”

富裕与贫穷,不是无法跨越的沟壑。难以跨越的是根深蒂固的阶级差别,它的根深蒂固,足以动摇爱的信任,让爱灰飞烟灭。

真相之下悲不能胜的阿尔芒,注定要永远无法释怀,永远惭愧和遗憾。

正如在《玛侬·莱斯科》那本书扉页上的题词:“玛侬对玛格丽特惭愧”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玛格丽特的日记,字字血泪,饱含对当时法国社会震耳发聩的控诉。把金钱至上,虚伪道德,森严的等级以及冷酷自私等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露得淋漓尽致。

幸而,在玛格丽特短暂凄苦一生中,在她的身边,有几点亮光,闪耀着熠熠光辉,他们是:朱莉·迪普拉,G伯爵、老公爵。

朱莉·迪普拉,玛格丽特的邻居,是玛格丽特临终前唯一的朋友。只有她尽心尽力照料玛格丽特到最后一刻。

她甚至愿意拿出自己仅剩的一点钱,来试图阻止查封玛格丽特的住宅。

玛格丽特离世,只有她一个人为玛格丽特入殓,为她祈祷。

她把玛格丽特剩下的钱分给穷人。她用善良和宽容来遵从玛格丽特金子般心灵的意愿。

G伯爵,是他一手把玛格丽特捧红,曾经非常爱玛格丽特。

虽然没有得到玛格丽特的真爱回报,他仍然尽自己最大能力,一直照顾和接济玛格丽特。

在自己债务缠身的情况下,赶往伦敦前仍不忘送钱给玛格丽特。

他特地从伦敦赶回巴黎参加葬礼。在当时阶层如此森严的制度之下,一名贵族亲自参加一名妓女的送葬,此举已非常难得。

老公爵,把玛格丽特当做自己病逝女儿的寄托,全心付出金钱和关心。满足她一切需求,步步在意,时时跟踪。为的就是能让这个女孩摆托放纵的生活,回归简单与纯真。

当了解到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真心相爱,他选择了信任,不再亦步亦趋和照看跟踪。

当看到玛格丽特自我折磨时,老人没有责备一句。

面对玛格丽特病入膏肓的凄苦,他痛苦和难过得如同女儿又死了一次。

这位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的老人,哪怕是由两个仆人搀扶,也要参加玛格丽特送葬。

这微弱的几点亮光,正是作者寄托的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对良知人性的期待。

图片发自简书App


6.

小说的最后,在太阳初辉催开绿叶嫩芽的四月,阿尔芒回到温暖的家,与家人团聚。

时间终将治愈阿尔芒的悲痛,时间终将让悔恨和惭愧得到释然。时间将冲淡一切。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也将只是心底的一个印记。

也许不久的将来,阿尔芒会与一位与自己门当户的贵族小姐成婚,在中产阶级的圈子里,奔向光明前程。

可是,那个逝去的烟花女子,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倾城美貌,她的风流韵事,她的悲惨遭遇,她的一切故事,供人们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谈论一阵后,就会逐渐被人遗忘。

作者在书中最后大声呼吁——

“我并不是在宣扬淫乱邪恶,但是不论在什么地方听到这种高贵的受苦人在祈求,我都要为他做宣传。”

“我再重复一遍,玛格丽特的故事是罕见的。”

“我并没有从这个故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像玛格丽特那样的姑娘都能像她一样地为人;远非如此,但是我知道她们之中有一位姑娘,在她的一生中曾产生一种严肃的爱情,她为了这个爱情遭受痛苦,直至死去。我把我听到的事讲给读者听,这是一种责任。”

但愿,在阿尔芒的人生里,以及我们每一位读过茶花女故事的人的心里,都能铭记玛格丽特的高贵灵魂。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上分享,整理于博库图书馆共读打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