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 她尽了她的责任, 对丈夫的责任, 对夫家的责任, 对儿子的责任—— 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她是大家闺秀, 她是现代中国被文明离婚的第一人, 她是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她就是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中, 经过一无所有之后,变得一无所惧, 最终,凤凰涅槃, 活出自己精彩人生的传奇女子——张幼仪。 强烈的求知欲望 1900年12月29日,张幼仪出生在江苏宝山县(现属上海)一个名门望族家中,其祖辈是清朝的高官,父亲张祖泽是口碑很好的医生。张幼仪生在一个变动的时代,她从小就特别崇拜接受过西方思想熏陶的二哥张君劢和成熟稳重的四哥张嘉璈,尤其是聪明过人的二哥,因为他总会给她讲别人不会对她说的事情。也是二哥,在她3岁的时候,把她从裹脚的酷刑下解救了下来,使她成为张家第一位拥有天足的女子。 张幼仪的父亲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是,仍旧男女有别,对儿子的前途高瞻远瞩;对于女儿,则只要求遵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便可,即使是让其接受教育,也只是在私塾先生有空的时候,才给她们讲点《孝经》《小学》之类。 张幼仪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她千方百计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机会。在12岁时,她在《申报》上看到“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学费便宜得惊人。聪明的张幼仪当然明白父母的心思,她便将学费低廉作为游说的重点,恳求父母送她去上学,再加上大姐算命26岁之前不能出嫁,总也要找点事情做才好。张父权衡之后,还是同意了。于是,张幼仪便开始接受正式的学校教育。一年多之后,即使是遵照父母的意愿,与四哥选中的徐志摩确定了婚期,她还是苦苦请求父母,允许她在学校里读到婚期前夕。 婚后,徐志摩在张幼仪二哥的帮助下,到上海的浸信会学校上学,后来,又北上求学。张幼仪也想继续回到学校读书,结果被就读的学校告知,由于她错过了毕业期,想要继续学习,必须回校后复读一年,然后才可以继续。考虑到刚结婚,要离家求学两年不妥当,张幼仪便放弃了求学的机会。不过,她依然没有打消读书的念头,请求公公给她找个家庭教师。起先公公答应了,可后来生了大儿子徐积锴之后,“这事就给黄了”。 1918年夏天,完成了香火传递的任务之后,徐志摩便得到父母的允许负笈美国。至于孩子,公公婆婆要么自己照顾,要么交给奶妈和佣人。张幼仪只被允许偶尔陪陪,这样,她拥有最多的就是时间了。在此期间,张幼仪的二哥劝说徐家允许她出国陪同徐志摩一起求学。在徐家慎重考虑到底该不该让她去西方的时候,她请求和徐家几个未出阁的女孩一起,在家中学习一些课程。等徐家决定允许她出国和徐志摩团聚的时候,她已经又读了一年书。 1920年冬,张幼仪远渡重洋,来到丈夫的身边,得到的却是熟视无睹的冷漠眼神。在经历了众所周知的“中国现代第一件离婚案”之后,张幼仪拖着接近临盆的身体,跟随七弟到了德国。在陌生的城市,生完孩子的张幼仪,要想重新开始生活,就必须学习德语。很庆幸,她二哥的朋友朵拉住在这座城市。朵拉为张幼仪请了德文教师,之后,又帮她申请进入裴斯塔洛学院幼稚园老师培训班学习。除了在学校读书之外,张幼仪还坚持不懈地博览群书,用书籍充实自己。在小儿子因腹膜炎夭折之后,张幼仪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仍然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其实,不是她不疼,而是她知道喊疼也没有用。回国后,在女子储蓄银行上班期间,她坚持着每天下班后学习1个小时的中文,了解更多的文献与名著。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对读书的渴望和追求改变了张幼仪一生的命运。 从低谷走向辉煌 其实,在物质方面,张幼仪从小到大,并未出现非常拮据的状况。她出生在巨富家庭,尽管在童年的时候,父亲带着他们一家另起炉灶,但靠着高明的医术,仍然能维持着一家的生活。离婚后,她一个人在德国的时候,也靠着徐家每月寄去的200美金,保证着日常开支。倒是在精神方面,年轻的时候,频频受到挫折。在异国他乡,张幼仪先是被要求离婚,不久又痛失年幼的爱子。最失望的时候,她也想过自杀。在生死抉择之间,是少时的阅读经历帮了她。她记起曾经读过《教经》上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她打消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只能靠依附度过女人一生的泥沼。正是因为她曾读过《教经》这类传统书籍,才使得她在遇到困难时,还能有一丝理性,最终从逆境中重生。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向死而生”,当跌到谷底的时候,张幼仪突然清楚地明白,人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尊重,她便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在德国,她打破了传统的束缚,由徐家的儿媳妇、徐志摩的妻子、儿子的好母亲蜕变成为她自己,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一个先前凡事都怕到现在一无所惧的人。德国5年,张幼仪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回国后,张幼仪实现了做老师的愿望,成为东吴大学的一名德语老师。讲台上的端庄典雅、讲台下的青春洋溢,让这位有着非凡经历的女子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的好老师,张幼仪的德语课也成了东吴大学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不久,在四哥张嘉璈的支持下,张幼仪出任濒临破产的上海女子银行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丁言昭女士曾说,在其查找的该银行的档案中未见到张幼仪为副总裁或副行长的明确字眼)。她知道之所以女子银行找到她,是因为看中了她四哥的人脉资源和在金融界的地位。所以,她决定抓住这次机会,尽可能地展现自己的实力,好好干一番事业。不久,在她的勤奋努力下,在她四哥和上海商业银行的陈光甫与浙江实业银行的李馥荪的帮助下,女子银行经营状况日益好转,很快扭亏为盈。她凭借自己的经商天赋、人格魅力,为银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她也因此成了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 除了在银行业展露商业才能外,张幼仪还涉猎实业,出任她公公和八弟以及几个朋友合作的服装行的总经理,负责云裳服装公司的运营与管理。这也是上海第一家专为女性开办的服装公司。该公司集成衣和私人订制于一体,设计完全采用西方流行的立体剪裁法,使服装造型独特、新颖,每一款式一经上市就被抢售一空。 与此同时,张幼仪还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人脉优势,大做股票生意,收益颇丰。1934年,她接受二哥的邀请,担任他创办的国家社会党的会计。抗日战争期间,张幼仪囤积军服染料,等到价钱涨到100倍而且再也没法从德国进货的时候,才高价出售。之后,她用赚来的巨款投资棉花和黄金,依旧是财星高照、一帆风顺。这一切使得张幼仪后来以一位自强独立的银行家、企业家身份被载入史册。 责任担当,赢得尊重 张幼仪以为,虽然她与徐志摩离婚了,可徐家父母依然是自己儿子的爷爷奶奶,她代替儿子孝敬他们也是天经地义。徐家父母对她也是喜爱有加,认她做了干女儿。以后,在徐家父母需要的时候,张幼仪也一直尽职尽责地照顾着他们,且对他们的亲情和责任心从未休止。 回国后,看到儿子被过分的宠溺,张幼仪便努力说服徐家父母,将儿子带到北京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对待前夫,她也用现代女性的态度,不仅没有怨恨,离婚后,还与徐志摩保持着书信往来,倾听他在书信中向其抱怨生活的苦恼,在他经济压力比较大的时候,还接济他的生活。徐志摩空难之后,陆小曼无法面对这一事实,拒绝前往认领尸体。张幼仪一边派13岁的儿子和八弟去济南料理前夫的后事,一边还要绞尽脑汁安慰徐家父母。在股票市场赚了钱后,她在自己的住房旁边给徐家父母盖了房子,将他们接过来居住,最后为他们养老送终。这样的传统大义和责任担当,恐怕多数现代人也是做不到的! 寡居30年后,张幼仪在儿子同意后,与香港医生苏记之结婚,享受着相敬如宾的幸福生活。晚年的时候,张幼仪希望自己的孙辈能够更多地了解徐志摩,便请梁实秋把徐志摩的全部著作编在一起。她让儿子徐积锴从美国的图书馆里找到徐志摩过去的著作,复印寄给身在台湾的梁实秋。1958年,由徐志摩生前好友蒋复璁和梁实秋编的《徐志摩全集》在中国台湾出版。这是最早的一个《徐志摩全集》版本,也可能是最不全的一个版本,但它确实有相当的、特殊的、丰瞻的意义。 对我们的启示 冰心在《繁星》里写到: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回首张幼仪的一生,可以说正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在哥哥们的熏陶下,她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父亲重男轻女的教育观念下,她也竭尽全力地为自己争取接受教育的机会。为了做个好女儿、好妻子和好媳妇,她顺从着父母,顺从着丈夫,顺从着公婆。直到经历离婚和丧子之后,她才意识到只有自强自立,拥有独立人格,才能获得尊重,拥有渴望的生活。不管是遭受何种境遇,她都能清醒地认识眼前的现实,勇敢地去承受、去面对,自力更生。她一直以来严以自律,努力勤奋地学习,为她中年在商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她厚积薄发后,在事业上取得的辉煌,也证明了她一路追求的正确。这样一位一直在精神上自我富养的女性,不仅是那个时代所有追求解放女性的楷模,也是现代女性学习和追求的榜样,不是吗? (文章来源:投资与合作) (责任编辑:DF378) |
|
来自: 昵称149797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