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4腰脊痛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164腰脊痛

[概念]

腰,上连背膂,下接尻尾,中为脊柱,其两侧平脐部位即是腰部,为一身持以转动开合之枢纽。

若某种原因引起腰脊部疼痛,称为腰脊痛。因腰脊相邻,其疼痛部位或以正中脊部为重,或在脊柱两侧腰部为甚,故一般称腰脊痛,或统称为腰痛。所以《内经》有时称为''腰脊痛'(《脉解篇》),有时又称为'腰痛'(《刺腰痛论》)。

因腰痛牵掣相邻部位而发生的疼痛,临床常见的有:若腰痛掣及背膂则称为腰背痛;若掣及尻尾则称为腰尻痛,或腰【骨+氐】痛;若掣及下肢则称为腰腿痛。

在《内经》一书中,根据腰脊痛的疼痛部位,以腰痛为甚的称为'折腰',以脊痛为主要症状者称为'折脊',而腰与脊疼痛均此较严重者则称'脊痛腰似折'。又根据腰痛的症状表现,分为'腰痡不可俯仰','腰痛不可以转摇','腰痛,不可以顾','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腰脊强'等等。根据腰痛所牵掣的部位,又可分为'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头项痛,腰脊强','腰痛,引项脊尻背','腰痛,痛引脊内廉','腰痛,痛引肩','腰痛侠脊而痡至头儿儿然','腰痛引少腹','腰背痛而胫酸'等等。

自《内经》以后,后世医家如《诸病源候论》等多将腰痛按病程分为'卒腰痛'(急性腰痛)和'久腰痛'(慢性腰痛)。又《三因方》则按腰痛病因分为外感腰痛,内伤腰痛以及因跌仆内扭所致的腰痛。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伴有腰痛症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破伤风病的腰脊强痛,淋证腰痛,妇女经行腰痛,产后腰痛,因筋骨损伤所致的腰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所造成的腰痛等等,这些都应当在相应的疾病中加以讨论,本条所述是以腰痛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又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腰痛。

[鉴别]

常见证候

太阳风寒腰痛:病人素无腰痛,因外感风寒,发病急骤,腰脊强痛而有拘急感,并伴有头痛、项强、肩背痛,甚或尻、腘、踹部、周身关节均痛。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湿痹腰痛:腰痛,且多伴有尻尾及下肢疼痛,疼痛时轻时重,得暖则舒,遇寒冷或阴雨天气以及秋冬季节则加重,起病或急或缓,一般腰部转侧活动功能正常,或稍受限制。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隐痛,且常伴有僵硬'发板'的感觉。若因感受寒邪较甚,则疼痛部位多固定不移,疼痛程度也较重,甚至不能俯仰转动,脉沉而有力;若因湿邪较重,其疼痛多不甚,有沉重酸楚感觉,遇阴雨冷湿天气则加重,其脉缓;若因感受风邪,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其疼痛也时轻时重。风寒湿痹痛经久不愈,往往伴有腰【骨+氐】或下肢麻木,甚至下肢肌肉萎缩。

劳损肾虚腰痛:腰痛绵绵不休,休息后可暂时轻减,稍遇劳累则疼痛加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短气、身重、头晕、耳鸣、脱发、牙齿松动、膝软、足跟痛、梦遗、滑精、阳萎,或妇人月经不调等症状。肾阳虚者则畏冷,肢凉、喜暖、舌质淡白或胖嫩、脉沉细。肾阴虚者,则有低热、五心烦热、面部烘热、盗汗、尿赤、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闪挫瘀血腰痛:起病突然,有明显外伤史,疼痛剧烈。根据闪挫部位,或脊痛,或腰痛,或腰腿疼痛,影响腰部活动,不能俯仰转侧,勤则痛甚。若因闪扭所伤,外无肿迹可察,若因挫伤,则局部可有瘀血肿痛。

鉴别分析

太阳风寒腰痛:为风寒表证之腰痛,由于感受风寒之邪,寒邪外束肌表,侵袭足太阳膀胱经脉及督脉所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入络脑、出项下、挟脊、抵腰中、循膂、入腘中、贯踹内,风寒之邪侵入太阳陉脉,轻者腰脊强痡,项背强儿儿;重者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腘如结、踹如裂,即项背腰尻腘【月+端】皆痛。督脉起于尻尾之端、贯脊上项入风府,总督一身之阳。太阳为三阳之表,诸阳之会,且与督脉相交连。故风寒侵袭,首犯太阳、督脉,表现为'头项痛,腰脊强'。《伤寒论》所谓太阳病,除头痛、项强、腰痛、骨节疼痛、身体疼痛之外,必兼有发热、恶寒、脉浮紧诸证表现,治当辛温解表,可用麻黄汤、九味羌活汤等力加减。

太阳风寒腰痡与风寒湿痹腰痛:太阳风寒腰痛因风寒之邪袭居太阳经所致,故起病急,除腰脊强痛外,尚兼项背或腘【月+端】疼痛,甚或周身骨节疼痛,必有发热、恶寒、脉浮紧等表现。若治疗不当,肌表风寒之邪末去,经久可转为风寒腰脊痹痛。风寒湿痹腰痛因风寒湿邪客袭腰部,久滞太阳经脉,致使经脉气血滞涩不通,而发为痹痛。若感受风邪为主,则疼痛较轻,疼痛部位游走不定,可服羌活汤。然风邪常与寒邪、湿邪相伴随,故临床常见风寒痹痛或风湿痹痛。若感受寒邪为主,则腰痛症状亦重,且疼痛部位固定不移,遇暖可暂时减轻,遇寒冷则加剧,其脉沉弦或紧,治宜温经散寒,可用姜附汤加减。若感受湿邪为主,则腰痛沉重酸楚,其脉沉缓,即《金匮要略》所谓'肾着'证,详见腰冷重条。风寒湿痹腰痛久病兼虚,气血不足,则需益肾、双补气血,扶正祛邪,可用独活寄生汤。

腰痹疼痛往往是风寒湿邪共同致病的结果,致使经脉气血滞涩,不通则痛。即《素问痹论》所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太阳风寒腰痛如《素问热论》所云:'伤寒一日,巨(太)阳受之,故头项痡腰脊强'。总之,二者鉴别的要点在于,太阳风寒腰涌是因外感夙寒之邪,起病急,必有发热、恶寒表证;风寒湿痹腰痛是因感受夙寒湿邪,起病较缓,且不具有风寒表证。

劳损肾虚腰痛:腰为肾之外候,诸经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肾气一虚,腰必疼痛。《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谓'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即指肾虚腰痛而言。肾虚亦即肾之精气不足,缘肾之精气不足的原因,或困年老肾气衰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藏衰,形体皆极')乃是人体生理机能衰退的正常现象,故老年人常因肾气不足而腰痛。若非因年龄的增大过早表现出肾气不足而导致腰痛,则多因劳损所造成。所谓劳损肾虚腰痡,一是指身体长期体力负担过重,或较长时间勉强从事力所不能及的劳动,尤其是从事腰部长时间固定于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立、弯腰)的劳动,而损伤肾气,造成肾虚腰痛。然而,更多的情况是指因为起居失节,房劳过度所致的劳损肾虚腰痛。《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真即真气,亦即肾气),张景岳所说的'欲不可以纵,纵则精竭',均指房劳损伤肾之精气,腰痛是其主要表现。肾气又有肾阴、肾阳之分。肾阳虚腰痛,则必表现为寒象(畏寒、肢凉.喜暖.便溏甚或五更泄泻,小便清长或频数、舌淡白、脉沉细),即所谓阳虚则寒。这种寒证并非寒邪有余,而是因为肾阳不足所造成的,故当温补肾阳。若肾阴虚腰痛,则必表现有虚热征象(低热、五心烦热、盗汗、尿赤、口干、舌红、脉细数),即所谓阴虚则热,这种热证亦非阳热有余,乃肾阴不足所致,治常滋补肾阴。肾气不足或老人肾气虚损腰痛,可用斑龙丸。肾阴虚腰痛,《金匮要略》所谓'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也可用右归丸。肾阴虚腰痛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丸。

闪挫瘀血腰痛:因闪挫而致,起病突然而有明显的外伤史。若因闪扭所致者,则称为闪腰腰痛,如《素问刺腰痛论》所谓:'举重伤腰,……恶血归之'。腰部无明显肿胀,但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而感到剧烈刺痛,是因闪扭后经脉气滞不通所致,治疗应以行气止痛为主,可用立效散。若因跌扑或钝器打击所致的挫伤腰痛,受损伤部位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肿胀,或肤色青紫,局部压痛明显,功能活动障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方用桃红四物加减,亦可用趁痛散。

腰痛一症,新病多实证,久病多虚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或因损伤所致腰痛,经久末愈多兼肾虚;反之,若肾气不足也易感受风寒湿邪,或易受闪扭损伤。腰痛'悠悠戚戚,屡发不已,'是肾虚腰痛的主要表现。《景岳全书》说:'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其有实邪而为腰痛者,亦不过十中之二三耳。'腰痛以肾阳虚损者居多。阳气一虚则风寒湿邪乘虚客于经脉,气血必为之阻带故久病腰痛也常兼气血瘀滞,所以温补肾阳、行气活血为治疗腰痛一症之大法。《沈氏尊生书》云:'诸般腰痛,其源皆属肾虚,若有外邪,须除其邪,如无,一于补肾而已。

[文献别录]

《景岳全书腰痛》载:'丹溪云诸腰痛……不可峻用寒凉,得寒则闭遏而痛甚,此言皆未当也。……余尝治一董翁者,年逾六旬,资禀素壮,因好饮火酒,以致湿热聚于太阳,忽病腰痛不可忍,至求自尽,其甚可知。余为诊之,则六脉洪滑之甚,且小水不通而膀胱胀急。遂以大分清饮倍加黄柏龙胆草,一剂而小水顿通,小水通而腰痛如失。若用丹溪之言,鲜不误矣。'

《沈氏尊生书》列有补肾汤'加减之法,如有风加制草乌、天麻;如有寒倍杜仲,加桂枝、炮附子;如有湿加苍朮、白朮、桃仁;如有热去羌活,加破故纸、黑豆;如有痰减知柏一半,加制南星、制半夏、茯苓;如有食倍故纸,加神【麦+曲】、麦芽、枳实;如有气减知、柏一半,加白蔻仁、白檀香、乌药、青皮;如有瘀血去知、柏,倍元胡,归身换归尾,加肉桂、柴胡、桃仁,甚者加五灵脂;如跌仆内挫,去知,柏,倍元胡、归身,加羌活、独活、乳香、没药、桃仁,或加肉桂、赤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