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发热 [概述] . . 妇女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证的病证,称“经行发热。。《济阴纲目》称“经病发热。”若经行一次偶尔发热者,不属此病。 [历史沿革] “经行发热”首见于《陈素庵妇科补解》并在病因上提出有“客热乘虚所伤”和“内伤”之异,其辨证治疗,说理精当。《女科经纶》引李氏言提出以发热特征辨虚实云:“发热有时为内伤,属于虚;潮热无时为外感.属于实。。《医宗金鉴》则以发热时间辨虚实:“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时热。”其后陈修园在《女科要旨》中阐述了因瘀滞所致之发热:“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后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近代医家朱小南认为本病以“内伤居多”。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发病机理是气血营卫失调所致。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证有虚实之异。因于虚者,或因肝肾阴亏而生内热;或因气血不足,营卫失偕。因于实者,或血热内盛;或瘀热内阻。 一、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大病久病耗伤阴血。经行之时,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热内生,致经行或经后发热。 二、血热内盛 阳盛之体,或嗜食辛辣之物,热伏冲任,或情怀不遂,肝郁化火,复值经期冲气旺盛,气火内燔.以致经前发热。 三、气血虚弱 素体亏虚,或劳倦思虑伤脾,或病后失养、气血虚弱.经行气随血泄,其气亦虚,气血阴阳失调,而令发热。 四、瘀热内阻:产后恶露未净,瘀血停留,或经血未尽.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致瘀血滞于胞宫,经行之际,臣瘀阻于胞.气血乖违,营卫失偕.而致经行发热。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热。实热一般在经前或经行1~2天发生,虚热在经行后期或经净时出现,经净后均逐渐消退。 二、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经期外感发热相区别。外感者,当有表证可查。 与热入血室区别:热入血室虽亦与月经有关,但其热型多往来寒热或寒热如疟.并伴神志症状,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其热不随每次月经周期而出现。 与排卵后黄体致热出现基础体温高温相不同。经行发热是病理现象;前者为生理现象.其体温上升不超过37.5℃,且一般无自觉证候,经前体温高相时间较长。 [辨证论治] 经行发热主要根据发热时间、性质以辨寒、热、虚、实。一般在经前,发热无时为实热、客热;经后、潮热为虚。乍寒乍热为瘀热;低热怕冷为气虚。临证须审因论治,但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 一、肝肾阴虚 (一)辨证 、 1。妇科证候特点:经期或经后.午后潮热有时.五心烦热,经行量少,色红。 2.全身症状:颧红,烦躁少寐,舌赤少苔,脉细数。 3。证侯分析:素体阴血不足,经行或经后,阴血下注,营阴益虚,阴虚内热则潮热有时,阴不敛阳则五心烦热。阴血不足则月经量少,色红。颧红、烦躁少寐为虚热上扰之征.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虚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养阴。
2。方药:两地汤(方见月经先期)或加味地骨皮饮或四物济阴汤。 (1)加味地骨皮饮(《医宗金鉴》): 当归 生地 白芍 川芎 胡连 牡丹皮 地骨皮 方中地骨皮、胡连滋阴清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自芍柔肝敛阴,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2)四物济阴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去荆芥。 .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麦冬 杜仲 茯苓 知母 柴胡 荆芥 丹皮 生甘草 四物汤活血调血,麦冬、杜仲、茯苓,知母、甘草滋阴降火,丹皮清热谅血.柴胡、荆芥引诸药入肝血以清其热。 二,血热内盛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经前或经期身热面赤,月经先期或量多。 , 2.全身症状: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溲黄,唇红舌赤,脉数。 3.证候分析:阳盛之体.经期气火偏盛,阳气外发,故经行发热,身热面赤.热扰冲任,则月经提前或量多。 (二)治疗 1。治则:清热凉血调经。 、 2.方药: 清经散(方见《月经先期》)加益母草以清热调经。或四物汤(方见闭经)去川芎加丹皮、炒山栀、黄芩。 清经散是傅氏治疗血热月经先期之方,这里借用来治疗经行发热。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熟地换生地,配白芍清热凉血滋阴,地骨皮清血分之热,茯苓行水泄热。使热除而不伤阴。 三、气血虚弱 (一)辨证 1.妇科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低热.热势不扬,动辄汗出.经行量多.色淡质薄。 2.全身症状: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3.证候分析:素体虚弱.经行则气随血泄,其气更虚,卫阳不固,则发热自汗。气虚则摄血无权,故经行量多、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则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乃气虚血弱之候。 . (二)治疗 1.治则:益气固表、养血和营。 2。方药,补中益气汤(方见《月经先期》)或圣愈汤(方见《痛经》)或玉屏风散(《世医得救方》)加当归、白芍。 黄芪 防风 白术 黄芪配防风,益气固表御风, 白术健脾资气血之源,当归、白芍养血和血。 四,瘀热内阻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经色紫暗挟血块。
2.全身症状。少腹胀痛或刺痛,胸闷烦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数。 3.证侯分析;热瘀于内.营卫失和.经行瘀阻不通.故经前,经期发热腹痛, 瘀热煎熬则经色紫暗挟块。舌质有瘀斑。脉沉弦数为瘀阻有热之象。 (二)治疗 1.治则:化瘀清热。 2.方药:血府逐逐汤(方见{闭经})或桃红四物汤(方见《经期延长》)加丹参、鳖甲。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以活血祛瘀,加丹参,鳖甲以增强化瘀之力.使瘀去则新生,气血得畅.营卫和则热自除。 [结语] 经行发热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作.其证虽有虚实之分.但治疗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瘀不可攻破,以免克伐正气。 临床常见有妇科盆腔慢性炎症.遇经行而发热者,也可参照本节辨证治疗。 [文献摘录] 《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正行.忽然口燥咽干,手足壮热,此客邪乘虚所伤(非脏腑所生,故曰客邪也)。治法退热凉血。不得用羌、防峻发之剂,若潮热有时,或溅溅然汗出.四肢倦怠.属内伤,为虚证,宜补血清热。” 《女科经纶》慎斋按;“经后发热是血脉空虚.阴虚不足为有虚而无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