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57经行发热

 昼三夜二205 2018-09-14

257经行发热

[概念]

妇女在经前或经期出现发热,经后则退者,称为经行发热。经行时偶然一次发热者,不属本症讨论范围。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化火经行发热:经前或经期低热,经后则退,月经先期,量多色紫质稠,或行经时间延长,胸闷胁胀,心烦,头晕,或面红目赤,或口苦咽干,舌质偏红,苔薄或黄腻,脉弦数。

阴虚火旺经行发热:平时低热缠绵,经行热势升高,月经大多超前,量少色黯红,心中烦热,口干咽燥,头晕目眩,形体消瘦,舌红苔薄,脉细数。

外感风寒经行发热:每届经前或经期,发热恶寒,周身疼痛,头痛鼻塞,月经量少色淡,小腹隐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或浮滑。

外感风热经行发热:每届经前或经期,发热不恶寒,鼻流清涕,头痛且胀,口渴咽痛,月经先期而至,经量稍多,经色红,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胞宫血瘀经行发热:'经前或经期低热,月经量少,色褐质稠,少腹疼痛拒按,或痛如针刺,或腰强难以转侧,面色黯黑,失眠多梦,口干不欲饮,舌质黯红或有紫斑,脉弦涩。

气虚血亏经行发热:经行微热,月经先期,量多色淡,心悸少寐,面目虚浮,头昏目花,倦怠神疲,舌体胖嫩,苔薄,脉细略数。

鉴别分析

肝郁化火经行发热与胞宫血瘀经行发热:均为经行发热中的实证。肝郁化火经行发热,是由内伤七情,肝失条达,郁久化火而引起。其临床表现,多在经前或经期发热,伴有胸胁胀痛,心烦头晕,舌质偏红,脉弦数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调经,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胞宫血瘀经行发热,多由瘀血停滞胞宫,久而化热,逢经期瘀热加重而引起。证见经行低热,经量少,色褐质稠,少腹疼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清热调经,方用莪朮汤加味。

外感风寒经行发热与外感风热经行发热:二者属为风邪乘聋而致。多因素禀气弱,经行之际,气血更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而入引起发热。若感受风寒之邪,则表现为外感风寒之表证,若感受风热之邪,则表现为外感风热之表证。前者治宜袪风调经,方用桂枝四物汤加荆芥,后者治宜清热调经,方用银翘散加减。

阴虚火旺经行发热与气虚血亏经行发热:皆属虚证。阴虚火旺经行发热,缘于素体阴虚,或经行量多,致阴血不足而生内热。证见午后热甚,形体消瘦,口干咽燥,心中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调经,方用加味地骨皮饮。气虚血亏经行发热,常缘于久病气血亏损,或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逢经期气血更虚所致。证见经行低热,面目虚浮,头昏目花,心悸怔忡,月经色淡,舌胖苔薄,脉细略数。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八珍汤加减。

经行发热,一般属于内伤者居多,即使有外感表证,也是在内伤虚证的基础上,风邪乘袭而致。所以本症还应注意饮食、精神方面的调养,气血充实,精力充沛,自无发热之患。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行发热时潮热,经前血热经后虚,发热无时察客热,潮热午后审阴虚。'

《济阴纲目论往来寒热》:'经水适来适断,或有往来寒热者,先服小柴胡,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和之。'《济阴纲目论经病发热》:'经前潮热,血虚有滞,逍遥散加牡丹皮、桃仁、元胡索。经后潮热者,血虚有热,逍遥散去柴胡换地骨皮加生地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