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豆根

 369蓝田书院 2018-09-14

大红门《中医药学》210

      中医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也是一种行善积德的职业。

    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我想介绍一下山豆根,广西最多的药材~~  炮制除去残茎及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归肺、胃经。                          功效

清火,解毒,消肿,止痛。治喉痈,喉风,喉痹,牙龈肿痛,喘满热咳,黄疸,下痢,痔疾,热肿,秃疮,疥癣,蛇、虫、犬咬伤。

禁忌

脾胃虚寒泄泻者忌服。             

    历代本草并无广豆根之名,只有山豆根的记载,山豆根始载于《开宝本草》。《图经本草》载:“山豆根生剑南( 今四川)山谷,今广西亦有,以忠州(今广西南宁)、万州(今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为名,叶青经冬不凋,八月采根...... 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证类本草》附有宜州与果州山豆根图,亦截然不同。可见本草记载的山豆根,其原植物不止一种。但据所载:“今广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广南者如小槐,高尺余”,所指可能就是现今作广豆根用的柔枝槐。             

第1:《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疮肿毒,急黄发热咳嗽,杀小虫。'

第2:《本草图经》:'含以解咽喉肿痛。'

第3:清热解毒,本品味甘苦,气寒,如《本草经疏》曰:“山豆根,甘所以和毒,寒所以除热,凡毒必热必辛,得清寒之气,甘苦之味,则诸毒自解,故为解毒清热之上药。”

第4:消肿止痛  《本草求真》。  曰:“山豆根,功专泻心保肺,及降阴经火逆,解咽喉肿痈第一要药。”《本草汇言》曰:“山豆根,苦寒清肃,得降下之令,善除肺胃郁热,凡一切暴感热疾,凉而解毒,表里上下,无不宜之。”       

    举方 山豆根治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属实热证者:山豆根、射干9克,桔梗、牛蒡子各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方中山豆根利咽消肿,为君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