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 前几天,一个知名律师在火车上换铺的事件,引发了一大波讨论。 律师带了两个孩子坐长途火车,他买了2张上铺。 于是,上车后,他开始找人商量换个下铺。 第一个男生,开始答应,后来说自己腿受过伤,便不换了。 第二个男生,则直截了当地拒绝了。 最后,两个女孩给他换了下铺,也没要求补差价。 事后,这位微博拥有将近200万粉丝的律师,写了一段《火车换铺有感》: 律师带着两个孩子,又买了两张上铺,一定觉得:找人换个下铺,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只是没想到,前两个大学男生都拒绝了。即便后来和两个女孩成功换了下铺,但律师被拒绝的委屈,并没有得到安抚。 他在微博结尾写道:
言辞看似温和,字里行间却在阴阳怪气地指责、咒怨那两个不愿意换铺的男生。 律师的这篇《火车换铺有感》一发出,就遭到网友们一致diss: 在开学季,长途火车下铺票常常一票难求。上铺空间狭小,对高个子的人来说难以舒展,十分痛苦。 所以,为了一张下铺票,有时候还得加价、开会员,甚至换班次,改时间。 别人辛辛苦苦抢到的下铺,你一句“我带着孩子,不方便”,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换走,不换就变成了冷漠、不善良,还要被指责。 在律师的微博里,好心换铺的女生一笔带过,合理拒绝的男生要被暗暗讽刺,给你帮助,变成了理所当然,不能委屈自己帮助别人便成了“道德问题”。 古人言: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 有些人,一味谴责别人不帮助自己,却不想自己一开始,就是抱着占便宜的态度而来。 胡适曾说: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所谓的伪君子,网上有一个很好的诠释:
其实,我们身边,总有这种人,不懂得感恩,还把被人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 道德从来都是约束自己的,用道德约束他人,来谋取自己利益的人,才是世间最大的冷漠和不善良。 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教养 为人父母,都知道带孩子出门,要操心很多。 提前安排好,不让孩子在旅途中受罪,是家长的责任。 买不到合适的火车下铺,可以选择坐飞机、大巴、或者调整出行时间。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却总有父母,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 同样是带孩子出行,之前,在宁波飞往西安的航班上,一位妈妈独自带孩子坐飞机,怕孩子吵闹打扰到其他乘客,专门给周围的旅客送上了“防噪耳塞”和致歉小纸条。 一个小小的举动,温暖了飞机上每一个人。 比起什么都不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他人的父母,孩子更需要这种以身作则的父母。 日本有一种文化:“不麻烦别人”。 日本人不喜欢麻烦别人简直极端到了令人发指。 他们觉得麻烦别人,简直太罪孽了。在他们看来,不到万不得已,就尽量不要麻烦别人。一旦有人求助于你,你就要全力以赴,因为他一定是碰到了什么棘手的问题。 在日本,如果有人着急赶时间想插一下队,态度很客气,刚好被插队的人时间充裕,也愿意让他先行。 那么,你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被插队的那个人自觉走到了队尾,把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他。 仔细想来,让插队的人站在自己的前面,那就是后面所有的人都往后一个位置,等于插的不是一个人的位置,而是后面所有人。 所以,在日本发生过一位醉酒的女乘客胃部不适想要呕吐,因为怕吐在电车里给别人带来不便,就吐在自己的名牌手提包里了。 其实,助人为乐和不麻烦别人,本身就是一条道德准绳上的两方面。 两者保持平衡,生活才能和谐有序。 一味地索取或者一味的付出,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公平。 道德绑架,是一种私刑 道德绑架,像一把无形的杀人利器,而手执利刃的人,却从来都觉得自己是代表正义的一方。 在电影《搜索》中,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突然获知自己身患癌症,她心灰意冷地上了一辆公交车。 沉浸在突如其来的人生悲剧中,她拒绝了给一位老大爷让座。 乘务员几番催促叶蓝秋给大爷让座,蓝叶秋都面无表情,一动不动。 这种情况下,大爷说话了: “大姐,不就一个座位吗,就当我呀,让给这个姑娘了。” 一时间,围观者们开始帮腔,有人拿起手机开始记录。 随后,视频蔓延,引发了一场社会大搜索,网络上开始了对叶蓝秋的集体讨伐和谩骂,在指责和病魔的双重打击下,她最后选择了自杀。 叶蓝秋的死,每一个参与这场讨伐的人,都是间接的施害者。 他们根本没想过自己看到的只是局部的真相,也不在乎被攻击者的感受,他们只觉得自己代表了道德和正义。 其实,内心深处,这些人更多的是在宣泄自己生活中的压抑。 关于做人,古人说过一条: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这是对一个人最基础的道德要求。 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别人帮助,但是可以尽力做好自己责任之内的事。 举手之劳,是助人者的谦词,不是受助者的理由,道德,从来都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 不给别人添麻烦,不用道德去逼迫别人献爱心。 在这些基础上,才会滋生真正的善良。 本期话题 你有没有被“道德绑架”的经历?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
|
来自: 昵称31014543 > 《文史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