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人生 陈丰伟 高雄快乐心灵诊所医师 病人对抗忧郁药物有疑虑时,我会安抚说:“这种药美国每年有超过一千万人在服用,你可以放心。”最近统计指出,美国人吃忧郁症药物的比率越来越高,远超过我的认知。 现况显示:大于12岁的美国人,有11%长期服用抗忧郁药物,而且大部分已连续服用两年或更久。夸张的是,有23%的中年妇女正在服用抗忧郁药物。理论上,有2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重度忧郁症发作。但美国中年妇女却是有四分之一“正在服用”忧郁症药物。 另一项数据指出:美国忧郁症药物爆量,但增加的药量,大部分出自家庭医师、不是精神科医师。服用药物的病人,多数并没有重度忧郁的诊断。也就是说,越来越多医师用药物治疗轻度忧郁、焦虑、紧张症状。中轻度病人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或合并药物,效果不会比服药差,但现在多数病人无缘接受药物以外的治疗模式。 美国家庭医师越来越喜欢开忧郁症药物,可见药物确实可以解决一些困扰——不管是医师或病人的。如果中轻度症状都转介心理治疗,没有那么多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师能接案,保险公司也不见得愿意给付。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耗费时间,不如开药方便。 美国的统计,或许也是台湾的未来。理论上,大家都知道药物不是唯一。但咨商所心理治疗一小时1200元起跳的费用,多数人担负不起。用健保在医院看心理治疗,往往要排队等很久心理师才有空。在健保诊所看心理治疗?很可惜,因为基层总额限制,精神科诊所没有申报深度心理治疗的空间。一般心灵成长课程动辄数万元。开药的确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如果不要吃药,改吃健康食品呢?最近另一份研究指出,大部分风行全球的健康食品,在医学研究中,与安慰剂找不出统计上的差异。许多健康食品只有经过动物实验就上市,因为药厂、制程上的差异,很难经由医学研究确认疗效。 吃药人生早已存在。许多头痛、头晕、肌肉酸痛症状,源自于长期生活压力。以前病人会吃汉药、药房买止痛药或到诊所打针,会到骨科、复健科、家医科看诊拿药,也会听“电台建议”去买药。现在“民智已开”,而且口碑效应渐增,所以精神科门诊量快速成长。许多人总有说不完的烦恼,工作不如预期、家庭不圆满却又无法脱离,看诊讲十分钟心事也改变不了什么,只好吃药寻求慰藉、让心灵平静。人生很难大破大立,吃药是与命运妥协的选择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