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这首诗被贬“最下乘、叫花腔”,却千古传诵,感动无数人!

 静草青苑 2018-09-14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今天分享的这首诗——杜甫的《又呈吴郎》,会让你有新的发现。

《汇编唐诗十集》有言:“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杜甫的《又呈吴郎》被归为“最下乘”的七律,古代评论家们竞相抨击这首诗,贬斥其“不成言语”、“太粗”、“叫花腔”、“如嚼蜡”、“卑之甚”。这些批评之声并未阻止诗歌的流传,如今,这首诗成为杜甫的代表作,千古传诵,打动无数人。

又呈吴郎

——杜甫(唐代)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在夔州住了三年,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搬走了,夔州的旧宅让给一个亲戚,也就是诗中的吴郎。杜甫旧宅种了枣树,枣子成熟的时候,有位“无食无儿”的妇人总来打枣充饥,杜甫很是同情,从不阻拦,虽然自己生活拮据,仍然尽可能周济妇人。吴郎接管旧宅后,不让妇人来打枣子,还插上了篱笆作为防护。杜甫知道后,就写了这首诗给吴郎,劝他不要这么做。

这首诗语言朴实,如同一封普通书信。杜甫劝吴郎让妇人继续来打枣,“她要不是穷困至极,走投无路,怎么会这样做呢!进入别人的房子做这种事,她内心是害怕的,所以你更要体谅她,对她好一些。”同情弱者,体贴入微,感人肺腑。

“她见你是新来的,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她就会以为你真的不让她进来了。” 吴郎的辈分比杜甫小,杜甫用“呈吴郎”以示尊重,他没有用长辈的权威来教训吴郎,而是体贴地说吴郎是无心之举,措词委婉含蓄,照顾小辈的感受,给了台阶可下。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指出妇人只是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穷苦百姓的缩影,穷苦的根源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接下来,杜甫更进一层指出“安史之乱”让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表露无遗,同时也是点醒、开导吴郎,希望他看得远一点,不要在枣子小事上斤斤计较。

清人卢德水《读杜私言》)中写道:“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对老妇人同情,对亲戚诱导,杜甫的善良敦厚感动人心,朴素的字字句句,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

经历了一千多年,《又呈吴郎》这首诗如金子一般熠熠生辉,这种结果完全出于评论家们意料之外。最高境界的美就是真与善,杜甫的纯善仁义、真诚无私俘获了每一位读者的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更加渴望这样的真诚之心、淳朴之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