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

 昼三夜二205 2018-09-15

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

 

       任何病、证都必然会反映出一定的“症”,诊病、辨证就是要通过“症”而认识疾病内在的病理本质。主症是病人的主要痛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临床诊断时,要善于抓住和确定主症,作为诊断的主要线索。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

  主症是指患者表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腹胀、厌食、咯血、腹内包块、失眠、血压异常、黄疸、带下、乳房肿块等。

  对于每一种症状,不一定都能立即认识其内在的病理本质,尤其是内脏的病变,难以直窥其病所、辨别其性质,于是只能以外现的主要症状或体征代表疾病的主要矛盾,从而形成了以主症作为病名的现象。如发热、自汗、盗汗、头痛、嗜睡、神昏、目盲、耳聋、耳鸣、牙痛、齿衄、失音、咳嗽、气喘、胸痛、心悸、心痛、呕吐、呕血、胃脘痛、胁痛、黄疸、腹痛、泻泄、便血、腰痛、带下、尿血、水肿等,虽然这些实际上都只是“症”,但以往一般将其视作为“病”,这就充分说明了主症在诊断中的主导作用。

  通过主症可以理出诊察和诊断的线索。在围绕主症进行比较和作出相关分析的思维中,通过对主症的辨折,常可确定病变的位置及性质。如“咳嗽”,首先应通过咳嗽的程度等而区分其是否为主症,同时应详细询问咳嗽产生的原因(或诱因)、咳嗽的时间、特征;其次应了解咳嗽的伴随症状,如有无吐痰以及痰的质、量、色、气,有无气喘、胸闷、胸痛、喉痒等症;再次是询问全身的表现,如有无恶寒、发热、汗出,饮食、二便等情况,以及有关病史等;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如望舌、切脉、测量体温、听诊胸部有无异常声音、X线检查胸部有无异常改变等。这样,可以作到诊察有序,不致遗漏,线索清楚,从而有利于思维判断。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1.正确确定主症

  通常主症是患者表现的一个或数个最主要的症状和体征,在一定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不难确定。然而由于病人的陈述往往零乱、主次不分,因而主症的确定是诊断过程的难点之一。医生要善于从其所诉的病理表现中,发现要害,及时把握方向。如患者有新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渴,不欲食,苔薄黄等症,若不是其他症状特别突出,则一般应以发热作为主症。

  主症的正确确定,依赖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熟练的四诊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同时,对主症的确定,必须按照症状的自然状态去识别和把握,尊重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断。

  2.明确鉴别主症

  对已确定的主症,必须通过认真诊察,明确症状的真实含义,以利于鉴别诊断。

  如病人吐出血液,是“呕血”或“咯血”?不注意观察则很容易混淆。若血中兼有食物残渣,血色暗红或鲜红,是为呕血,血来自消化道,病位一般在胃;若血随咳嗽而出,夹杂有泡沫和痰,是为咯血,来自于呼吸道,病位多在肺。其区分还可以结合其他资料,如有无胃脘痛、肺病史、肝病史、药物、大量饮酒史等。必要时,还须借助纤维内窥镜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主症,如咳嗽、咯痰、咯血、胸痛、支气管镜检查有异常改变,则为肺系疾病;若胃脘痛、呕吐、呕血、X线钡餐透视或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则病位在胃。

  3.详审主症特征

  主症的特征,包括症状发生的确切部位、时间、严重程度、性质、加重或减轻的条件、病变的新久缓急等,务必诊察清楚、描述详细。

  如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主症之一,可见于多种病证之中。把握头痛的不同特征,可以为进一步诊断提供主要依据。如前额痛多属阳明经病变,多见于眼、鼻及血劳等病;侧头痛多属于少阳经病变,多见于耳病以及偏头痛、面风痛等;后头痛多属太阳经病变,多见于项痹、风眩及脑瘤等;颠顶痛多属于厥阴经病变,多见于神郁等;头痛部位固定持久,或持续性加重,多见于脑瘤、颅脑痈等。

  又如发热,可有多种不同的特征,不同的发热所主的病证不一。因此应当注意掌握发热的新久、时间、程度,发热的自我感觉与体温的关系等发热的特征。如身热不扬多属湿热蕴结证;五心烦热多为阴虚内热证;因劳累而出现发热者,多属气虚发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者,多为肝郁化火。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者,可见于感冒、肺热病、悬饮、心瘅、风寒湿痹等;体温持续于39~40℃而不退,1日内体温波动在1℃以内者,为壮热[稽留热],常见于时行感冒、肺热病、湿温、温毒发斑等;1日内体温波动达3~4℃以上,其低点可降至37℃以下者,为间歇热,常见于疽毒内陷、流注、重症痨病、疟疾等;体温在37.4~38.5℃ 之间,持续两周以上者,为长期低热,常见于痨病、内脏胀(著)类疾病、肿瘤、痹病类疾病、瘿气、脏躁、神郁等疾病。

  再如疼痛的性质,可有胀痛、刺痛、闷痛、隐痛、空痛、酸痛、灼痛、冷痛、喜按、拒按等,这些对辨别病情的寒、热、虚、实、气滞、血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主症确定以后,还须详细了解与主症密切相关的症状,再诊察全身其他病理信息。

       1.询查伴随症状

  主症的伴随症状,通常和主症在病理上有密切的关系,往往可以进一步提示主症的病因病机。如发热为主要表现者,须询问有无恶寒、汗出、口渴等情况;不寐为主症者,须了解有无多梦、心烦、记忆力降低、神疲等表现;泻泄为主症者,须了解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腹痛为主症者,须了解脘腹部感觉、食欲食量、大便等情况。比如腹痛暴作,伴呕泄剧烈,不能进食者,多为类霍乱或暴泻等病;腹痛,且有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者,多为痢疾。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唇干鼻燥,咽喉干痒而痛,舌尖红,苔薄黄干,脉浮数,为燥邪犯肺证;胃脘疼痛,兼胸胁脘腹胀闷,嗳气,善太息,易怒,每因情志郁结而加重,系肝气郁结,肝胃不和之证;不寐,兼见多梦,容易惊醒,胆怯多虑,心悸气短,舌淡,为心胆气虚证。

  又如头项强痛,因睡姿不当所致者为落枕;并有发热、呕吐等症者,常见于春瘟、暑瘟等急性温热疫病;年龄偏大,久有头项强痛者,可能是项痹;久有鼻塞、鼻失嗅者,应考虑是鼻渊所致。

  2.诊察全身其他症

  确定主症,询问伴随症之后,还应对全身其他症状、体征进行诊察,即对尚未了解到的情况,作详细询问。临证之初,缺乏诊断经验,询问可以参考“十问歌”的内容进行。按“十问歌”的提示,可以对寒热、汗出、头身、胸腹、二便、饮食口味、耳目、起病、既往史、个人史等资料全面了解。

  3.作相关的检查

  根据主症的不同,应作必要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如神昏为主要表现者,体检除脉象、血压、体温、呼吸等之外,应作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病理反射检查,应根据可能的不同病种,作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血液常规、小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脑脊液、脑电图、脑血管造影、脑超声波、脑CT等。又如胁痛为主症者,体格检查应明确胁痛的部位,胁部有无隆起或塌陷,胁下有无包块,腹部有无肌紧张,有无触痛、压痛及反跳痛等;一般应作血、小便、大便常规检查;据病情需要,可作肝功能、肝胆B超;必要时作病源学诊断,甲胎蛋白测定,胸部及腹部X线摄片、CT、胆道造影等检查。

   四、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主症是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麻疹、白喉、百日[顿]咳、多寐、不寐、痴呆、颤病、偏头痛、脑鸣、心动悸、紫癜病、血溢病、哮病、干胁痛、呃逆病、暴泻、久泄、肥胖病、厌食、癃闭、尿崩、遗尿、小便不禁、遗精、早泄、梦交、不育、月经先后无定期、经期延长、痛经、闭经、崩漏病、经间期出血、带下病、不孕、梦交、阴痒、胎水过多、脐带绕颈、胞衣不下、恶露不下、初生大便不通、脐血、夜啼、臀红、迎风流泪、上胞下垂、目劄、时复目痒、暴盲、目偏视、白睛溢血、脓耳、聋哑、久喑、鼻息肉、口疮、重舌、肛裂、脱肛、瘘管、肛门失禁、黄水疮、灰指甲、雀斑、鸡眼、胼胝、乳衄、乳头破碎、黄汗、眉棱骨痛、胁肋痛、干燥病等等,实际上都是以主症作为病名。

  以主症作病名的诊断条件,第一是该症状所含盖的病种较少,可用该主症代表某具体病种者,如呃逆、痛经等。有些症状为“大症”,一个症状可能出现于十余种乃至数十种具体疾病之中,因而以其作为具体病名便不恰当。如血自肛门排出(包括血随便出,或便黑如柏油状,或单纯下血的症状),称为便血,便血可因痔疮、肛裂等局部病变导致,也可见于肠癌、鼓胀、胃疡[胃溃疡]等肝脾胃肠等病中,疫斑热、稻瘟病等急性热病,血溢病、紫癜病以及黄胖病、蛊虫[血吸虫]病、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等,均可见到便血症状,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便血作为疾病诊断,应当明确导致便血的具体病种,并作出病名诊断。第二是主症突出而其他症状不十分明显。如咳嗽为主症,其他症状不突出,检查肺部无特殊的病理改变者,一般可诊断为肺咳。

  某些疾病诊断虽不是单纯根据一个主症而确定,而是除了主症以外,还需要有其他重要症状,或有特征性症状方能确定者,仍可围绕主症进行诊断。如胸闷、心痛是诊断胸痹(心痛)的主要依据;心痛甚而肢厥是厥心痛的主要表现;反复发作鼻塞、下鼻甲肿大为主症者,为鼻窒;睫毛倒入、畏光流泪为主症者,为倒睫拳毛。

     五、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辨证是在深入了解主症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兼症及其他有关信息如起病、季节、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概括为某证的诊断思维过程。

  如发热为主症,根据发热的特征、伴随症、全身症、舌象、脉象等的不同,可以辨别出其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证候本质。新起恶寒发热,并有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清涕,脉浮紧者,为风寒束表证;新起发热而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口渴,头痛,咽痛,咳嗽,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表证;发热,面赤,口大渴,汗大出,舌红,脉洪大者,为气分热盛证[阳明经证];日晡潮热,手足汗出,脐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沉实者,为阳明腑实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渴不多饮,皮肤干燥,斑疹隐隐,尿黄便结,舌绛,苔黄少津,脉细滑数者,为营分热盛证;发热于夜间明显,神昏谵语,斑疹显露,面赤唇红,尿黄便秘,舌深绛,脉滑数者,为血热内扰证[血分证];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便结尿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数者,为阴虚内热证;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或加剧,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数者,为气虚发热证;自觉发热,面红如妆,阵发烘热,下肢清冷,小便清长,舌淡苔润,脉浮数无根者,为虚阳浮越证;时觉发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口苦而干,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郁化火证;暑季或高温下劳作,症见高热,烦躁甚或神昏,面红目赤,无汗,伴恶心,胸闷,舌红或绛紫,苔黄干,脉沉数者,为暑热内郁证。

  又如主症为胃脘痛,根据胃脘痛的特征、伴随症及全身症状、既往病史等,可以辨别证候。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呕吐清水痰涎,得温痛减,遇冷痛甚,口和不渴,舌苔薄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证;胃脘灼热疼痛,身热,汗出,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洪数者,为胃热炽盛证;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畅而作痛,舌苔薄白,脉沉弦者,为肝胃不和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者,为食滞胃脘证;胃痛部位固定而拒按,或痛如针刺,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者,为瘀阻胃络证;右上腹突发钻顶样绞痛,缓解后呈持续性胀痛,伴恶心呕吐,吐出胆汁或蛔虫,脉弦者,为虫扰胆膈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者,为胃阴虚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时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虚或迟缓者,为脾胃虚寒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