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节 疾病诊断思路

 昼三夜二205 2018-09-15

狭义的“病”,是指由病名所代表的各具体病种。每一具体病名及其定义,是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等)与规律(如发病条件、演变趋势、转归预后)所作的病理性概括。

“症”、“病”、“证”是中医诊断学最基本的概念。“症”是诊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证和病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证”主要揭示病变当前的主要矛盾,“病”要求体现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病的本质一般规定了症的表现和证的动态变化规律,在病的全过程中可有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所以病与证之间存在着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相互关系。临床上即要辨证,又要辨病,才能使诊断更全面、更正确,治疗更有针对性。

一、疾病诊断的意义

疾病诊断就是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名。临床时,根据四诊等方法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按照有关“病”的定义,确定疾病的病种,并对该病种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整体性的诊断思维过程,称为“辨病”或“诊病”。

病名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病名代表着该具体病种的本质及特征,因而病名诊断是中医诊断不可缺少的部分。由于证候诊断较难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因而疾病诊断不能由辨证(证名)代替;由于中西医学的理论体系、文化背景等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也不能用西医病名代替中医病名。

1.把握病变规律

由于每一种病都有各自的本质与规律,即有一定的病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治法可依、预后可测。因而明确疾病诊断,便可以根据该病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该病的全局,有利于对该病的本质认识和辨证论治,掌握诊疗的主动权。正如《南阳活人书》所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无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

如麻疹的根本矛盾是麻毒内伏,在其初期阶段,容易与感冒、风疹、肺热病等相混淆。临床时若不能明辨病种,就容易忽视麻毒内伏的病机,而限于祛风解表之类随证治疗;若能明确麻疹的诊断,便胸有成竹,可从疹点透发的情况及伴随症状判断病之顺逆,当病势顺利时,即使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泪等症,也可不必作特殊治疗,但当麻疹难以外透时,则应及时透疹,并防热毒闭肺、麻毒内陷。

又如中风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平时经常出现头痛、肢端麻木、眩晕欲仆等症时,为阴虚阳亢,肝风欲作之势;而一旦出现突然眩仆、昏不知人等症状时,则为卒中,系肝风夹痰瘀上蒙清窍;神清之后,往往脉络闭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后遗证候。此病沿着阴虚阳亢、肝风夹痰夹瘀上蒙清窍、络脉闭阻的基本病变规律发展。因此,若能认识本病的本质与规律,在诊疗上便能获得主动。

同时,确定了病名,便可抓住疾病辨证的纲领。由于每种病的常见证型有限,抓住了病,也就把该病的辨证范围大致局限于该病的常见证型当中,缩小了辨证的范围,减少了辨证的盲目性。

2.针对疾病治疗

针对“病”所进行的专法、专方、专药治疗,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曾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有自己的专法、专方、专药治疗。专病可有专法治疗,如内痔常用枯痔钉疗法、结扎疗法,痄腮可于角孙穴行灯火灸疗法,圆翳内障成熟后可采用金针拨障疗法等。专病可用专方治疗,如心动悸用炙甘草汤,肠痈用大黄牡丹皮汤或薏苡附子败酱散,郁病用逍遥散,蛔厥用乌梅丸等。专病采用专药治疗,如茵陈退黄,海藻、昆布软坚散结而治瘿肿,常山、青蒿截疟而治疗疟疾,黄连、鸦胆子治疗痢疾,水银、硫磺疗疥疮等。这些专法、专方、专药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同病虽可有异证,但是无论证型有何差异,但从病角度则有其共同的的特点和规律,因此除据证选用不同的治法方药外,还应结合病的特点进行治疗。如肺痨病,有肺阴亏虚、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须各自采取不同的治疗方药,但是抗痨杀虫药应该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异病虽可同证,证相同则可用相同的治法,但同中有异,针对不同的病在治疗上应有侧重。如胃缓和久泄、脾痿等病,均可表现为脾虚证,都要健脾益气,但是胃缓以胃体下垂为主要病理特点,故健脾的同时应升提阳气;久泄多夹有湿邪,则健脾的同时常佐以利湿止泄;脾痿常伴营血亏虚,则健脾益气常加补血养营之品。

二、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从某种角度说,疾病诊断实际是要将各种各样的具体病变,从“疾病”这个总概念中区分开来。区分的方法,一般是分辨其属于何类疾病,并层层分辨,直至认识其是何种具体病种,作出病名诊断。

病情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但是任何疾病都有其发病、病状、病程演变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而这些规律是可以被把握的。因而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大体来说是根据病因或发病特点、病史、主症或特征性症状、特发人群、流行情况等进行分析思考。

1.主要据发病特点辨病

患者年龄、性别、发病特点等的不同,常可提示或缩小诊病的范围。

如新生儿出现黄疸称胎黄,属血疸范畴,轻微者多属生理现象;青年人患黄疸,以肝热病、肝瘟为常见;中年人患黄疸,无发热等症者,女性以胆石为多,男性应考虑肝积、肝癌;中年以上患黄疸,常见于肝积、癌病,男性多为胰癌、肝癌,女性多为胆癌。

又如妇女于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某一主要症状,并呈周期性者,属月经期疾病,如有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泄泻、经行吐衄、经行风疹块、经行眩晕、经行浮肿、经行情志异常等。

再如新起水肿,病势急,水肿快,从面睑头部开始水肿,常兼有表证或湿热等外邪为犯的证候者,为阳水;长期水肿或反复出现水肿,病程长,水肿势缓而较难消退,一般有内脏损害、阳气亏虚的证候表现者,为阴水。水肿从下肢开始,受体位影响以下垂部位水肿为主,伴心悸气促、唇甲紫绀、颈脉怒张者,多为心衰、肺心病;水肿以颜面眼睑为主,伴蛋白尿、血清蛋白降低、胆固醇增高者,为肾病水肿;以腹胀大为主,皮色苍黄,腹部脉络显露,腹水征阳性者,为鼓胀;在使用各种激素、甘草制剂等过程中出现水肿者,为药物性水肿;颜面及下肢肿胀,按之不凹陷,伴怕冷、少汗者,多为瘿劳。

麻疹、水痘、霍乱、时行感冒、白喉、痄腮、天行赤眼、肝热病、痢疾、黄水疮、疥疮、臊疣、痨病类疾病等,均具有传染性或流行性。因而熟悉这些疾病具有传染或流行的特点,及时发现其传染性、流行性,也是明确疾病诊断的主要线索。

2.主要据病因病史辨病

若能确定导致疾病发生的特殊原因,对疾病诊断极为有益。如因食生蚕豆后出现腹痛、黄疸者,为蚕豆黄;近期有输血史,或毒蛇咬伤史,或服用损伤肝脏药物史,而出现黄疸者,多为血疸。因思虑劳神过度,失眠而头晕者,为神劳;因乘车船而发头晕,伴恶心呕吐者,为晕动病;新产之后头晕为主症者,为产后血晕;因头颅损伤而头晕、头痛者,为头部内伤。又如神昏者,不可能了解病人的自觉症状,但若有头部外伤、在暑热高温下劳作、暴遇寒冷、过饥过累、过量饮酒、食服毒物、食物或药物过敏、吸入煤气、自缢、淹溺、遭受雷电等病因或病史者,可分别诊断为头部内伤、暑厥、冷厥、饥厥、酒厥、食物或药物中毒、风厥、煤气中毒、自缢、溺水、电击伤等病。

了解既往患病情况,根据其病情演变趋势而推测当前疾病,也是临床诊病的思路之一。如内脏本有长期的严重疾患,在原有病情加重的基础上出现神昏者,常见于“脏厥”、中风等病:原有严重心脏病史,心悸、心痛,出现昏迷,面色苍白或青紫,肢厥,冷汗淋漓,脉结代或微者,多为心厥、厥[真]心痛;昏迷发生于肾水、癃闭、肾衰等病中,尿少尿闭,或多尿,呼气有尿味,见于肾厥;本有肝系疾病,如肝瘟、鼓胀等,出现昏迷,嗅及肝臭味者,为肝厥;本有严重肺系疾病,如肺胀、尘肺、哮病、肺癌等,咳嗽气喘,出现昏迷,多为肺厥;因颅脑损伤、中风、中毒等,出现神昏、身体僵直、二便失禁,其状若尸者,为尸厥;原有风眩等病,头晕头痛,血压高,突然仆倒,神志昏迷者,为中风。

3.主要据主症或特征症辨病

主症及特征症是许多疾病诊断的主要线索和根据。如百日咳[顿咳],必有阵发呛咳的主要表现;痄腮以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表现;哮病必有喉间哮鸣有声、呼吸喘促的主症;突发口眼歪斜为主症者,一般为口僻;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的剧烈头痛为主症者,多为偏头痛;以高热、身发斑疹为主要表现者,多为温毒发斑;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症者,诊为胃反;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者,诊为脾约;尿出砂石,或X线检查发现结石阴影者,可确诊为石淋;蛔虫、赤虫[姜片虫]、寸白虫、蛲虫、钩虫等寄生虫病,粪便检查有虫卵,可作为确诊的根据;全血细胞减少,是诊断髓劳的主要依据。

4.主要据特发人群辨病

如妇女有经、带、胎、产、杂病,故育龄妇女就诊,应考虑此类疾病,若以月经异常作为主诉,则总不离月经的期、色、量、质异常,如月经提前、月经延后、月经先后无定期等;男性有遗精、阳痿、早泄、不育等特发疾病。老年人以久咳、肺胀、风眩、胸痹、消渴、脑痿、痴呆、精癃、癌病等较常见;小儿有疹、痘、惊、疳、五迟、肥胖等特发病;生活于西北、沙漠等干燥地区者,易患干燥性疾病。凡这些人就诊,应考虑到其特发病的可能。

三、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

疾病分类,即“病类”,指按照疾病的某些共同的或相似的性质、特点而形成的疾病类别。

对疾病进行分类诊断的目的,在于从病类与具体病种的共性与个性中认识疾病本质的异同。即首先通过区分疾病的类别,以缩小疾病判别的领域,再从所确定的病类中找出该病的特征表现,从而确定具体的病种。每一类病均包括若干具体的病种,因此,不能将病类与具体病种相混同。

科学分类的根据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对于各种疾病,可根据其病因、病位、病性与病状等不同本质而进行不同的分类。临床常用的疾病分类方法,有病性分类法、病位分类法、病状分类法、按科分类法等。其中病性分类法的实用价值最大。

(一)病性分类法

以疾病的病理性质作为分类疾病的主要依据的方法,称为病性分类法。

认识和辨别疾病的病理性质,对于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同类疾病的病理性质明确,病因基本相似,病机的共性突出,可有共同的发展演变趋势,预后也基本相同,因而可采用共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按病性归类疾病,主要有疫病类、时行病类、劳病类、痨病类、瘅病类、胀[着]病类、郁病类、绝[脱,衰]病类、厥病类、癥(积)病类、癌[岩]病类、瘤病类、痹病类、痿病类、淋病类、虫病类、中毒病类、痈病类、疽病类、疔病类、癣病类、湿疮[疡]病类、痔病类、疝病类、骨折病类、脱位病类、损伤病类、外障病类、内障病类、翳病类等。

每类性质相同的疾病,其不同的病名多是根据病位的不同而确定,如肝痈、肠痈、肺痨、骨痨等,即病位加病性而定病名。

以病性为主的分类方法,优点是疾病的病理性质明确,病机的共性突出,有利于指导治疗。缺点是不能反映病位的系统性,有些疾病难以按照病性分类。

(二)病状分类法

以疾病的突出表现(症状或体征)作为疾病分类依据的方法,称为病状分类法。

由于有的疾病是以主症作为病名,因而便可将以主症作为主要依据进行命名的病种,分别归入于黄[疸]病类、水[肿]病类、痛病类、出血病类、眩晕病类、泻泄病类、出疹病类、瘙痒病类等。每类之下,可包括若干独立的病种。

以病状为主的疾病分类法,其优点是疾病的主症突出,临床易于掌握。但病状毕竟只是疾病的现象,多数疾病不宜以主症作为病名。因此,以病状分类疾病的方法,其应用范围是有限的。

(三)病位分类法

以疾病所在的脏器、形体组织或部位作为疾病分类主要依据的方法,称为病位分类法。

如脑系病类、眼病类、耳鼻咽喉口齿病类、心系病类、肺系病类、脾系病类、肝系病类、肾系病类、肛肠病类、男性前阴病类、乳房病类、皮肤病类等,主要是按部位而划分。每一大类之下,一般又可分为若干子类。如眼病类,可分为胞睑病、白睛病、瞳神病及外伤病等;脾系病类可分为食管病、胃病、肠病、胰病、脾病等。

每大类及其子类中,包括若干独立的病种。如肺系病类,包括肺热病[瘅],肺咳(含暴咳、久咳),哮病,肺胀,肺络张,肺痿,肺痈,肺痨,肺癌,肺水,肺厥,肺衰,尘肺等;肛肠病类,包括内痔,翻花痔,外痔(含皮痔、气痔、葡萄痔),混合痔,肛裂,肛痈,脏毒,肛瘘[漏],穿肠瘘,脱肛,肛肠痒[肛痒风],肛门湿疡[顽湿],息肉痔,悬珠痔,肛门失禁,肛门狭窄,肛门挛急,锁肛痔等。

以病位为主的疾病分类法,其优点是疾病的定位明确,与解剖、生理的系统性基本一致,病种概括较为完整。其缺点是较难反映病理共性,病种多而病性各异,某些传染病、部位不明、涉及多个脏器组织的病,则不便归入。

(四)按科分类法

以大的疾病类别及临床诊疗特点而由历史上所形成的对疾病进行分类的方法,称为按科分类法。

历代许多医著基本上都是按科分类疾病。现代中医临床一般分为内科(及传染科)、外科(含皮肤科、肛肠科)、妇产科、小儿科、骨伤科、眼科、五官科(含口腔科、耳鼻喉科)、针灸科、推拿科等。每科又可再分子学科,如内科一般分脑病科、心病科、肺病科、肝病科、肾病科、消化病科等。各科都有各自的病种范围,如妇产科疾病主要有月经病、月经期病、带下病、妇科杂病、妊娠病、产科病、产后病等;儿科疾病主要有新生儿病、小儿特发病、小儿杂病等。

以科为主的疾病分类法,其优点是体现了各科诊疗的特点,有利指导就诊,但有的疾病可归属于多科,如肠痈既可属内科,也可属外科,蝶斑疮可认为是皮肤病、外科病、内科病等。

总之,疾病分类的主要目的在于区分病种、帮助诊断与鉴别诊断。而各种疾病分类方法各有利弊,均难以将所有疾病全部概括。

四、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

病名是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代表该病的本质及特征。

每一病名都从一定角度反映着疾病的突出本质,每一病名的定义则要求全面反映该具体疾病的特征与规律。因而理解了病名概念及其含义,便有利于把握疾病的本质,从而有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一)疾病命名的形式

由于对疾病认识的角度不同,以往对疾病的命名形式也不拘一格。位于体表的疾病,多数是以具体的病理改变作为病名,如痈、疽、癣、痔、骨折、麻疹、水痘、脱肛、沙眼等;内在脏器的病变,从外观察不易得知内部的具体病理改变,因而以往常以表现于外的症状或体征作为病名,如黄疸、水肿、头痛、青风内障、视瞻昏渺等。一般而论,外科(含皮肤科、肛肠科)、骨伤科疾病,多有外部形征可察,故多以外部病理体征作病名;内科、妇科、儿科病变,外部形征较少,故多以自觉的主症作病名;眼科、耳鼻喉科病变,有的是据外部征象命名,有的则依自觉症状命名;外感温热病更应注意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常结合时令、气候而命名,如中暑、夏季热等。

由于每个病名的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字,如风疹、喉蛾、鹅口疮、附骨疽、圆翳内障、缠腰火丹等,有的甚至只有1个实词,如疟、癫、痫、哮、痢、疖等。这一方面说明中医的病名非常精炼、缜密,限定词少,具有简明的特点,这是中医病名的一大特点;另方面则因一个简短的病名,不可能将每种病的本质属性概括无遗,于是可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进行命名,以致出现一病多名的现象。

中医学对各种疾病的命名形式,可归纳为以下诸种:

1.本质属性式

以主要症状命名者,如有耳胀、厌食、视歧、胎动不安等。以主要体征命名者,如有麻疹、上胞下垂、黄胖病、解颅等。以主要病因命名者,如有中暑、蛔虫病、破伤风、毒蛇咬伤等。以病理性质命名者,如有感冒、脏躁、痰厥、白内障、疔疮等。按时令气候而命名者,如有春温[瘟]、风温[瘟]、暑温[瘟]等。

2.形象寓意式

狐臭、雀目、鱼鳞风、绣球风、崩漏、乳蛾等,是病状结合比喻而命名。有的病名含有特殊的寓意,如疟疾(病情酷疟)、霍乱(挥霍之间,便致缭乱)、花柳病(隐指因眠花宿柳而得的性病)、恶阻(有孕而恶心,阻其饮食)等。

3.特征组合式

实际上许多病名往往不是根据单一因素而定,而是将几种本质属性组合而进行命名。 病位加病理而命名者,如胸痹、肺痈、肝厥、胁疽、肌痿等;病因加病理而命名者,如蛔厥、蓐劳、暑疖、湿温、气瘤等;病因加病位而命名者,如异物入目、脏毒、脐风、肺(吸)虫病等;病因加体征而命名者,如蚕豆黄、漆疮、湿疹等;病位加主症而命名者,如胁痛、心动悸、胃痞等;病位加体征而命名者,如脐疝、脊骨伤、旋耳疮、白睛溢血等;病理加体征而命名者,如呃逆、枣花翳、红丝疔等;病理加形象比喻而命名者,如羊痫风、子母痔、月蚀疮、蛇头疔、仰月内障等。

4.附加条件式

疫痢、瘴疟、时疫发斑、软脚瘟、天行赤眼、春瘟等,突出了该病的传染性。

暴喑、慢惊风、顽痹、真心痛、走马牙疳、休息痢、急黄等,提示病之新久缓急。

经行发热、子嗽、子肿、梦遗、胎患内障、童子疬、老人淋等,阐述了发病条件。

(二)正确运用中医病名

中医学对很多疾病的命名是非常科学的,如白喉、湿疹、破伤风、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简练精当,见其名便知其义,易于掌握。其中许多病名如痢疾、霍乱、疟疾、癫痫、哮喘、痛风、感冒、子痫、麻风、脚气病、痈、破伤风等,为中西医所共用。

临床上的病种很多,为了满足临床的实际需要,应注意继承与挖潜古代的善名,而不能只局限于从教材中选取病名。如脏躁、肺胀、胃缓、卑惵、狐惑病、蝶斑疮、鹘眼凝睛、落枕、疰夏、鼻渊等许多病名,均具有中医学特色,应该采用。

由于中医的病名非常精炼,不少是据病状而名病(如咳嗽、泄泻、水肿、带下、暴盲),或实际为病类概念(如痹、厥、暑温、风温),并不都是真正独立的具体病种,因而要正确区分,以免影响疾病的正确诊断。

由于病情的复杂性,有的病人所患疾病可能不只一种,同时不同病种尚可兼并、转化。如胆胀可合并胆石;既患感冒,又有肩痹宿疾;既有内痔,又有肛瘘;某些肝病的全过程,可有肝热病[瘅]、肝著、肝积、鼓胀、肝厥等不同阶段的病名。因而数病同存而有多个诊断,或随病情转变而有不同病名,临床都是允许的。

但是同一种病则不允许有多个诊断,如某患者有低热、盗汗、咳嗽、咯血、X线检查肺部有结核病灶等表现,其诊断应为肺痨,而不能诊断为咳嗽、咯血、盗汗等,因为后者既是症状,且违反了病间互斥的原则。所谓病间互斥,即同一病不允许既诊断为甲病,又诊断为乙病。

由于病情的表现不够明显,或因诊断条件有限,或是医生的学识、经验不足等情况,若对具体病种不能及时明确诊断时,可采用“××症(如腹痛、发热)待查”、“烂喉痧待删”、“疫毒痢?”等诊断形式,但当病名诊断一旦明确,则应及时予以纠正。

五、常见病性类疾病

以疾病的病理性质分类疾病,有利于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和各病的不同特点。兹举常见的部分病性类疾病如下:

1.疫病类疾病

指感受疫疠之邪所致,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严重的一类疾病,多属传染病范畴。

主要有鼠疫,(时疫)霍乱,疫毒痢,软脚瘟,疫斑热,温[瘟]毒发斑,稻瘟病,时行感冒,麻疹,白喉,百日咳,烂喉丹痧,春温[瘟],湿温[瘟],暑温[瘟],肝瘟等。

疫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是:有传染病接触史或当地有类似病情流行;发病一般较急,病情较重,初起多有恶寒壮热等感邪证候;病原学检查发现特殊病原体,血清学检查对某些疫病的诊断亦有重要意义。

2.痨病类疾病

指痨虫侵袭体内,损伤脏器、组织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主要有肺痨,肠痨,脑痨,肝痨,肾痨,痨淋,乳痨,流痰[骨痨],瘰疬等。

痨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是:有痨病接触史;常有肺痨原发病候;一般有盗汗、潮热、消瘦等痨虫毒邪为犯的症状;X线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组织活检等发现结核病的病理改变等。

3.郁病类疾病

指由情志怫郁,气机郁滞为主要病理基础的一类神情异常疾病。

如有卑惵,脏躁,胃郁,肠郁,假孕,(小儿)客忤,梅核气,以及气[郁]厥等。

郁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是:有情志不舒的病史或个性心理特征,神情症状较明显,病情与情志的关系密切,体检常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或其改变与病情程度不符。

4.厥病类疾病

“厥”,有逆、尽、蹶(昏厥、昏倒)等多义。厥病主要指多种原因导致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气不相顺接,表现以晕厥,或昏不知人,或有肢体厥冷等为主症的心神病变。

如有风厥,气[郁]厥,血[脉]厥,痰厥,冷[阴,寒]厥,酒厥,尸厥,心厥,肺厥,消渴厥,肝厥,肾厥,饥[食]厥,蛔厥,暑厥等。

厥病类疾病的诊断,主要是神识昏厥(饥厥、蛔厥可无),多为突发(“脏厥”可为渐至),多属邪实之病。厥病类疾病,一般为急、重病,但各病的病因病机不同,而预后有别,轻者可移时自醒,预后良好,重者则可一厥而死,或久延不省,预后不良。

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如疫毒痢、中风等,亦常出现昏厥的主要表现,其诊断应重原发病,而不归入厥病类。厥病类疾病与绝[脱]病类疾病,在病理、病状上有错杂之处,故临床上有“厥脱”的提法,诊断其孰厥孰绝[脱],主要可据病性的虚实主次、病机之气机逆乱与精气衰亡而定。

5.瘅病类疾病

“瘅”,热也。瘅病指温热等外邪内侵,以致某些内脏出现的急性实热性非化脓性疾病。

主要有心瘅,肺热病(肺瘅),食管瘅,胃瘅,小肠瘅,胰瘅,肝热病(肝瘅),胆瘅,肾瘅等。

瘅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是:多有外感邪毒病史,起病多急,病势较重,初起有表证证候及迅速变为里热证等特点,并有各自脏器病变的特征性证候。其与“内痈”病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无化脓性改变。

6.胀[著]病类疾病

“胀”,膨胀、胀闷;“著”,又作着,附著不移之义。胀[著]病指病邪留著内脏,阻遏不散,以致气血瘀滞,病势缠绵,临床以邪著部位的胀闷不舒,甚至胀痛而欲按压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慢性迁延性疾病。

主要有肺胀,胃胀,肝著[胀],胆胀,胰胀,肾著[着]等。

胀[著]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是:一般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以病变部位的胀闷或胀痛等为常见表现,常有客观病理改变作为确诊依据。

7.瘤病类疾病

指由流涎浊气凝结,气血瘀滞,停留于皮肉之中,或脏隙等处所形成的赘生性良性疾病。

如有脑瘤,肠覃,肠瘤,息肉痔,肝瘤,乳核,气瘤,血瘤,筋瘤,肉瘤,胶瘤,脂瘤,发瘤等。

瘤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是:肿物状如核李、石榴,质地多圆滑,边界清楚,不痛不痒,瘤体大者有压迫的症状。

8.癌[岩]病类疾病

“癌”,通岩。癌病指体内发生肿块,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齐,坚硬不移,形如岩石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恶性疾病。

如有恶核,肺癌,食管癌,胃癌,肠癌,胰癌,肝癌,胆癌,肾癌,膀胱癌,子岩,肾岩翻花[阴茎岩],乳岩,乳疳,石瘿,牙岩,腮岩,石疽,鱼子石榴,舌菌,锁肛痔等。

癌病类疾病的诊断,发病以中老年居多,早期较难发现,若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进行性消瘦、固定部位的疼痛等表现,应予警惕,认真检查,但一旦发现,可能已近晚期,其确诊靠仪器检测或病理检查。主要应与“瘤”相鉴别。

9.痹病类疾病

“痹”者,闭也,阻闭不通之义。痹病类疾病又可分为肢体痹、内脏痹两类。

肢体痹为风寒湿热等邪侵袭机体,阻痹经络,久之使气血运行不畅,形成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重、麻木、活动障碍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有三痹[风寒湿痹],尪痹,热痹,顽痹,筋痹,皮痹,肌痹,血痹,脉痹,骨痹,偏痹,脊痹等。肢体痹病类疾病的诊断,以患病部位的疼痛或麻木、活动障碍等为主症,常具渐进性和不规则发作性特点,局部检查可发现病理改变。

内脏痹为痰浊寒瘀等邪留著内脏,阻滞气血运行,久之使脏气不宣而壅塞,出现病变脏器部位的胀闷,甚至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进行性病变。如有脑络痹,心痹,胸痹(心痛),食管痹,肠痹等。内脏痹病类疾病的诊断,主要是患病脏器被邪气阻痹而检查发现有功能或形质改变的客观指征,病状表现除可有胀闷、疼痛等共有症外,常因各脏功能不同而异。

10.痿病类疾病

“痿”,或为萎,痿弱、萎缩而不用之义。痿病类疾病可分为肢体痿、内脏痿两类。

肢体痿系邪气侵扰,经气阻滞,阴血亏损,肢体失养而致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甚至皮肉萎削的一类疾病。如有肌[肉]痿,筋痿,肢痿,痿躄,脚气,阳痿,梅毒致痿,风[喑]痱等。肢体痿的诊断,以肢体的不随、不用、不痛、不肿硬为特点,当注意原发病的诊断,并与痹、厥等病类相鉴别。

内脏痿多由久病正虚,或年老体弱,内脏失却温煦濡养,以致脏器萎缩,气机痿弱的一类慢性虚弱性疾病。如有脑萎,肺痿,胃痞[痿],脾痿等。内脏痿的诊断,除一般具有病程长、病势缓、体质虚的特点及各脏相应症状外,客观检查常可发现病变脏腑形质的萎缩与功能的痿弱。

11.痈病类疾病

“痈”,壅塞不通、肿而腐溃之义。痈病指感染邪毒,气血壅聚,邪正裹结腐败而成,具有热红肿痛并形成脓疡为特点的一类急性实热性病变。

发于肌肤等体表部位者为“外痈”。如有颈痈,腋痈,乳痈,臂痈,脐痈,臀痈,股痈,子痈,肾囊痈,瘿痈,肛痈,舌痈,牙痈,喉痈,锁喉痈等。

发于脏腑或胸、腹、颅腔内者为“内痈”。如有颅脑痈,肺痈,胰痈,肠痈,肝痈等。

痈病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是:一般具有起病急的特点,初起恶寒发热,继之壮热,患痈局部灼热、疼痛、拒按,并有全身实热证候,成脓后则可查及有脓的征候。内痈当与瘅病类疾病鉴别,均为急性热性病变,但瘅病的成因较杂而不单为热毒,且不呈化脓性改变。

六、常见病状类疾病

病状类疾病具有主症突出的特点,临床易于辨识,但应分辨产生主症的病位与病性,以便把握疾病的本质。

1.水[肿]类疾病

由于邪气侵袭,或阳气亏虚、气滞血瘀等原因,导致以水肿为突出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水[肿]类疾病。

主要有心水,肺水,脾水,风水,皮水,石水,肾水,正水,溢饮,经行浮肿等。

水[肿]类疾病的诊断并不困难,凡以水肿作为主症的疾病,一般可归入水肿病类,但应根据病史、兼症、检查结果而区分具体病种。

2.痛病类疾病

因寒凝、气滞、血瘀、热扰、痰阻,或阳气亏虚、阴血不足等导致以疼痛为突出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痛病类疾病。

主要有胸痹心痛,厥[真]心痛,厥[真]头痛,偏头风[痛],面风痛,胃络痛,气腹痛,干胁痛,胁肋痛,痛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身痛,妊娠腹痛[胞阻],产后腹痛,产后身痛,眉棱骨痛,胞振瘀痛,痛风,痛痹,腓踹转筋等。

由于疼痛系病人的自觉症状,因而作为暂时性的主症性初步诊断,据主诉便可确定,即“×痛待查”,但应寻找和鉴别导致疼痛的疾病本质。以痛症命名的独立病种,根据疼痛的部位、发作特点及必要的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

3.黄[疸]类疾病

由于湿热内蕴、血液损坏等,导致以黄疸为突出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黄[疸]类疾病。

主要有瘟[疫]黄,胆疸,血疸,蚕豆黄等。

黄[疸]类疾病的诊断,以面目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尤以白睛发黄最具诊断价值;血液与二便生化检测等可资鉴别和确诊。

4.出血类疾病

由于外伤、脾不统血、血热内扰等,导致以出血为突出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出血类疾病。

主要有疫斑热,出血中风,紫癜病,血溢病,血脱,血精,乳衄,崩漏病,经间期出血,经行吐衄,胎漏,新产出血,晚期产后出血,脐血,白睛溢血,血灌瞳神等。

出血类疾病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导致出血的原发病之诊断鉴别,同时要重视内出血尚未确定时的及早发现。

5.眩晕类疾病

因阳气过亢、血虚气弱、痰浊内阻等,导致以头晕为突出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眩晕类疾病。

主要有风眩,虚眩,晕动病,耳眩晕,经行眩晕,子眩,产后血晕等。

眩晕类疾病的诊断,以自觉头晕为主要表现,根据发病原因与特点、全身并见症状,通过测血压、血液检验等,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6.出疹类疾病

因风、湿、热、毒等邪蕴郁肌肤,或热入营血,血络受损,邪毒外透等,导致皮肤上出现高出皮面的红色或红白色疹点为主要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出疹类疾病。

主要有麻疹,风疹[痧],瘾疹,痱子,药毒[疹],奶癣,奶麻、婴儿玫瑰疹,女阴湿疹,妊娠风疹,经行风疹块,疥疮,杨梅疮等。

疫斑热,温[瘟]毒发斑,烂喉丹痧,热气疮,蛇串疮,湿疮[疡],风土疮,绣球[阴囊]风,肛门湿疡,鹅掌风,脚湿气,田螺疱等病,也都可有出疹的表现,但不一定是主诉症。

出疹类疾病的诊断,应注意询问出疹时的情况和可能的发病原因,以及伴随症状、全身情况,有无传染病、皮肤病接触史等,应检查疹点的颜色、形状、分布部位等,并要作全身的常规体格检查,根据病情可作血液检查等相应检查,以明确病种。

7.瘙痒类疾病

因风毒、风湿、虫毒等外邪侵袭,蕴结皮肤,营卫不和,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等,导致以自觉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为突出表现的病变,可归属于瘙痒类疾病。

主要有风瘙痒,瘾疹,水疥,马疥,牛皮癣,目痒,阴痒,肛痒风,妊娠瘙痒症,经行风疹块等。

实际上许多皮肤疾病一般都有瘙痒的表现,如癣病类疾病,恶虫叮咬伤,虱病,漆疮,药毒,粉花疮等。食物或药物过敏、某些全身疾病也可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但一般有更为突出的病变表现,瘙痒多属并发症。

瘙痒类疾病的诊断,一方面应仔细进行皮肤体检,有无丘疹、抓痕、血痂、风团、疱疹、斑疹、糜烂、鳞屑、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必要时作过敏原皮试、疥虫及癣菌检查等。另方面应根据有无特殊病史、有无全身病变表现等进行分析,以明确瘙痒是因皮肤局部病变所致或其他病变所出现的瘙痒症状,进而辨别具体病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