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从《又呈吴郎》看杜甫的“仁”

 书韵闲话 2020-10-20

一提到杜甫,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蹦出“诗圣”“诗史”这样的字眼,“忧国忧民”更是我们经常给他的标签。偶然,听了四川大学王红教授的慕课《古典诗歌传递给我们的人文之魂》,让我从《又呈吴郎》这首小诗中,认识了一个细腻丰富的仁者——杜甫。

一、仁者之“心”——悲悯同情

这首诗歌写于杜甫漂泊夔州时期,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他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吴郎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大家先看前两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不为困穷宁有此?”是针对西邻说的,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了,她怎会如此不顾颜面的向邻居讨要枣子。“只缘恐惧转须亲。”是对吴郎的叮嘱,正因为她是如此恐惧,我们对她的态度更要好些啊!不要让她觉得有压力,让她觉得难堪。

一个“宁”,一个“转”深深的触动了我。“宁”的意思是哪里。无食无儿的妇人,打枣时的战战兢兢,一定让杜甫想起了流浪时的卑微与无奈,想起了他曾经的乞讨求告。他太能理解西邻来讨要枣子的复杂心情了,所以,他曾居住时,不会划出丝毫的界限,让她像家人一样自在的出入。

“转”是反而、更加的意思,更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同情的细腻。妇人已经恐惧了,如果我们稍有颜色,她的自尊心都会受伤,不会再来了。所以,我们对她要更加的亲切。

这就是杜甫,因为懂得,所以悲悯。真正的仁者,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二、仁者之“言”——温厚婉转

 颈联的两句更是曲折之致,需要细细咀嚼。“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杜甫写诗的目的了。一定是杜甫搬家时忘记交代吴郎了,可是,现在吴郎已经住进去了,并插上了篱笆,该怎么办呢?杜甫该怎样说呢?既不伤害吴郎的自尊,又能让他主动去帮助西邻妇人?
杜甫先说西邻妇人,“即防远客虽多事”,贫妇人本来对讨要枣子就心生恐惧,所以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心。这句话地潜台词是,你吴郎是很仁爱的,她防范你,是她多心了。

在足够铺垫后,杜甫再说到“便插疏篱却甚真。”“却甚真”三字也是用心之极。“却甚真”太像真的了,既然是太像真,就不是真的。你是在无心之中稀稀疏疏的插了几个篱笆,看上去像要和西邻划分界限了。其实,你心底里并没这个意思。不管吴郎是有意还是无心,杜甫都把他当作无心之举了。

对待吴郎,杜甫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指责,没有咄咄逼人的审视,每一句话,都在尽可能地照顾吴郎的自尊,并能主动去帮助西邻。我想,吴郎收到这封信后,一定能理解杜甫地良苦用心,心里不会有半点不适,一定会撤下篱笆,善待西邻。

这就是杜甫,不仅有仁者之心,还有仁者之言。真实地话婉转着说,韩愈云 :‘仁义之人 ,其言蔼如。’一个真正有儒家情怀的仁者,不仅他的情怀是悲天悯人的,他的语言表现也是温厚婉转的。

三、仁者之“魂”——家国情怀

杜甫的目光,不仅注视着西邻,还注视着唐王朝的苍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为何一提到“戎马”,妇人就会“泪盈巾”?因为战乱。杜甫曾在《石壕吏》中描写过这样一个老妇:“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在那样的时代,西邻妇人没有选择,要么上前线,要么承受政府的横征暴敛。所以,她才会一贫到骨。尾联既补足了“无食无儿”的原因,也激发了吴郎对西邻的同情,更为我们拉开了一个时代巨大的帷幕。像这样一贫到骨的并非西邻一人,而是普天之下老百姓的命运。


“万方哀嗷嗷 ,十载供军食 ”,让他心痛不已。尽管自己居住的地方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但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就是 1200多年前诗人杜甫的胸怀。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他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剑外忽传收蓟北”,他会“漫卷诗书喜欲狂”。

真正的儒士会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真正的仁者,应有一颗博大宽广之心,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这应该就是古典诗词传递给我们的仁者之魂吧!

作者为长沙市长郡雨花外国语学校教师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