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Ashley | 图:网络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中国古人早有言之:「女人之美,始于形而终于心。」 德国文学家歌德也认为:「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拉丁谚语也说:「女人,至善方能至美。」 可以说,在关于美的评价体系中,世界各国,虽然对于美女的鉴定标准,参差不齐,但对于真正美的见解,却又有着高度契合的统一:那就是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才是持久的美。 首先,斗牛犬没有牵引绳,带到公众场所,威胁他人安全,有错在先。在自己爱犬冲撞孕妇,对方丈夫出于保护妻儿,而将这条狗一脚踢开。女网红没有将狗带走,而是和孕妇发生争执。不仅肢体冲突,不依不饶,更是言语恶毒的诅咒尚未出世的胎儿。言辞之不堪,用词之污浊,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美女之口。 最终,孕妇被救护车送进医院,接到医生下达的高风险早产,以及高风险流产等多项病危通知书。身心遭受了巨大的惊恐和折磨。要知道怀着孩子的妈妈们,每一次胎动异常,都殚精竭虑,唯恐会给胎儿造成影响。这种经历,堪称地狱般的劫难。 目前,女网红妈妈因妨碍公务被行政拘留,而女网红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违法行为,待孕妇伤情鉴定后依法处理。有娱乐圈纪委名号的王思聪发博称:美丽的皮囊,碰到丑陋的心灵,一文不值。广大网友们也纷纷留言说:再美的脸庞,也挡不住灵魂的恶臭。 这个靠美貌敲开财富之门的女网红,最终因失德而成为众矢之的。或许她的例子,会警醒许多恃美而骄的人。 本期要介绍的这位经典人物,却是全然相反的存在。可以说,她的一生坎坷艰难,历经了常人难以经受的磨难。但她却用良善之心,美好的德行。为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成为人们眼中值得钦佩的女人。 她明明出身名门,又秀外慧中 却用行动成了令人敬佩的女人 她 就 是 张 幼 仪 张幼仪的前半生 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婚姻,是一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两家门当户对,十分登对。于是1915年在浙江硖石老家,15岁的张幼仪,与18岁的徐志摩结成伉俪。 徐家是江南富商,而张家也不差。据说当时张幼仪的嫁妆,全部从欧洲采购,数量多到一节车厢都装不下,需要用一艘船专门来运送。而大家闺秀的张幼仪,并没有任何大小姐的娇贵脾性,她在传统教育下长大,恪守着女子成家后,不轻易迈出家门的规定,每天准时向公婆「晨昏定省」。 虽然只有15岁,可是她知书达理,帮公公掌财理家,替丈夫孝敬父母。然而这一切的懂事,并没有得来丈夫的认可。从婚前到婚后,徐志摩对于张幼仪的藐视,从来没有停止过。第一次见到张的照片时,他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包子」,婚后对张幼仪也十分冷漠。 徐志摩嫌弃她是封建教育的遗物,嫌弃她守旧,没有上过学。事实上,张幼仪在二哥和四哥的帮助下,曾在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就读过。后来因为婚约的缘故终止了学业,但也并非大字不识的草莽女子。 张幼仪之于徐志摩,就是一个错误的存在,是父母和封建强权赋予他的负担,是糟粕,是被鄙弃的。 张幼仪与家人 张幼仪曾无不哀婉的说:「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来驱赶吸血的蚊子。当蚊子咬伤月亮的时候,主人将扇子撕碎了。」 张幼仪18岁,也就是1918年,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徐积锴。孩子诞生后不久,徐志摩就出国留学了。于他而言,自己终于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可以开始自己的人生了。然而张幼仪的人生悲剧,才慢慢拉开帷幕。 张幼仪的劫难 1920年,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他书信表达自己想要离婚的念头,而恐慌的张幼仪,通过哥哥的帮助,终于有机会可以出国与丈夫团聚。 在码头见面后,没有久别重逢的欣喜,就连他乡遇故人的期待也没有。他本来就对她无爱,只是凭着当初家里的安排和她生活在一起。此时又觅到了人生挚爱,可以想象,他对张幼仪的到来会有怎样凉薄的对待。
那个时候,由于技术的不成熟,打胎承担着极大的风险,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的。」徐志摩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要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便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人撇在沙士顿。张幼仪大着肚子,又身处异地,忍受着异乡的语言不通,一人独居的疏离与孤独,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张幼仪与青少年时期的长子徐积锴 最后在产期临近之际,无助的张幼仪,写信给自己的二哥张君劢求助。哥哥告诉妹妹说:「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于是张幼仪大着肚子,辗转着,投奔巴黎的哥哥。后来又去了柏林,生下了孩子。 徐志摩明知张幼仪的去向,却没有理睬。只是在要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才找到柏林,逼着她签下了离婚协议。 于是,张幼仪和徐志摩的离婚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而张幼仪,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被离婚的女人。如果想知道离婚对于那个年代的女人,意味着什么,可以参见鲁迅和包办之妻朱安的生活模式。鲁迅一生供养着朱安,因为他知道,离婚对于朱安而言,无异于死亡。
只是她没有林徽因的浪漫才情,也没有陆小曼的明艳动人,她就是中国旧时的大家闺秀,身上流淌着一种静谧的美,一种沉寂的力量。那是需要时间,需要阅历,需要耐心才能看见的美。也是随着岁月滋养,越来越丰厚的美。只是心浮气躁的年轻诗人,没有那个定力去发现,自然也错失了这份福气。 晚年张幼仪,对爱的定义,堪称经典。有人问她爱不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的后半生 在张幼仪终于签字之后,欢天喜地的徐志摩提出要去看看刚出生的孩子。对于新生命的到来,他无疑是欣喜的,充满怜爱的,但他「始终没问我要怎么养这个孩子,要怎么活下去。」 张幼仪后来回忆说,「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张幼仪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辗转德国,她自己学习德文,并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边工作边学习,学得一口流利的德语。她严肃的人生理念,十分契合德国严谨的工作作风。她找到了自信,也找到了人生的支撑点。 1926年夏,她被八弟张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直到张母去世,她携子回沪。张幼仪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又出任该公司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可以说张幼仪始终以良善之心待人,用坚韧与顽强,将本来黯淡破碎的人生,释放出万丈光芒。梁实秋曾说,「她(张幼仪)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敬。」最终,张幼仪活成了徐志摩高攀不上的女人。 解放前夕,张幼仪赴香港。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相恋。婚前,她写信到美国征求儿子徐积锴的意见。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张幼仪和苏纪之相伴18年,1972年苏医生病死。1988年张幼仪病死于纽约,她的墓碑上刻着「苏张幼仪」。 References: 1. 百度百科:张幼仪 2. 《张幼仪传 | 遇见你,才知道岁月安好》十点视频 3.《徐志摩死后,张幼仪每月给陆小曼300元,她说是为了儿子》中華 女人:上美在心,中美在智,下美在貌 |
|
来自: 亮哥eoim8x8y62 > 《社会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