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TF----镜头传递函数通俗解读(一)

 taotao_2016 2018-09-15

招募:光学镜头设计结构设计;市场销售人员

有意者联络楼生:18826013676

给相机配个镜头,相信很多人都会上网查查型号,比比参数。而绝大多数的镜头商都提供了号称“明锐度”的“MTF”传递函数坐标图。 

对于“MTF”传递函数很多人一头雾水,还有许多人一知半解。网上搜索MTF,发现提问的人不少,回答的人也很多。但,大都是同样的内容转帖来转帖去,没说清楚,许多术语没有解释,有些概念更是错误的。本帖尽可能通俗的,形象化的做些解读。  

“MTF”函数,称为“明锐度”或“对比度”。是光学系统设计性能指标最终结果的一个综合反映。 明锐度是没有单位的量,用百分比或0-1之间的数值表示。 要想完全懂得“MTF”函数,要先说说光学镜头的一个指标:“斑点”。 斑点 

被拍摄空间上的一个无穷小的点,通过光学镜头成像在感光面上形成的扩散的“像点”称为“斑点”。理想的像点应该是无穷小的,由于光学镜片以及整个光学系统存在的色散(或称为色差),虽经设计者千方百计校正,仍不能保证可见光范围内的各波长都能聚焦在一个点上,一些光线偏离了成像点而扩散分布在像点的周围,从而形成了 “斑点”。 斑点的颜色 

物方无穷小的点,一般定义为全色光(光谱为人眼可见光范围),波长大约400至700纳米。光线经过镜头后各波长即被分解,产生色散而形成斑点,这些斑点就像是一个个及其微小的五彩晕轮。 

由于像点是人为定义的无穷小的点,其密度亦是无穷大的,因此众多斑点相互交错叠加,肉眼看上去仍为全色图像。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反差强烈,位于成像的边缘的图像,就可能出现彩色镶边,一般情况紫边为多。图一右边的斑点图可见,上下色散的颜色为蓝、红,而蓝红混合色视觉上就是紫色。  

斑点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斑点越大图像的质量就越差。这很好理解,因为部分偏离了成像点的光线叠加到了这个点的周边的图像上,干扰了周边图像的质量。同样,周边的图像色差光线也叠加在这个像点上。所有的色差光线相互叠加相互干扰,导致清晰度下降,成像模糊。 

“色散”的光线越靠近斑点中心,能量越大,反之能量越小。毕竟是以聚焦为目的,当然绝大部分光线要朝着斑点中心聚拢。斑点中大的能量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小的能量影响图像的明锐度。  

斑点的大小 

显然,斑点越小,镜头的成像质量越高。作为一个镜头,斑点是客观存在的,且具有一定的尺寸。 那么,斑点究竟要小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接受呢?对于数码相机而言,理想的斑点应该要小于一个像素的尺寸。 

这里就以数码相机为例加以说明。假设一个36×24(mm)全画幅的感光平面,像素矩阵为5616×3744,(约2100万像素)。计算一下就知道,像素尺寸为0.00641毫米,及6.41µm(微米)。那么斑点直径最好不要大于6.41µm,实际上这是很难的。对于低能量的色散光线形成的斑点可能要远远大于这个尺寸。所以我们只能希望高能量光线所形成的斑点不要大于像素尺寸。 

“斑点”的实际例子 

图一是一项光学产品的斑点图,由ZMAX软件设计。(便于网络排版,图面排列做了整理。) 图中,斑点自左至右由成像面的中心到边缘。 

图中可见成像中心的斑点为圆形,高能量斑点直径1.344µm,低能量斑点直径2.69µm。而最边上的斑点就不那么圆,面积也比中心斑点大。 

图一左边方框中的数字为光的波长,字体颜色就是这个波长的颜色。图中可见,斑点的中心到外围色散颜色是不同的。 

斑点的尺寸在成像画面的中心位置是最小的,越靠近边缘斑点越大,因此成像越靠近边缘清晰度越差、明锐度也越差。  

斑点对明锐度的影响 

测试成像质量的方法一般是:物方以不同密度的纯黑纯白相间的等宽“线对”投射到成像面上,测试成像面所成图像的对比度还原情况。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