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有明确标签的人

 标准生活 2018-09-15

1、 从名片说起

 

       这两年,我已经很少发名片了。名片充其量就是一张毫无意义的卡片。

 

 

        刚刚工作那会,我看到别人递上来的名片,还是毕恭毕敬的接着。我还专门买了2个名片夹,把收到的每一张名片当宝贝一样放进去,尤其是那些头衔上写着经理、总监、总经理、董事长的,我都以为是大人物是大佬。在工作的最初几年,这些头衔在一个刚毕业的屌丝眼里,就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啊。

 

 

        后来,开始自己创业了,那一些名片夹根本就不够用了。我找了盒子,每天带着自己的一盒名片出去,回来的时候换回来对等数量的名片,然后我把名片还做了分类,根据不同行业,每个行业都放在一个专门的盒子里。当我需要找到某个行业的时候,拿出那个盒子找起来。但是,后来,那些名片就这样封存了许久,几乎从未见天日。

 

 

        直到去年搬家,我看到创业初期那会收集的大把的名片,参与的大把的活动,觉得可笑。名片盒上满满都是灰尘,上面还留有我当年幼稚的字迹,一些备注。然后深情的望了几眼,我就把这些名片连同盒子全部都扔了,好不犹豫。当年的那些人与事,早就物是人非,都该换工作了吧,都换手机号码了吧,那些公司如果还在,或许也都换办公地址了吧。那些当年的名片,也于是形同废纸。除了记录着我曾经的某些行为的过往,无他。早些年的那些行业,如今也早就被颠覆的远远的了。

 

 

       搬家后,我还是准备了一个抽屉,放后来收到的名片。我已经很少递名片了,除非人家主动提议。更多的时候,遇到对眼的人,会直接加个微信,非常便捷。微信比名片,在构建未来的关联性上,更稳妥更实用。那些放在抽屉里的名片,大约2年左右,扔一次。在如今这个时代,2年,一切足矣天翻地覆。2年内,该联系的人,自然会一直联系着。不联系的人,也该清理出去了。

 

 

 

2、 名片上的头衔

 

 

     我对名片没有好感,更因为名片上的信息,其实很多是表象,是不真实的。

 

 

     有的名片,上面罗列满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头衔。看了半天,当下是觉得这个人 好像很牛逼的样子。但再仔细一看,大部分都是各种听都没听过的乱七八糟组织的名字,说不定是自封的,或者自己拉羊头拉出来的组织,然后自己给自己戴个帽子罢了。那些组织的公信力和真实性有待考证,至少都不够权威。而真正属于这个人自己开办的公司的信息很少。这样的名片,看完后,我就忘记了,根本记不住。每一个特定的标识,好像什么都厉害,又什么都不厉害。没有聚焦,又仿佛是万金油。

 

 

     有的名片,那身份跟那张年轻过头的面孔,实在对不上。某某董事长,总经理,总监,他们一开口说话,你就知道深浅。真不知道这都是哪门子界定,反正如今印个名片非常便宜,一盒15元就搞定了。用15元给自己创造一个高大上的身份,哪怕是忽悠到三两个人,也都是赚了。这性价比高的啊。打着这样的身份的,无非2类人。一类是富二代,家族企业。一类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我见过太多看着高大上的名片,聊起来后才知道,也就是个刚刚创业的几个人的小公司,亏着呢,企图用一个概念去换取投资人的钱。一次次的遇到这样的人,然后你就知道名片就是个破玩意,不能信。

 

 

     这些年还有一类机构助长了抬高名片头衔的坏风气,也或者说是行规。比如那些蜂拥而至的私募基金公司们,刚大学毕业进入出来的,反正出来的名片最低都是投资经理。需要拿钱的小白菜们,还以为是遇到财神爷了,那就等着被骗吃骗喝吧。满大街,于是都是投资经理。

 

     你觉得名片还那么的可信吗?

 

 

3、 做一个有明确标签的人

 

 

我第一次见识到“标签”2个字,是在微博时代,那时候微博需要每个人写10个关键字作为自己的标签。于是我也写了。后来随着方向的改变,我修改过几次标签。但是都只是盲目的选字填空而已。并没有真正领悟其中的含义。

 

 

真正意识到标签的意义与价值,在几年前开始火爆的新媒体营销时代,讲究每个人都需要有明确的标签,才能更快更便捷的让外部直接找到你。而我真正开始养成这个习惯,是在去年。去年我修改了我的微博原本的企业认证,然后我孜孜不倦的每天写一点财经类评论,一个月时间我又从贫民变成了财经博主,继续孜孜不倦的评论财经话题,然后很快又被认证成了知名财经博主。这一次体验,我是卓有收获的,坚持做一件事,你一定会得到外界对你专业性的认同。我觉得自己之前也打了好多年万金油,如今年岁大了,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签,然后深耕。这个标签,是我想要的,我努力了,我也成功的做到了。

 

 

后来,我开始学习做一点早期投资。我观察到真正做的很牛逼的私募基金风投机构,其实都是自己明确标签的。比如聚焦人工智能,聚焦医疗,聚焦新能源等等。我身边太多的风投机构或风投大佬,都至少在某一个明确的领域深耕10年之上,然后自然成名。专注的力量,自然会让你成为行业的翘楚。

 

 

今年我还观察到一个现象,今年开始众多当年红火的众筹的咖啡馆都相继关门了。北京的友人说年初约了去清华校友众筹的大家咖啡,结果发现关门了。当年我去北大读书,还去膜拜过,最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机器人服务员,那是14年夏。还有在互金圈非常火的1535茶馆,坐落在杭州西湖边上,挺好的小院落,多好的创意与聚集,可惜也在不久前宣告了暂停营业。太多太多,都开始了入不敷出。也于是想起自己在11年就搞过的众筹的欢喜地会所,2年后一样遭遇了停业。但是那段经验与我,是了不起的尝试。开张1个月就接受电视台采访,都开始门庭若市,想来当年能够一下子脱颖而出,只有一个关键因素,我打出的那张牌是:上海MBA聚集地。那个年代不像今天要啥有啥,所以一下子就把明确的人群吸引过来了。拥有一个明确的标签,然后去聚集,去传播,当年我就尝到了甜头。

 

 

今年我又在打造一个上海MBA女神汇的社群,力图聚集上海17所商学院的优秀精英女性们和各类优质女性创业项目,互帮互助,打造一个助力精英女性成长的平台。更加明确的标签,希望聚集志同道合的人。正好前几天看到陈春花老师在提到的共生型组织。这就是一次关于共生型组织的尝试。大家都有共同的背景,共同的诉求,共同的价值观,更容易碰撞出火花。既然顺便广告了,那就欢迎更多MBA女神加入哦。嘿嘿。


脑补下:共生型组织,是一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和跨领域价值网的高效合作组织形态,所形成的网络成员实现了互为主题、资源共通、价值共创、利润共享、进而创造单个组织无法实现的高水平发展。共生型组织,是一种长久的价值创造组织,具有4大特征,分别是互为主体性、整体多利性、柔韧灵活性和效率协同性。组织中的个体保留了各自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依赖彼此之间对资源的获取、分享以及使用能力,组织的整体和个人效率都得以提升。共生型组织,是一种“无我”领导,领导是牵引陪伴、协同管理和协助赋能的这样的领导者。

 

 

以上2个小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发生在我身上真实的蜕变,都是从先给自己找到一个明确的标签开始的。所以我不需要名片了。如果你问我,我会明确的告诉你,刘瑶,早期天使投资。就这样。一个明确的标签,可以帮助你一下子脱颖而出,帮助你很容易被人记住,帮助你清晰的表达你的背后的诉求。

 

 

无论是梦想还是困惑,都需要大胆的清晰的表达出来。只有你敢于告诉大家,大家才知道怎么帮助你。就算当下,没有给到你及时的帮助,但是也会记着你,遇到合适的资源了,一定会第一时间对接给你。我是这样做到的,你也不妨试试看。


做一个有明确标签的人,做一个不需要名片的人。

 

 

因为我一直坚信并无数次验证了那句话:

 

 

当你真正想做一件事的时候,那么全世界都会来帮你的。  共勉之。



我是刘瑶,坚持说真话,坚持帮助值得帮助的人。




能够对有思想的人产生热爱,养成这样习惯的人在生活中将拥有巨大的优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