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昵称413468 2018-09-15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更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

在唐代,郑州诗人创作了无数被人们吟诵千年的美丽诗篇,助推古典诗歌走向巅峰。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郑州诗人个个是诗中神圣。他们的诗,或深情缠绵,或通俗易懂,或关注现实,或绮丽精巧,铸就了不朽的唐诗之魂。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在郑州这块诞生了众多诗歌大家的热土上,有不少人循着先人的足迹,更深入挖掘诗歌文化,带我们走进一个更加丰饶美丽的诗歌世界,我市作家程韬光就是其中之一。他立足郑州本土文化,历经20年创作完成大唐诗人三部曲之《太白醉剑》《诗圣杜甫》《长安居易》及《大宋悲歌》《碧霄一鹤——刘禹锡》等共计300万字。近日,程韬光又历时两年,在《太白醉剑》《诗圣杜甫》基础上精心修订完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精装典藏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再次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为了兑现一个承诺 历时两年再修订

其实,早在十年前,程韬光的《诗圣杜甫》出版后,就曾引起不小的轰动,先是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随后又入选茅盾文学奖,获中国当代小说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优秀图书奖等。

著名学者、诗人、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屠岸先生在读完《诗圣杜甫》后,评价说:“既重视真实的史料,几乎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又通过适当的想象和虚构,避免了干巴、枯燥,只有点,没有线,或者只有线,没有面,把杜甫塑造成一个有血肉、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呼之欲出的伟大诗人形象。更可贵的是,作者的描述,有选择、有重点、有安排,通过杜甫的个体,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述,烘托了杜甫这个伟大诗人的性格和命运。”

杜甫故里及杜甫像

屠岸先生认为,运用浅近文言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能让读者感到更贴近古代和古人,作者对于浅近文言已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屠岸先生不仅对精彩段句给予点评,也指出书中一些不尽妥帖之处,希望再版时能够修正,其治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这同时也给予了程韬光更多的信心和责任。

回顾起与先生的交往,程韬光充满了感恩:“先生去世前,以九十岁的高龄认真批阅原版的《太白醉剑》和《诗圣杜甫》,并与我数次恳谈,指出原著中一些需要斟酌的地方。他后来又将他的意见一笔一画地写成《真实,是传记文学的基石》寄给我,希望我能够在原著的基础上完成修订,进行勘误。我答应先生,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这项任务。”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杜甫故里及杜甫像

排除一切干扰,孤独尽头现生机

出乎程韬光意料的是,修订作品比创作作品更让人感到艰苦。

“昔日创作的热情转化为沦入古书堆里的考证,一些自认为正确的写法总不时为历史所推翻。多少个辗转反侧的夜晚,我与梦中的李白、杜甫讨论诗歌,品味他们的人生。”

如果说,李白、杜甫在用自己的诗歌书写那个时代的精神,用时代来书写自己的人生,那么,作为今人的程韬光,则是在用生命来书写他们的人生。

“白天繁忙工作后,于夜晚回到书斋,努力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开始查阅浩瀚史料,重读洋洋唐诗。将自己的人生际遇与古人对接,寻找精神的共鸣。相信读者在阅读我的文字中,会体会到其中的辛劳和孤寂;会体会到一个努力去捣毁时间隔膜欲与不同时代伟人精神同在的身影,亦必能体会到一颗不甘心于平庸地度过这短暂一生的灵魂之呐喊!”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白居易故里

人生是艰苦的,对于一个不甘凡俗的人而言,这无异于一场无休无止的旷日持久的战斗。两年来,程韬光抛开俗务杂念,甚至中断了必要的社会交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穿过时间的河流,日复一日与李白、杜甫一起,为他们提着酒壶,听他们感叹人生,寄情山水,或歌或哭;看他们俯仰天地,游历大千世界,舞剑吟诗,悲喜人生……

“即使我不能够完全把握和理解李白、杜甫神圣的心灵、深邃的思想,但通过一些故事的描述,努力地把他们的诗章介绍给读者,就算是对唐诗另外的一种解读方式,相信也是为我们人生提供一份健康的文化滋养。”

即使有如此的思想,现实的创作依然是孤寂的。事实上,程韬光的确中断了一段时间,去写记录郑州历史的《百年德化》。

“就在我考虑过几年再修订《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两部书时,忽然在新闻里得知一直给予我诸多资料和许多帮助的屠岸先生去世的消息。那天,我在泪目中,放下正在创作的《百年德化》,继续修订这两部书……”

立足本土文化 梳理挖掘郑州人文

程韬光的身份很多,诗人、作家、编剧、兼职教授,同时他还是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联委员、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谈及这些角色的转变,他说,在写了多年诗歌之后,他突然觉悟,最能传承民族精神的绝非帝王将相、王侯权贵,而是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先驱们。抱着“永恒文化,不朽人生”的信念追求,程韬光开始潜心研究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唐诗。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白居易故里

“《诗圣杜甫》从小说,到广播剧,到话剧,再到影视剧,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一代诗圣的情怀和精神。”程韬光说,艺术是形式,精神是内核,希望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更深入地挖掘郑州的人文精神,根据读者、听众、观众的不同需求,有意识地去创作,才能真正让这些郑州人文精神的瑰宝与不同个体进行内化,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弘扬这种精神。

“诗圣杜甫出生在巩义,白居易出生在新郑,刘禹锡祖籍在荥阳,死后又归于故土。我时常引为自豪是能与这些先贤们一样生活在郑州的土地上,我的作品也是和这些先贤们进行一次次心灵的对话。”程韬光说,将他们的诗歌和思想结合当下进行诠释和记录,算是为郑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一些微不足道的贡献。

程韬光一直怀揣着“使一个国家和民族骄傲的,绝非是王侯将相、朝代更替,而是那些创造灿烂文化、推动民族发展的文化先驱”的巨人精神,近些年,他因开创诗人小说写作先河而声名渐起,随着一部部新的作品问世,程韬光也成为国内研究唐朝诗人的知名学者,受邀到多地开讲《李白与文化自觉 》《杜甫与文化自信》《刘禹锡与文化自强》,并在两所大学开设《唐诗美学》选修课。

尤其让程韬光欣慰的是,《诗圣杜甫》被推荐为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碧霄一鹤——刘禹锡》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并成为央视《朗读者》栏目推荐书目。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刘禹锡故里

“刘禹锡是郑州人,死后也葬在荥阳,现在郑上路象棋公园旁边的禹锡园,就是其墓所在。”程韬光说,在名家辈出的大唐诗坛,刘禹锡是一位卓然不群、独树一帜的重要诗人,他的诗不同于韩愈、孟郊诗派的尚险求奇,也有别于白居易元稹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他的诗风亦如其人,豪迈劲健,时见苍凉、沉重,但不颓废,更不失坚韧的精神,读来常令人肃然起敬。

“刘禹锡是宏大的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当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唯我独尊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后,恒久地激发着中华民族的正能量。古圣今贤们一脉相传、世代丰富的精神力量,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活水。”程韬光总结说,能配得上“诗豪”的人很多,刘禹锡比苏轼多执着,比辛弃疾多通脱,他是离现实人生最近的诗人,人生态度最少偏执,不高蹈出尘,不哀伤消沉。这种精神,对我们当今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而我正在创作的《百年德化》,从最初写作开始,就兼顾了剧本的特点,届时,小说和电影会同步推出。郑州百年德化街见证着郑州近现代商业的创业史、发展史、文化史。‘以德化人’的德化街是郑州的商业文脉,‘中’文化的兼容和厚重曾使德化街少了些特质和时尚。”程韬光认为,作为一个郑州作家,他有责任和义务记录下这段历史,为郑州人了解本土文化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简介

程韬光,当代青年学者、作家、诗人、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现任郑州市文联副主席,郑州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湖湘大学堂、中原大讲堂主讲嘉宾;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郑州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

著有《太白醉剑》、《仗剑放歌一一李太白》《诗圣杜甫》(上、下卷)、《盛世悲情一一杜子美》《长安居易》、《碧霄一鹤——刘禹锡》《天堂里的村庄》(诗集)等,担任电视剧《大唐诗圣》及唐诗系列电影总编剧。其中《诗圣杜甫》系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优秀图书奖、“文鼎中原”优秀长篇小说奖等,系中学生核心素养推荐书目;《碧霄一鹤一一刘禹锡》获第二届杜甫文学奖,系央视朗读者栏目推荐书目。其多年根植于中原文化,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作品被广泛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广播剧,获全球华人文化杰出贡献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加拿大电影节“金枫叶″奖、中宣部核心价值观优秀作品一等奖、亚洲微电影“金海棠”奖、当代小说奖,黄河戏剧文学奖提名奖等诸多奖项。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

唐诗是早晨,是青年,是春天。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唐诗是清新拂面,是神采飞扬。沿着李白、杜甫的悠悠之道,作者怀着朦胧的巨人精神四处奔波,就是想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能有一些少年精神。

'

名家推荐

作品融历史真实与文学创作于一炉,将诗圣人生与诗学研究相结合,行文优雅,诗史并茂,人物生动,值得深读。——河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李佩

甫韬光先生以文学手法,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诗中圣贤,并从李白、杜甫的身上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传统。——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唐浩明

韬光先生十数年心血之作,是对杜诗及其精神最好的承继。——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贾平凹

爱家国、爱人民、爱自己是诗圣杜甫的诗格、人格本质。韬光先生此书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杜甫,并以另类的方式为我们解读唐诗。——著名作家 二月河

用小说的形式来呈现李白、杜甫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过程,程韬光先生可谓颇具匠心。——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周大

韬光先生将杜诗融入传记小说之中,在环环相扣的情节中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心系天下的诗圣杜甫、才情杜甫。这是一种个性,更是一种创造。它再一次证明了文学解读的魅力之巨大!——知名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 王立群

对话

记者:您是怎么和唐诗结缘的?

程韬光:由于家中兄弟太多,我儿时有一段时间在异乡的亲戚家渡过。有一天,忽然听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我在淡淡的忧伤中,又感到兴奋和惊奇:似乎李白知道我的心思,把我的心拉回了几十里外的家,使我想起家人还有门前的枣树、地里的庄稼、朦胧的月夜、暗香的桂花……从此,我爱上了唐诗。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受邀在大学开设“大唐美学”课程?这个课程诞生的初衷是什么?

程韬光:少时,我曾奔波数里,去镇上看一部电影《风尘三侠》,从此,我就经常为唐代传奇中的这则故事所感动:当虬髯客将资财赠与李靖和红拂女,请他们帮助真命天子李世民立下功勋后,没有任何人世间的依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任性而潇洒。成人后,我才渐渐体会到这种侠的精神和浪迹天涯的勇气,本身就具有诗学上美的意义。

在唐代诗人的群谱中,初唐四杰的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以及陈子昂、李白、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翰等众多诗人身上都带有这样的精神。流浪精神和侠的生命慢慢地累积起来,形成大唐诗人们共同的宇宙意识。当一个人把自己放入宇宙中时,诗人的孤独感由此而生;一个人由此把自己从人群中剥离,成为独具一格的真正个人,从而去获得特殊的生命体验。我爱唐诗,我的生命体验就自然地寓于唐诗中。多年之后,我已经无法自拔。今天,我总被学生和媒体问道:你为什么如此热爱唐诗?是因为,唐诗和唐代的诗人精神涵养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筑起了中华文明的诗歌高峰。

记者:您认为唐诗精神的精髓是什么?能不能具体举例说明?

程韬光:有关唐诗的一些关键词,譬如盛唐气象、兴寄风骨、诗史精神、歌诗合为事而作等,都指向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这些关键词,正可以简明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代表着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黎明、春天、新年,一齐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生”字、“入”字,热情奔放,是生命化的大自然。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譬如盛唐诗人李华在《寄李白》中写到:“古来文章有能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白居易的诗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也高度概括了这种时代精神。这是一整个要好诗的时代,大唐诗人要让天下都成为美好的诗!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记者:都说诗歌是关于心灵的,您觉得唐诗中展现了哪些人性精神?

程韬光:心灵世界更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具体而言,唐诗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有两个:一是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精神;二是以梦为马进取向上的精神。在唐诗的世界里,每一个生命都在最大的孤独中完成了自我实现,每一个生命都在坚守自己的初心。大唐诗人们真实做人、积极用世,不管他们有没有建立了什么功业,他们的生命是活得有声有色、有光有热。他们对于他们的时代、社会,是尽心、尽气、尽才的,他们并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什么,但是他们的时代却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一个充满自信的时代,必然造就充满自信的人;一个以艺术为主流思想的时代,必然造就艺术的高峰,这也是唐诗成为后世中国诗歌无法超越的原因。大唐诗人用自己的诗歌书写着这个时代的精神,其实,也是用时代来书写自己的人生。

记者:唐朝的诗人那么多,为什么最初写作先选择了李白?

程韬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的诗句,语言明畅,情感执著!奔腾不息的幻想,狂谵四溅的笔触,惊天破石的意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当然也不例外。 李白以超常的欲望、出众的精力、恒定的意志,以内心的孤独、彷徨和爱为内核,以“济沧生”、“安黎元”为理想,将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完美结合,打造出了阔大的精神和艺术境界:使高贵者平息,使贫贱者奋起;追求个性自由,张扬创新创造;倡导爱国恤民,实践奋斗不息……他以自己昂扬向上、傲岸不羁、独立自由、不懈求索的性格魅力,诠释了人性中最光辉、最珍贵的品质。李白及唐诗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为民族精神再造,提供了土壤。

记者:能否概括一下杜甫与李白的异同?

程韬光: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十一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

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

因此,流响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哀鸿遍野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中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记者:从写李白,到写杜甫,有什么不同的感悟和心得?

程韬光:李白和杜甫这样千年不遇的诗歌奇才,竟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同龄人。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间还有过交往,并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为后人称道的伟大友谊。李、杜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政治上的失意却成就了在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仙、诗圣。

记者:修订作品遇到了哪些困难?

程韬光:知识的局限和对史料的把握、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定和推动等等问题,尤其是推翻自己过去的一些文字,更是如同割肉,使自己无数次陷入修订的困境。

在修订的过程中,我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源于史料又不拘泥史料,注重诗章而不沉湎于诗章。以“大文化、大思想、大传承”为要质,究其一生,将诗仙、诗圣回归人间。以恢弘浪漫的大唐盛世为时代背景,以新力量和旧结构间的冲突为文化背景,以他们的人生历程及诗歌故事为线索,全面揭示李白、杜甫孤独浪漫、彷徨流离、传奇悲烈、辉煌奋斗的一生。写法上追求情景交融,波澜跌宕,大气磅礡,荡气回肠,努力地让广大读者朋友们在享受小说阅读的愉悦中,轻松学习唐诗的同时,推进新生活、促发新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大唐之音。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记者:听说修订过程中,很多大家给出过修改意见?

程韬光:在李白、杜甫伟大人格的召唤下,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孙荪、周俊杰、二月河、葛景春、耿占春、高有鹏、李佩甫、郑彦英、何弘等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拙作给予指导;更为感动的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文艺评论家孙荪老师不顾身体的不适,逐页逐句批阅此作,提出上百处修改意见。为了使修订后的作品引用的史料和诗文更准确,他亲自动员我国著名的李白、杜甫及唐诗的研究专家葛景春教授对拙作进行最后的修订。葛老师以大家的风范和学者的严谨治学精神,又提出百处修改意见供我参考。其他对我有帮助的人还有很多,我深深认识到,一部有价值的文化作品的诞生,决不是一个人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记者:出版前的专家审读,给出什么样的评价和意见?

程韬光:专家们认为,深深阅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每个有灵魂的人或许都会发现: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精神的支撑,更需要坚韧和奋斗,更需要以诗歌去滋养心灵。唐朝、唐诗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象征的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光芒将照耀我们,唤醒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意,唤醒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新思考。

我们正经历一个变革时代所带给大众心灵的骚乱不宁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和更新作用的雷雨。我们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为新时代的文化与道德体系建立和完善提供支撑。

再现丰饶的唐诗世界,带我们走入“诗仙”“诗圣”的诗意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