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纬,男,赤壁市人,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先后在市安监、经信、教育部门供职,现在市政协工作。作品散文见于《诗刊》、《中国安全生产》、《中国旅游报》、《长江文艺》、《长江》丛刊、《芳草潮》丛刊、《北方文学》、《湖北日报》等报刊。曾出版诗集《长江黄河之恋》、散文集《指间流沙》。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鸡公车、牛车和板车 文 │ 丁纬 编辑 │ 刘騉 鸡公车和牛车没有装上岁月的辐条,却辗着朝露、辗着夕阳、辗着丰收的喜悦,成为南方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 两百多年前,当人们还沉睡在农耕时代,赤壁羊楼洞的鸡公车早已将人们的目光推向了欧亚繁华的茶叶市场。 48家茶庄,如火如荼的加工场面,如织的人流,一车一车的“川”字牌砖茶,从羊楼洞石板街上“吱呀吱呀”辗出,流往潘河,流往长江,开辟一条又一条茶马古道。 鸡公车承载着岁月沧桑和繁荣昌盛。稻谷、麦子、玉米,也是鸡公车一车一车运往粮管所,交了公粮卖余粮。在工业处于萌芽时期的农耕时代,拖拉机都是宝贝,家家户户都依仗一辆鸡公车运粮。 鸡公车有两杆一丈以上的车把。车把一般是厚实的檀木或栗木,用一套间距为二尺五至三尺的车架连接起来,一根车轴穿起一个直径二尺的木轮,装在车架下面。木轮没有辐条,中间两面向外凸起,木轮边缘较薄,一个钢(铁)圈将车轮套住,钢圈中线部分向内凹进,便于一排钢钉扎进去加固。 有人将鸡公车叫独轮车,却无视车子前面一个像鸡冠一样的小木轮。小木轮直径不过七寸,上坡时,推车人力气不够,帮手手抓或绳引小木轮搭把劲。更重要的是没有帮手又遇上小坎儿,推手则倾全力抬起车身,倚着小木轮(鸡冠)着地,后边的大木轮很平缓地跃过坎儿。 完全依靠人的推力,黄土高坡和雨天泥泞路是鸡公车十分忌讳的。所以赤壁羊楼洞、新店、琅桥的石板街都是鸡公车热心的路面,而且历经风雨,中间都留下一条深深的辙印。 计划经济时代,拖拉机还没有普及,牛车就是一种很好的运输工具了。北方兴马车,南方兴牛车,两种车辆结构相近,只是架子和车轮的大小不一,某种程度上牛车是放大了的马车。 此刻,似乎鸡公车的两根推杆倒过来成了拉杆,长度也在一丈以上。四个木质轮子无辐条,也是分别用铁(钢)圈将木轮加固。穿起木轮的木轴长度与整个车架的宽度在四尺以上。 当时的生产队运送公粮、余粮,购买化肥、种子,装上铺有木板的牛车,一头壮牛拉着,虽然拉不出北方四马奔腾的疯狂,但也拉出了沧桑和韵味。 板车也是一种木质结构的运输车辆,长度宽度与鸡公车差不多,有的可能长三尺五尺。 板车架上铺的多是竹板。拉车人夏夜睡在板车上纳凉,竹板通风且有弹性,相当于一张竹床,充满凉意和惬意。 上世纪电动货车还没有普及,搬家拎包入住是不可想象。当年装修好一套新房后,曾请来七辆板车拉货,彩电、冰箱、桌椅、木柜及各类书籍、锅盆碗瓢装满了,板车车队占据了马路的半边。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斯文扫地、卖茶叶蛋吃香。那时我和妻子也拉起板车倒卖面粉补贴家用。 板车两个车轮有辐条,轮子宽于自行车,富有弹性,用起来比鸡公车、牛车省力多了。另外主人借助马和毛驴可能更加省力。 人们拉着板车,赶着牛车,推着鸡公车。鸡公车当然是最原始、最不省力的运输工具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出门就是卡车、轿车和各类运输车辆,鸡公车、牛车和板车承载了一个时代的重压,却进入了历史博物馆。 |
|