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城美食 王店名菜鸭馄饨 文/梅晓民 有清以来,王店一带的农村就有一种非常流行的食物,这就是通俗称作“喜蛋”的鸭馄饨,农村亦作“哺退蛋”。 所谓“鸭馄饨”,其实就是在鸭雏孕育过程中夭折了的鸭蛋。苏同炳《南窗随笔》云:“鸭馄饨,其名莫可考,乃哺坊中烘卵出鸭,不能脱壳,混沌而死者。”如这位老先生所说,“馄饨”二字或写作“混沌”更为确切。“喜”与越方言里“死”是同一个音,也就是死了的蛋,因“死”不吉利,人们便谐音唤作“喜蛋”。《梅里志》载:“喜弹即鸭馄饨也,《曝书亭》自注:乡人目曰喜弹,按:姚驾鳌诗自注一作喜蛋。”朱彝尊《鸳鸯湖棹歌》写有:“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其《五言赋鸭馄饨》中还对制作鸭馄饨作了描述:“铏童屑椒桂,灶妾洗毛髓。色淆黄白斑,候敛浆汁滓。”嘉善谢墉曾作《食味杂咏》,其中一首就名为《喜蛋》,其题注云:“元方回诗曰,‘秀州城外鸭馄饨’,即今嘉兴人所名之喜蛋,乃鸭卵未孵而殒,已有雏鸭在中,俗名哺退蛋者也。市人镊去细毛,洗净烹煮,乃更香美,以哺退名不利,反而名之曰喜蛋,若鸭馄饨者则又以喜蛋名不雅而文其名。”诗中还有注:“喜蛋中有已成小雏者味更美。近雏而在内者俗名石榴子,极嫩,即蛋黄也。在外者曰砂盆底,较实,即蛋白也。味皆绝胜。” 据经常吃“鸭馄饨”的王店人解释,“喜蛋”在成形与未成形之时,营养不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经孵化有所增强。看上去依然是一个蛋黄,但已很绵软,看起来汁水漉漉,拿筷子掏着吃,甚是咸鲜,吮吸囫囵的蛋黄皮也余味无穷。民间认为,鸭馄饨含有类似“人体胎盘”的某些成分,能改善胃肠功能,有增进食欲和抗衰老作用,经常食用会面色红润、食欲增加,身体强壮、延缓衰老。 但现代科学认为,鸭馄饨是因温度、湿度不当或感染病菌而停止发育死在蛋壳内的,蛋中原来含有的蛋白质、脂肪、糖类、无机盐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全部或部分发生变化,绝大部分已被胚胎利用和消耗,所剩营养成分甚微。经测定,死胚蛋里含有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病菌,食用这种不新鲜的死胚蛋,不但营养价值不高,且容易引发痢疾、伤寒、肝炎等疾病。 嘉兴人对美食历来是来者不拒,食“鸭馄饨”或许跟“拼死吃河豚”是一样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