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22岁张幼仪刚生下儿子,就被逼着离婚。她身无分文,提笔写信给公公:“身无分文,想读书,缺钱。”公公回信:“好好读书,羞死孽子。” 张幼仪的丈夫,就是著名诗人徐志摩。 她15岁就嫁给徐志摩为妻,是公婆眼里的好媳妇,也是许多人眼中的才女。她出生于名门望族,也读过女中,只是顺从父母的安排,才踏入婚姻。 只是,在徐志摩眼中,她就是没有文化的乡下女人。 结婚时,徐志摩只有18岁,无法反抗家庭,但他也没有反抗家庭,结婚后不久,就和张幼仪孕育了长子徐积锴。 在旧社会,先成家,后立业。 在长孙出生之前,徐家父母对儿子的管束非常严苛,不许他出国留学,但长孙出生后,他们便松了口,允许徐志摩前往国外求学。 徐志摩走得很干脆。 在他眼中,这种父母包办婚姻,就是人间地狱,他只想要逃离。 1920年,20岁的张幼仪在徐家父母的安排下,出国和丈夫团聚。用张幼仪的话说,她只要一眼就能认出丈夫,因为码头上,只有他露出了不想来接的神情。 接到张幼仪后,徐志摩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她换了一套全新的西式服装,因为他认为穿着中式服装的妻子给他丢了脸。 张幼仪的性格很好,因此两人并没有吵闹。 很快,张幼仪再次怀了孕,但此时的徐志摩,却迷恋上好友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这一年,徐志摩25岁,林徽因才16岁,可他却认为遇见了爱情,不管不顾,狂热追求。 他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此时,张幼仪已经怀孕了3个月。 作为妻子,张幼仪当然不可能同意离婚。 她以为,丈夫只是一时想差了,很快就会回头。但她没想到,徐志摩居然直接玩起了消失。 那个时候的张幼仪,年仅22岁,第一次出国,语言不通,身上只有买菜钱,又怀着身孕,完全举目无亲。 徐志摩就这样一走了之,音讯全无。 好在,张幼仪的二哥得知了她的近况,给妹妹发来电报,邀请她来德国养胎,并且承诺她:“放心生,孩子我养。” 当年,5岁的张幼仪被母亲逼着裹脚时,17岁的二哥站了出来,斩钉截铁地阻拦母亲给妹妹裹脚。 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俗,不裹脚的女人,可能一辈子都嫁不出去。但17岁的二哥却说:“嫁不出去,我养她一辈子。” 少年时,二哥为妹妹阻拦了终身残疾;结婚生子时,二哥又为妹妹撑起了一片天。 在哥哥和嫂子的照顾下,张幼仪顺利生下次子彼得。但她还没有出院,一直杳无音讯的丈夫就找来了医院,强势要求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 之所以这个时候才出现,是因为徐志摩认为,逼怀孕的女人离婚太过分。 如今,张幼仪已经生下了儿子,再离婚就无须有什么负担。可能,在徐志摩的心中,生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吧。 张幼仪含泪签下了离婚协议书,哥哥问她未来怎么办。 按照旧风俗,张幼仪不算离婚,算被休。而古代被休的女人,只有3条路:出家、为娼、自尽。 她想过自尽,可想到家里的长子,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她咬咬牙,对二哥说:“我想要读书。” 她拒绝回国,开始在德国求学。 她没有要二哥的钱,而是写信给公公报告这边的情况,并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身无分文,想读书,缺钱。” 徐志摩的父亲,是硖石首富,看到张幼仪的信,当即回信: “苍天在上,不薄良善,自今日始,吾儿幼仪即吾夫妻亲生儿也!孽子可以不要,贤媳不可不留。吾之家,即汝之家也。吾之产,即汝之产也。愿吾儿在柏林奋发自强,刻苦求学,学成归来,自成气候,俟时羞死负心之人!” 此后每个月,徐父都会给张幼仪打巨额生活费,也是这些生活费,支撑着她在德国完成学业。 【灵枫历史阁】 其实,早在嫁给徐志摩之前,张幼仪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只是因为婚姻,她放弃了学业。 如今,在德国,她每天学习德文、练习有氧操,积极跟上时代,后来,连徐志摩都承认她大变模样,没有任何事能打倒她。 只可惜,次子彼得因病早夭。 后来的张幼仪,成了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她很有商业头脑,还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晚年还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回忆徐志摩时,张幼仪说:“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 忽然有些感慨,若不是遍体鳞伤,谁愿意满身铠甲? 但勇敢的人,从来不会抱怨,只会接受生活的所有赐予,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迎头向上,满怀感恩。 我很欣赏张幼仪,她的身上,有着女性特有的坚韧,也有生而为人的执着和坚强。 无论怎样的绝境,熬过来,就一定会遇到春暖花开。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灵枫历史阁,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真知新坐标# ![]() ![]() ![]() |
|
来自: 张立品vnf7h6ps > 《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