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记忆里的达达的马蹄声 小时候,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了。 无论小到赶集上店,磨米磨面,走亲访友,大到分粮食,分柴火,婚丧嫁聚,哪一样能离开马车呢? 正月十五一过,春寒嶛峭,北风呼呼吹着。生产队就开始往地里送黑土了。黑土是河堤上的淤泥,放到地里是很好的肥料。 你看吧,车老板戴着大狗皮帽子。厚实的棉袄棉裤上扎着蓝布腰带。粗糙有力的大手戴着大手套,手里拿着长长的大马鞭子,用力的一甩。驾~驾驾~三大挂的马车开动了。前边两个拉套的黑骡子一左一右,中间驾檐的枣红马嫖肥体壮。马车上带着尖的黑土被三大挂嗒嗒嗒地送到了地里。 六一到了,儿童节前后乡里开联欢会。生产队会派马车来。孩子们爬上马车,前座板,后座板,车中间挤满了笑容可鞠的孩子们。要知道,六七十年代,能坐马车别提多高兴了。 伴随着马儿嗒嗒欢快的脚步声,马车掠过了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地,风轻轻地吹,吹来了草地上野花的香气。小鸟在大杨树上欢快地唱着,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大家也和着鸟儿应和。一曲东方红,惊得鸟儿四下飞去。车老板一扬马鞭,马儿跑得更欢更快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黄橙橙的玉米棒子,散落在地上,象一堆堆金子。火红的高粱沉甸旬的,被捆得整整齐齐。收割后的大豆籽粒饱满,一铺子一铺子散落在地上。这些都得农民装上马车,一车车拉到生产队的场院。 这个季节骡马是最累的,队长发话,骡马的夜宵多加豆饼和马料,骡马的肚子吃得圆滚滚的。从早晨干到天黑。秋收秋收,一年的收成全在秋天呢。 那时乡村的土道上真壮观啊!拉着各种粮食的马车一辆接一辆。土路上不时的扬起一阵粉尘。车老板的呦喝声,马儿奔跑声,风儿的呼啸声,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收图。 收进场院的粮食,经过农民的脱粒,晾晒,又是马车,将一车车最好的粮食送到了粮库,粮库又把粮食加工成米面,一车车运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打过粮食下来的玉米杆,高梁杆,豆秧等,也是车老板赶着马车,一车车分到社员家中。
那时候,新娘要娘家人头一天送到婆家,我们这称送姑娘。 送姑娘必须用到马车。这可是有很多讲究的。马车数得是双数的,而每辆车的骡马数必须是单数三匹。一般骡马大都是红色的,黑色的次之,白色的绝对不用。马鞍上披上红布,马鞭上系上红缨。车舺板内铺上被子,被子上也铺上红布。 富裕讲究的人家陪送女儿讲究四大件:三五牌挂钟,白山牌自行车,红灯牌半导体,上海牌手表。还有四铺四盖,就是四床被子和四床褥子。还有四个包,包里是新娘的衣服,鞋子之类。 结婚的前一天就送姑娘了。帮忙的人们把置办好的四大件,四铺四盖,四个包气气派派地搬到马车上。各位亲属又按辈份亲疏依次坐到马车上,当然,第一辆马车正中间肯定是新娘了。随着车老板一些高亢欢喜的呦喝:驾~再配以长鞭一甩:啪~的一声,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惹出一村老少站满一胡同,来看热闹,也为新人祝福。 幸福高兴的,除了新人外,车老板绝对算上一个,因为他可以免费吃上两顿酒席,又可以收到三到五元的赏钱,那年头,这钱可不是小数目。 如今,农村土路己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路。骡马也没人养了,马车更是没有了。车老板的儿孙们己经开起了小轿车。 然而,马蹄嗒嗒,马车飞奔的遥远岁月,却永远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给我们温暖,更给我们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