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2月经过多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252月经过多

[概念]

月经量超过正常,或行经时间延长,其出血量增多,但仍不失其正常的周期性,叫做'月经过多'。在古典医籍中,各家对本症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丹溪心法》、《证治准绳》、《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等书皆谓'经水过多';《济阴纲目》有'经水过多不止'、'月水不断'的记载;《妇科玉尺》则谓'来多不已'、'经来十数日不止'等。都突出了本症'经量过多'的特点。'月经过多'与临床上所说的'崩'症概念不同。后者是在非行经期内的阴道大量出血,而前者的月经周期正常,经量虽多,但不若'崩'症那样来势凶猛。然'月经过多'如果迁延不愈,也可逐渐发展为'崩'。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肾阴亏月经过多:月经起前量多,或日久淋漓不断,经色鲜红,质较稀,形体消瘦,面颊时有烘热,五心烦热,眩晕耳鸣,热潮盗汗,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大便偏干,舌质嫩红少苔,脉细数。

肝火偏亢月经过多:月经提前而至,经量过多或兼经期延长,色鲜红或紫黑,质浓稠,有瘀块,面赤心烦,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头晕头痛,夜寐多梦,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脾虚气弱月经过多:月经先期量多,或行经时间延长,色淡红而清稀,小腹空坠,或行经后少腹(病字旁加ㄎ)痛且喜揉按,面色(病字旁加光)白,体倦神疲,气短懒言,自汗恶风,饮食减少,大便溏薄,甚则泄泻,面浮肢肿,平时白带较多,如涕如唾,或兼见子宫脱垂,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弱。

冲任虚寒月经过多:经行后期,量多或逾期不断,经色黯淡,质稀薄,或如黑豆汁,或夹有瘀块,多于行经时少腹冷痛,喜热喜按。平时精神萎钝,面色苍白或晦黯,四肢欠温,腰膝酸冷,带下清稀,大便稀薄,夜尿多,或不孕,舌质淡黯,脉沉迟而弱。

湿热下注月经过多:经期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黑,有臭气,质浓稠而间杂带浊,外阴搔痒,行经前后带下增多,或黄或赤,或呈黄绿色,稠浊而臭秽,并见面垢身重,胸脘痞闷,食少腹胀,大便垢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

鉴别分析

肝肾阴亏月经过多与肝火偏亢月经过多:二者皆为火迫血行,肝不藏血而致,然虚实迥异。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肝肾阴亏月经过多,是由素体阴虚阳旺,或产育过多,或纵欲过度,或久病失养等原因,引起肝肾虚损,精亏血耗,水不济火,迫血妄行所引起,此属虚热,重在阴亏。肝火偏亢月经过多,系由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偏亢火迫血行所致,此属实热,重在肝火。因此,肝肾阴亏月经过多临床所见是一派虚火亢盛之象(颧红潮热,盗汗失眠,五心烦热,舌嫩红,脉细数等),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清,腹痛不甚明显。而肝火偏亢月经过多的临床特点是:经色紫黑或鲜红,经质粘稠,间夹瘀块,经行时乳房作胀,少腹胀痛,兼有肝郁气滞和肝火亢盛的表现(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乳发胀、心烦口苦、脉弦数)。治疗上,肝肾阴亏者,以滋补肝肾,凉血固经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加枸枸杞子、旱莲草、龟板等,或用两地汤化裁;肝火偏亢者,以清热凉血,疏肝解郁为主,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脾虚气弱月经过多与冲任虚寒月经过多:二者皆属虚证,前者重在脾虚、气虚;后者重在肾虚、阳虚。脾虚月经过多,由素体中气不足,或饮食失调、忧思伤脾、劳力伤气,使脾虚失摄,冲任不固,血不归经所致。其临床特点是:月经提前量多,色淡,小腹坠胀,脉细弱,或细数无力。平时带下稀薄,状如涕唾。冲任虚寒月经过多,多由早婚早育,或产育过多,或房事劳伤,或因经期过食生冷、冒雨涉水,寒邪搏于冲任;或素禀阳虚,胞宫虚寒,冲任失固,而致经量过多。其月经特点是:经色清稀淡黯,中夹瘀块,少腹冷痛喜按。并见阳虚的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畏寒喜暖,带下清稀,大便稀溏,夜尿多频,舌质淡黯,脉沉迟等)。脾虚气弱者,治宜补益中气,升提固摄,用补中益气汤、归脾汤,或举元煎化裁。冲任虚寒者,治宜温经散寒,养血固冲,用温经汤加减。

湿热下注月经过多:湿热的产生不外两途,一是直接感受外界湿毒引起;二是脏腑的功能失调湿从内生。一般多由饮食劳倦伤脾,中运不健,湿浊内聚,蕴而化热;或恣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或忧思恼怒,伤及肝脾,致郁火内炽,运化失司,湿热互结;或经期、产后不禁房事,秽浊湿毒乘虚内侵。以致湿热蕴蒸,冲任受灼,则迫血妄行,而见经行先期量多之症。临床有湿偏重和热偏重之分。鉴别点是:湿偏重的经色红,夹有粘液,带下色白或微黄,胸脘痞闷,身重面浮,苔白腻或薄黄腻,脉濡滑;热偏重的经色紫黑,浓稠而臭秽难闻,带下黄稠,或呈黄绿色,口苦而干,小便短赤,大便垢腻,苔黄腻,脉滑数。本证的经量多、质粘稠,色紫红或紫黑等症,似与肝火偏亢类同,但经带混杂,其气臭秽,阴部搔痒难忍,行经前后带下增多,则是湿热浸淫下焦的特有证候。因此,临证若能抓住证候特点,是不难鉴别的。治疗湿热下注月经过多,应以清利湿热为主,可用龙胆泻肝汤化裁。

月经过多一症,以肝肾阴虚、脾虚气弱、冲任虚寒所致者较多,肝火偏亢和湿热下注者较为少见,尤其是湿热下注经量过多,历代各家很少论及。辨证时必须把月经的特点、脉舌及兼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辨证无误。此外,本症的治疗不可过早使用收涩止血剂,以防留邪养患。

[文献别录]

《丹溪心法妇人》:'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目必渐昏。肥人如此,用南星、苍朮、川芎、香附,作丸子服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